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德育教程結構對哲學思維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劉建軍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的研究,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種哲學性研究。只要看一下學界那些影響較大的論文,就可以知道。學者們先是分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基本概念,然后又逐步建構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疇的體系。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進一步構建提供了一種基礎條件。當然,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體系,并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體系。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疇體系對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體系究竟具有何種作用和意義,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確證。
觀點的概括和提煉離不開哲學思維的運用。原理的體系總是由一系列觀點或定理構成,而提煉和概括這諸多的觀點,使之具有規范的表達形式,這是原理體系建構的另一項基礎性工作。在這方面,同樣離不開哲學思維的運用,離不開哲學思維強大的抽象概括能力。在這個抽象概括過程中,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又從復雜到簡單的過程。對于表面看起來是十分簡單的事情,哲學的眼光就可以透過這種簡單的外觀而看到內部的復雜性,看到該事物與他事物相互聯系和影響的復雜網絡。從這方面說,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同樣,哲學也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及其相互作用的網絡,尖銳地找出其中最關鍵的東西,把握住事物的實質。而當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時,事物看來就變得簡單了,就能達到以簡馭繁的效果。應該說,觀點的提煉包括這兩個思維的過程,而特別是突出地表現為第二個過程,即從復雜的關系中概括出簡單的結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的每一個基本觀點,每一條結論和每一個定理等,都可以用哲學的眼光加以審視,使之進一步提純。當然,這不只是哲學思維的問題,還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駕馭文字的素養等。
體系的構建和論證離不開哲學思維的運用。將既有的概念和定理變成理論的大廈,需要有整體性思維和總攬全局的眼光,需要有謀篇布局的戰略性學術能力。在這方面,哲學有其獨到之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它不是僅僅考究瑣細事物的哲學派派,而是具有宏大的眼光和戰略性思維的世界觀。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政治戰略有相通之處。馬克思主義是講政治的,這個政治不是政客的小算盤小手腕,而是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大戰略。這樣,政治家學一些哲學,正如哲學家學一些政治一樣,都能起到擴展心胸,開闊視野的作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懂得教育,還要懂得一些政治和哲學,這對于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特點,特別是對于建構得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體系,是很必要的。同時,體系的建構不僅需要大眼光,而且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如果原理之間以及概念的使用上,缺乏嚴密的持續的邏輯性,那么原理的體系就還沒有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絕對的完善當然是沒有的,但在相對的程度上,就一定時期所能達到的程度而言,它應該是盡可能在邏輯上是嚴密而自洽的。在這方面,當然離不開哲學的推理和邏輯的探究。
對體系的反思與調整需要運用哲學思維。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具有開放性。任何體系都是不完全的,也都會隨著內容的變化而出現相應的調整和改變。研究者應該時時地對原理的體系進行反觀和反思,檢查和發現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適時作出調整。在一定時期和條件下,現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會出現新的重大變化,這些會對原理以及原理的理解產生影響。在現有原理及其理解不能合情合理地解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現象和趨勢時,就有必要對原理及其理解作出相應的調整或修改。基本原理雖然是穩定的,但不是絕對穩定,更不是一成不變。認識到這一點,就要明白,與其被動地變,不如主動地變。在這方面,哲學的優勢在于其“反思”傳統,它總是一再回過頭來對原有的基礎和前提性問題進行新的思考,以求正本清源,強基固本。進一步構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體系,也特別需要這種反思的態度和能力。
把握好運用哲學思維特別是哲學概念的度
經過2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在今天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形態。這個成績的取得,是與哲學思維的運用,特別是恰當地運用分不開的。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研究和教材編寫中,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某些在哲學思維的運用上的不足或過度的情況,這兩種情況都帶來了相應的不良后果。從哲學思維運用不足的方面看,有下列一些情況和現象:比如,對思想政治教育學領域中存在的諸多相近概念,在學理的界定和辨析方面有所不足。比如標志這門學科的主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一系列相近概念,思想教育、思想理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它們各自究竟有何含義,邊界哪里,各自的理論定位和出場語境等,不夠清晰。再比如,原理體系中有時把不同層次的邏輯關系攪在一起。
這往往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廣義與狹義攪在一起有關。在原理教材中,廣義狹義同時并存,而且甚至還有更廣義、更狹義等多種層次。它們在原理中的同時并存有時會是不可避免,但是它們之間應該有規范的邏輯和語言上的過渡和轉換,而不能在不同層次間隨意轉換。比如在給“思想政治教育”下定義時,言之鑿鑿地稱為這是“一定的階級和社會集團”所具有的東西,可以包括不同的階級和社會集團,顯而易見是廣義的定義。可接下來論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時,不加任何過渡地直接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而不顧及其他階級和社會集團是否同意把這作為他們的培養目標。
誠然,在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過程中沒有哲學思維是不行的,但哲學思維的運用也應該有其原則性要求和必要的度。還有一種不好的傾向是,不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從歷史與現實的大量現象中去提煉重要的論題,而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體系中直接地把問題套過來,帶上個“思想政治教育”帽子,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的基本論題。諸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等等,其出現都具有一定的先驗性。這些問題不能說是“假問題”,但它是直接從哲學原理中套過來的,而不是從實踐中提升出來的,因而人們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也很容易從概念出發,從概念到概念,在哲學原理中兜圈子。表面看來是出現了學術繁榮,但事實上許多無謂的爭論脫離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實踐和需要,成了其種新的經院哲學。不僅沒有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建構澄清問題,提供幫助,反而為原理構建以及教材編寫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和煩惱。
比如,近年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問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其中有些重要看法頗不一致甚至難以調和,儼然成了一個難以啃開的硬核桃。這些討論和爭論從其背景來說,是易于理解的,因為它正好是反映了這個時代對人的重視,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上的一個人本化的轉向。所有這些討論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只有一個,就是確認一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即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受教育者)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具有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其實對于這個理念,現在沒有任何人會不同意,也都主張把這一理念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中。但是,當這樣一個人人都同意的觀點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的主客體關系問題上時,卻引起了理論上極為復雜的討論和尖銳的對立。這無論如何是有些奇怪的。
也許,如果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這一對概念,那么在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中,確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積極性主動性,反對把受教育者當作消極被動的硬性灌輸的對象,那是十分容易做到的,大概也不會引起這樣多的歧義和不同看法。有了這對概念,反而把事情弄復雜了。這體現了這對來自哲學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中的尷尬處境。再如,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現在爭議很大,事實上許多是無謂之爭,字眼字面之爭,抽象議論之爭。不論理論爭議多大,透過這些爭論可以看到,大家對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基本上并沒有多大的區別。比如,大家都承認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質上是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的統一,但上升到哲學高度,就引起了極大爭論。在教材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基本相同,大體上都是說它是一定的社會階級和集團,為實現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而對人們進行有意識有計劃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實踐活動。其實,這樣的定義即是本質主義的定義,它已經體現了大家彼此爭論中大多數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看法。在下了這樣的本質主義的定義之后,再去另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其實是騎驢找驢、徒增煩惱而已。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也有類似問題。本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不論是對個人的還是對社會的,大家基本上沒有不同意見,學生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只要把這個問題變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那么問題突然就復雜起來了。甚至不用看學術上的討論文章,只看一下本來應該十分簡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教科書的這一章,就可以看出,它把一個簡單明白的問題弄得高度復雜化了。先從什么是“價值”講起,接著是一系列連綿不斷的哲學思辨,諸如價值的一般和特殊,價值的主體和客體,價值意識和價值實現等等,當敘述終于轉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上,又是一系列的推演和規定。
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學生已入五里云霧,不知所云了。不僅不應直接從哲學原理中套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論題,而且對哲學概念的運用,也要遵循“少即是好”的原則。哲學思維不等于哲學概念。哲學思維的運用可以通過哲學概念來進行,但也可以盡可能少用哲學概念來進行,它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看問題的眼光和視野,表現為一種分析問題的能力,一種理論思考和推理的方式等。如果說在專業的哲學研究本身中,大量的哲學概念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哲學運用于其他領域的時候,比如在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時候,就不能完全依賴大量哲學的概念了。而且,過多的哲學概念,表明了哲學思維的笨拙。真正高明的哲學思維,是運用于無形的,是在闡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時體現出來的,它是盡可能避免哲學概念的。特別是那些新出現的生澀難懂的哲學概念,更不應隨處運用。
必要的分支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哲學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一個龐大的學科群,其中包含了若干門學科。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群中應該包括一門新的分支學科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學。這門分支學科與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雖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學科,但應該有所區別。不能把這兩個學科混同起來,而目前原理領域中出現的許多理論混亂,也是與此有關的。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具有一定的哲學屬性,可以說是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交叉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具有更高的理論抽象層次,它某種意義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論”,它將集中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中的哲學問題,特別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以及前提性質的問題。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依據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可能和合法性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與術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與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自由原則的關系問題,等等。這里不僅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統內容,而且要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為此還要借鑒西方和其他國家的教育哲學。西方教育哲學特別是道德教育哲學等,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和看法,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借鑒。
不言而喻,新出現的這個分支學科,將是一個不平靜的、充滿艱難的領域。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把大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價值、主客體和基本矛盾等問題的煩瑣爭論移到了這里,而且也是因為,在這個極其抽象的理性王國里,許多問題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事情的開始,許多論題等等需要從頭開始界定。但是,這對于充分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前提性“元問題”是必要的,只有充分的長期的研究,只有經歷了繁雜的爭論,許多深層的問題才可以充分地顯示出來,并求得逐步的解決。同時,由于有了這個新的更開闊的平臺,一些愛好哲學思辨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就有了用武之地。他們可以大展拳腳,而不必顧及是否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教材的穩定性。在抽象爭論移出去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研究,特別是教材編寫,就清靜多了。人們可以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來研究和闡述問題,展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內在豐富性,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道理做出簡明而基本穩定的表述了。
當然,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與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的區別是相對的,并不是完全隔絕。原理的闡釋會涉及相關的“元問題”,會求助于元理論的研究成果。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哲學也不能脫離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因此,二者之間必然會有一定的聯系、溝通和交流。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從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提取問題,另一方面,當其自身的哲學研究取得成果之后,特別是取得了比較成熟的結論之后,那么這些結論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甚至進入原理教材之中。這二者的相對分離和互動,將進一步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的研究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