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哲學思維對國外體育觀念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陳婷婷單位:廣東金融學院體育部
體育要與音樂相結合
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荀子認為,為增強體育的愉悅性與藝術性特征。他提倡一種以音樂和舞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體育健身方式。這種健身方式就是古代的“樂舞”。荀子的這個思想主要源于周代的基本治國理念。因此,他對以陶冶人的心智為主要目標的樂舞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荀子•樂論》中荀子指出了樂舞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他在《樂論》中指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他很強調樂舞在人身心健康的過程中的作用。他說:“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一方面,人們的性情可以通過樂舞來陶冶即“志意得廣”;另一方面,人的形體健全生長也可以通過樂舞獲得“容貌得莊”;同時,人們的組織性、紀律性還可以通過樂舞活動增強,即所謂的“行列得正,進退得齊。”實際上,荀子所講的樂舞主要指的是現在的健美操。
西方古代唯心主義的體育觀
思格斯說:“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我們這里強調的西方古代主要是指古希臘時代。古希臘是以城邦形態存在的,因而不會產生東方大國的高度中央集權,民主的思想易于傳播,民主的制度易于形成,思想易于交流和多樣化發展,作為理性學科的哲學,在寬容的政治氛圍下,易于培育。為此,古希臘產生了許多著名哲學家,如泰勒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不但他們的哲學思想影響著后世,而且他們從哲學角度去闡述體育本質的思想,是希臘人文體育傳承到現在的重要原因。
1身體的健康與心靈的高尚同等重要
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思維特征就是:精神與理念是先于物質世界而存在的。但他們并不排斥物質現實的客觀性,沒有把身與心、靈與肉絕對割裂開來。由這樣的觀點出發,古希臘的三個著名的哲學家都從不同角度闡述自己對體育的見解。蘇格拉底對身體健康很重視,他認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不僅要品德高尚,要擁有美德與智慧,更重要的還是要有健康的身體。蘇格拉底強調,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須依賴兩個條件:強健的身體和堅強的意志。本著唯心主義的立場,告誡人們要通過“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去“鍛煉身體”,因為身體是精神的奴役。“為了獲得精神的解放,我們要努力鍛煉自己的身體”。柏拉圖認為,心性的修養、美德的培育和鍛煉身體、增進健康兩方面的教育是相互促進的。通過身體的鍛煉,不僅讓身體變得強壯,而且還能培養人們勇敢、堅韌的心理品質。亞里士多德也認為,人類是由靈魂與肉體緊密結合的生物組合。肉體是靈魂活動,因此,智力的健全依賴于身體的健康。人類要保持健全的身體狀態,就必須加強身體的鍛煉。
2體育與音樂要相結合,促進身體與靈魂的協調發展
公元前594年,梭倫在雅典推行民主政治改革,使雅典成為當時歐洲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發展和繁榮的城邦國家。發達的經濟和較高的文化,要求雅典公民既是軍人,又是社會活動家;既要是“道德高尚者”,又要是“身體健全的人”。所以,一些著名的哲學家都主張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結合起來,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蘇格拉底主張利用音樂和體操來塑造身心和諧發展的公民。柏拉圖對體育與音樂兩項教育規定了實施步驟,并指出“教體操之前應先教音樂”。他認為,音樂和體育分別是人類愛智和激情兩方面的組合。單純的體育鍛煉容易使人性格粗暴而缺少柔情,單純進行音樂文藝創作的人容易變得軟弱而缺少力量,這對人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可以讓人獲得快樂和舒暢。因此,他提倡用比較柔和的體操練習來替代為了某種目的而強調的體育競賽訓練。
3公民要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蘇格拉底平時很注意進行身體的鍛煉,他親身體會了身體是事業成功的關鍵。身體越健康,工作就越順利。他認為通過身體的鍛煉,才能讓力量與肉體的美展現出來。他指出“一個人如果一生從未表現出力和美來,那將是這個人一生極大的悲劇”。柏拉圖認為,教育的宗旨應是培養公民為了保護國家而進行終身體育鍛煉。在他看來,個人的健康狀況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為了維護國家的長期穩定,作為國家護衛者的公民必須從童年起就接受嚴格的體育鍛煉直至一生。亞里士多德為人生的終身體育鍛煉設計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脫離母體后的嬰兒,要注意運動;第二階段是兒童發育期要注意體育鍛煉,促進身體發育;第三階段,青年人階段要把體育鍛煉與美德培育結合起來。
近代哲學家的體育觀
近代哲學是指15世紀~19世紀40年代這個階段。在中國,我主要選擇唯心主義哲學家王守仁的觀點。王守仁論人的身心關系是以心為主的,他在《訓蒙大意》中說:“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不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宙動,無耳目口鼻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謂之身”。而近代西方哲學則以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代表。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繼承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合理內核,并根據當時自然科學的發展,正確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問題,它進一步解釋了身體與心理、肉體與靈魂的關系問題,因而大大推動了近代體育的發展。
1中國近代唯心主義哲學家的體育觀
1.1體育要適應受教育者的的心理與生理特征
王守仁以其“心學”為指導,強調體育教育要適應受教育者的心理與生理特征問題,對后世的體育教育有其重要的意義。王守仁在《訓蒙大意》中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拒拘檢,如草木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微。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己。”王守仁這段話說明,他是很重視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主張對兒童進行體育教育要適應上述特征,以保證其身心健康發展。他還對當時體育教育中忽視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影響到學生身心健康的問題,提出了深刻的批評。
1.2體育要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以封建“明人倫”的道德教育為中心,所以他很注意通過體育進行封建思想道德教育。他在《觀德亭記》中說:“君子之于射也,內志正,外體宜,持弓矢審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也,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是故燥于其心者其動妄,蕩于其心者其視浮,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學也。”他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射也者,射自心之鵠也。鵠也者心也,各射已之心也,故曰:射以觀德也。”王守仁主張道德教育與體育是不可分的。盡管其論述存在唯心的成份,但是他寓德育教化于體育的主張是應該借鑒的。尤其是他對人們從事射箭時心理狀態的分析,是研究運動心理學歷史發展的重要歷史資料。
1.3體育要與軍事相結合,為封建專制服務
王守仁二十五歲學兵法,多次鎮壓農民起義.“凡兵家秘書,莫不精究”。從軍事斗爭實際需要出發,王守仁很重視通過武藝訓練等方式來選拔軍事人才。他在《觀德亭記》中說:“兵不在多,唯貴精練”;又說:“五兵之用,弓矢為光,南方之技,騎射所短,最宜演習,以修長技。”王守仁提倡教習騎射,精練士卒,逐一校閱,因能別隊,量才分等的軍事訓練主張;王守仁選拔軍事將領,主張文武全才,有勇有謀。其目的無非服務于明王朝封建統治,可是它對軍事武藝發展的影響則是應該肯定的。受王守仁思想的影響,清初著名的教育家顏元在他辦的學校中,就很重視軍體課程。在他的學校中,辟有練習騎射的運動場,軍體課內容除騎射外,還有武術、舉重及舞蹈等。
2西方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體育觀
2.1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國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非常贊賞“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體”這句古老的格言。他從唯物論出發,首先提出體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的著名論斷。他還進一步論述了體育的重要作用,把身體的健康與人生的幸福聯系起來。“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盧梭。他也很重視三育的關系,但他認為體育地位最高,體育在增強人的智力、培養人的意志與優良品德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盧梭指出:“你假如要培養兒童的智力,你應當培養那智力所需要的體力。為了使兒童良好而敏慧,你要給他的身體以不斷的鍛煉,使他的身體強壯而健康,你要讓他工作,讓他做事,讓他奔跑喊叫,讓他成為有體力的人,他不久就成為有理性的人了”。總之,近代唯物主義者都很肯定體育的地位和作用,把它看作是與封建教育對立的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體育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它表明了體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即從舊的技術傳習形態向理論形態的飛躍。
2.2體育鍛煉要與自然相協調
法國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盧梭是“自然主義體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回到自然去”的政治主張,并認為讓人返回“自然狀態”是一種幸福。在這種唯物自然觀的影響下,他認為體育的目的在于通過身體運動自然地、全面地發展人的自然能力和個性。體育應該充分滿足學生的自然需要,適應學生的能力,使他們達到“身心兩健”的目的。即使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他也主張根據學生的興趣及愛好安排活動。即便是安排身體鍛煉活動,也最好是充分利用大自然環境多進行戶外的身體運動,如爬山、游泳、散步以及自由地放松性的跑和跳等等。
2.3鍛煉身體要講究規律與科學
17、18世紀的歐洲,生物學、人體解剖學、醫學、生理學等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近代唯物主義思想家在闡述自己的體育思想時,都努力吸取當時醫學和生理學的科學知識來證實自己的觀點。例如,夸美紐斯提出的學校體育教育計劃便是根據近代醫學和衛生保健知識來安排學生的生活學習制度的,計劃中規定學生八小時睡眠,八小時勞動,以及八小時的衛生保健和身體鍛煉活動;英國哲學家洛克則主張把體育衛生與保健活動結合起來。他很關注學校以及家庭的生活作息制度對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影響;盧梭的年齡分期原則把人的體育教育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嬰兒期、童年期、少年期和成年期。各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盧梭認為,體育教師要認真研究這些特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按教師的意圖在體育方面獲得自然、均衡的發展。他認為,童年期則應側重學生觀察判斷力的發展,可以通過跑步、做游戲、拋雪球等體育活動來培養其觀察判斷的能力。只有到少年時期才應側重體力的發展,可以從事羽毛球、體操等耗費體力較大的活動。從以上可以看出,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的體育思想,他們在與唯心主義作斗爭的過程中,都吸取了當時自然科學的成果。努力去概括自然科學的新成果來豐富發展自己的體育思想。
從理論上證明,人的體質的好壞、健康與否,從根本上說不是上帝先天造就的,而是可以通過體育鍛煉改變的。這些思想很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結論
1綜上所述,無論是唯物主義哲學家,還是唯心主義哲學家,盡管他們派別不同,立場不同,國別不同,但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很強調體育對于人類的重要性;都很注重人的身體健康與人的意志、道德品質等精神因素的協調發展;都很強調民眾的強身健體是國家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都認為體育要與德育、音樂、品德教育相結合;認為鍛煉身體要講究規律與科學,要符合學生生理與心理特征等等。在他們的論述中,并沒有把靈魂與肉體單純割裂開來。如果身體是物質,靈魂是精神,唯物主義者認為先有健康的體魄,才會有健全的心靈。這符合唯物主義者的哲學思維。但從以上論述看出,唯心主義哲學家也認為,肉體的健康是人心靈意志得以形成的重要保障。這好像不太符合其主張的“精神第一,物質第二”的思維范式。也許,這個問題上兩者表現為殊路同歸吧。
2“身心兩俱”的健康觀是中西哲學家的共識。什么叫健康?健康的本質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人們常常把它與疾病相比較之中去認識。進而提出“健康就是身體沒有疾病”的觀點。實際上,把健康定義為沒有疾病是不科學的。因為有的疾病有很長的潛伏期,雖然表面健康但實際有病。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了一個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癥,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交往上完全安寧的狀態”。近年來,日本學者把健康歸結為“四快”,即“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說得快”。以上見解也都包含了應從身心統一和身心俱健兩方面去認識健康本質的思想。其實,這些思想早就存在于中西方的哲學思想中。我們應把“身心兩俱”的健康理念,作為我國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指導思想。
3中國傳統哲學強調,應依據凹時季節的變化開展適當的身體鍛煉活動。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他們還強調心情舒展,情緒安寧等心理因素對人們健康的影響,所謂“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肪、恐傷腎等都是從事物的相互聯系和制約中看待問題,這些思想對后世的保健衛生、體育活動的開展,都有一定的裨益。也推動了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的形成。中國傳統體育逐漸形成了融養生、健體、道德教育、娛樂競技于一體的獨特風格。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運動項目有:氣功、太極拳、圍棋等,都是強調“以意會神,以意調氣,以氣促形,以形會神”為特征,而進行身心統一的修煉,以求得整體的優化與升華。這種鍛煉理念非常適合現今社會。激烈的競爭,快節奏、高頻率的生活使身心都承受巨大的壓力,要符合工作緊張之后的放松要求,以養生保健為主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是比較好的選擇。
4從這些哲學家的論述中得出,人們要養成終身體育與快樂體育的意識。古希臘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他們都很強調終身體育思想。何謂終身體育?是指人們在一生中所進行的身體鍛煉和所受到的各種體育教育的總和。即從一個人的生命開始到生命的結束,都要從適應環境與個人的需要出發,進行身體鍛煉,以取得生存、生活、學習與工作的物質基礎或條件。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應該從小開始,而學校尤其是小學體育教育應該是很重要的一環。學生如果在學校就形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即使是步入社會后,他們也能自覺地進行身體鍛煉。那何謂快樂體育?就是把每一項運動中的內在樂趣作為教育目的和內容的體育教育方法。
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運動愛好與興趣,從而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最終達到身心兩方面的健康成長。在我國有的學校體育體育課依然是傳統的半軍事化的僵化模式,不僅扼殺了學生的運動興趣,而且還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導致部分學生厭學甚至產生了不上體育課的情緒。教師要采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啟發式、目標學習、小組學習、游戲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和興趣激發,去感受體育帶來的愉悅性,并養成喜歡體育的自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