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哲學教學的方法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哲學是一個大的哲學體系,各類教材的內容,依作者的喜好不同,多有所側重,如果作為選修課講述的話,應該提早分好框架,讓學生清晰明白自己要學的內容。按照通常的教學安排,選修課只有半個學年,課時約在32周,在這有限的時間里要講述古往今來的哲學思想,很難把握。而儒家,道家和佛家基本上涵蓋了中國哲學的方方面面,只有將課堂內容分為專業研究上通常歸類的三大塊,才能突出重點,把握脈絡,更有效的講述。
其次,中國哲學在學習過程中,內容多偏重于典籍,注解等,多以文言文為主,強調微言大義,用語比較晦澀,對于習慣于白話文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存在著較大的不適應性,往往出現選課時充滿熱情好奇,深入學習之后便興趣逐漸喪失的情況。因此,在課堂講述的時候,應該采用現代的教學方法加以調節。如各種典籍的講述,應該避免枯燥的讀念,多以互動來誘導學生的課堂思路;另一方面,可以放一些多媒體視頻來活躍課堂的氣氛,如臺灣文化媒體人蔡志忠的四書等典籍系列動畫視頻,里面內容詼諧幽默,可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課堂內容分類簡單明了,教學手段多樣靈活,這樣既方便學生入門學習,便于教學計劃開展,又豐富了課堂內容,加深了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從而更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對教師素質的高標準要求
中國哲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如何講好這門課,使學生既完成了學分學習,又能夠真正的有所收獲,關鍵在于教師有深厚扎實的中國哲學知識,具備深厚的哲學理論功底,還要有深入淺出的課堂掌控能力,更需要良好的職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因高校除研究生專業外,很多學校沒有中國哲學相關的本科專業,使得開選修課的老師沒有更多教學時間開展系統的常規教學,長久以來使得自己的專業易于生疏,在講課時言詞表達出現錯誤,而中國哲學又是一門典故眾多,內容朗朗上口的課程,這需要開課老師謹言慎行,保證在表達上不出差錯。
另一方面,在對教師職業素養上,有同仁就提出“在向學生傳授經學和中國哲學知識的過程中,應注意為人師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風范去影響和培養學生,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誠然如此,如果教師臺上臺下判若兩人,對自身要求不嚴,必然會讓學生不以為然,甚至對中國哲學產生誤解。
綜上所述,中國哲學這門課程,內容充實,材料豐富,對當代大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有著重要的作用。開好這門課,對教師有高標準的要求,既要梳理清脈絡,又要把握好方法,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作者:王雪松單位:河南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