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業技能教程方式與維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那一沙吳子東單位: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筆者在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造成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瓶頸”、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低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出當前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幾點原因:(1)專業設置由學校決定,學生只有選擇權,沒有參與設置權;(2)教學計劃的制定沒有考慮學生當前知識結構的特點,致使學生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學習;(3)專業設置和教學計劃不能及時更新,缺乏可持續性。因此,只有在正確把握職業技術教育教學培養模式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個人知識結構特點,實行動態的專業設置和教學計劃,滿足企業的個性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構建合理的“點陣群”式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模式。
“點陣群”式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
積極利用社區和企業有利辦學資源,實現專業設置動態化。結合個人基礎知識和職業知識的特點,以個人學習為中心,以小組學習為單位,以班級學習為群體,以學校學習為系統,建立“點陣群”式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新模式。
(一)職業技術教育學生的個人知識環境
構建職業技術教育學生的個人知識環境,對其歷史基礎知識和歷史職業知識進行分析和總結。在環境搭建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職業知識的表達,即知識字典的建立;其次是創建個人基礎知識鏈包和職業知識鏈包,需要考慮知識鏈包的通用性和可擴充性,同時,還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并考慮其安全性;最后就是建立知識點評測包,對已有基礎和職業知識進行全方位、標準化的考核。
(二)職業知識擴展培養計劃
職業知識的擴展計劃就是為達到新的知識高度而制定的教學計劃,由多個模塊組成項目,由多個項目組成專業,選修指定數量的項目,并且成績合格者,累計學分,達到規定學分就可以頒發該專業的畢業證書。
(三)職業技術教育教師的多樣化和群體化
為了更好地實施“點陣群”式教學模式,應該體現“知者為師”的宗旨。同時,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例如課件、網絡和web2.0,整合身邊的知識資源,形成師資隊伍構成的多樣化和群體化。
(四)實習操作和集中考核基地化
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就是注重應用和操作能力,“點陣群”式教學模式提倡有效利用實習設備,統一實驗規范,統一考核標準,對學籍實行統一管理,其實質就是分散學習,集中管理。該教學模式更注重實習操作和集中考核這兩大環節,教學可以分散進行,但卻主張集中建立相應行政區域的職業技術教育實習和考核基地。基地應分級垂直領導,網絡管理自成體系,這樣能更有效地利用實習資源和實習設備,統一實習程序規范,建立實習操作自動監測系統,統一考核標準,確保培養質量。建立集中考核評議平臺,實行學分制,建立個人學籍學習檔案軟件包,全程記錄學習過程。
(五)學習地點和學習方式的靈活性
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學習地點可以由學生指定,三五人即可成班,培養目標可由學生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愛好而定,課程根據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缺口而設,充分利用學生身旁的師資資源,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建立學生學籍檔案,及時補充教學課件。使學校成為一個無圍墻,無邊界,分布于社區的,由一個一個教學點陣組成的群體綜合系統,具有因材施教,針對性強,示范性強等特點。
“點陣群”式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模式的技術支持
“點陣群”式教學模式,顯然需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實施手段,例如基于web2.0的BLOG、WIKI、BBS等社會性軟件為該教學模式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為此,要求教師與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對教育者的要求更高了,這就要求教學的管理者和教師具有全新的觀念與作為,而相關的制度與規范也將面臨新的挑戰與考驗。
(一)利用blog、Wiki等軟件進行在線學習,實現學習地點的多樣化Blog(博客)是社會性軟件在教育應用中的領軍者。教育博客在國外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國內blog也已經由少數知名站點提供申請,快速發展到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利用blog對教師的經驗和心得進行記錄,逐步形成新教學模式的教育資源。可以利用Wiki修改職業知識擴展培養計劃,同時,也可以使每個學習者修改網站頁面表述的信息,在線或者離線地傳遞知識,構建個人知識環境。
(二)利用QQ、MSN等通訊工具,促進學習者的離在線溝通即時通訊軟件是一類在互聯網上提供實時對話功能的工具軟件,在線教學可以利用這些通訊工具實現點對點、點對陣、陣對群的遠距離交流。同時,還可以利用Email通訊方式進行離線知識傳遞。
(三)利用Moodle和E-learning軟件,促進學習者從不同渠道獲得知識Moodle是一個課程管理系統(CMS),是開放源代碼的軟件,其設計與開發遵從建構主義教育理念,可以用于幫助教育者建立有效的在線學習社區,適合于所有在線的課程,同時也可以作為傳統課程的補充。E-learning學習平臺可以放置課件等教學軟件,從而增加教育教學資源,促進教師隊伍構成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