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業教育結構優化的目標與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職業教育供需關系模型
基于成熟市場經濟環境的職業教育供需關系平衡過程是辦學主體、學習主體和用人主體三方相互作用的結果,任何一方的缺位或是決策失誤都會造成關系失衡。在圖1所示的三元模型中,學習者的需求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出發點和基本依據之一。學習者根據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和國家制訂的經濟發展戰略,結合自身條件和職業教育供給情況進行學習決策。當人力資源市場出現某些崗位的需求信息,或是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提出某種新的發展方向時,學習者將會向這一領域聚集,并常常導致過剩;而市場出現的過剩信息和國家戰略出現調整信號時,也可能導致學習者放棄這一領域,導致人力資源短缺。人力資源市場出現的計算機應用人才過剩和高級操作技能人才短缺就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學習主體、辦學主體和用人主體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職業院校和基礎教育學校應該通過科學的職業指導,為學習者提供更為準確的職業信息。在公益性職業教育中,由于國家是主要投資主體,辦學主體主要依據學習主體需求確定開設專業和課程。盡管職業院??梢蚤_展用人需求調查,學習者也會了解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信息,但有三個因素可能導致市場失靈:一是在規模最大化和辦學成本最低化等因素的驅使下,用人單位需求的影響明顯低于學習者需求影響;二是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狀況變化很大,而人才培養周期較長,由于學習者所掌握的信息有限,對未來市場需求預測不可能十分準確。由此導致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相脫離,出現人力資源市場供需失衡。
企業是職業教育的主要用人單位和重要服務對象,是教育效果的主要體現著和評價者。當企業出現用人需求時,具有內部挖掘、市場化招聘、自主培養和委托培養等多種選擇,如果人力資源市場可以提供滿足需要的應聘者,一般不會采用周期較長的培養方式,只有當市場不能提供相應規格人才時,才會主動尋求直接購買教育服務或是參與人才培養,這是由利益最大化原則所決定的。因此,企業對于職業教育的需求分為直接需求和間接需求,前者通過直接購買職業院校的教育服務或是聯合培養來滿足,后者則是利用市場中介聘用職業院校培養的畢業生來滿足。企業之所以不會獨立培養所需人才,主要原因是企業教育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而專業化的職業院校具有更低的培養成本。用人單位對職業教育需求的間接性是出現職業教育供需失衡的基礎,而直接購買和參與培養行為是恢復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政府根據經濟發展戰略,利用法律手段強制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培養人才,是一種預防供需失衡的前饋調節,是彌補市場失靈、避免資源浪費的重要手段。我國職業教育中出現的失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將經濟發展戰略與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相結合,在國家治理理念上主要強調了職業教育文化屬性和教育對象的社會屬性,而忽視了職業教育的經濟屬性和教育對象的生產屬性,從本質上看,就是忽視了用人單位對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傊?,職業教育供需平衡過程是政府、辦學者、用人者及學習者多方主體在市場基礎上共同作用的過程,是政府頂層設計的前饋控制與市場動態隨機調整相結合的過程(圖2)。
由于職業教育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職業教育結構在整體上需要與經濟結構相協調。根據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和我國確定的經濟發展戰略,結合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當前在職業教育結構上需要確定以下優化目標。
(一)區域結構:中東西協調,以中西部職業教育為重點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發展形成了一個梯級結構,中西部發展較為滯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某一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會逐步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并向發展程度較低的區域轉移。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任務[7],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重要支撐力量。職業教育的基本功能決定了中西部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點區域,東部發達地區主要依靠發達的高等教育為中西部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師資和咨詢服務。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第二產業所需要的人員將會逐步減少,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需求呈顯著下降趨勢。我國作為一個統一的經濟體,東部將更多地發展高等教育并向西部提供高級人才,西部將更多地發展職業教育為東部提供服務人才。因此,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的職業教育規模與普通教育大體相當的目標,不應簡單地在東西部強求一律,而是應該根據各地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普職比,東部地區應該高于西部地區,譬如,京、津、滬等地區確定為8:2,湘、鄂、贛等地區確定為5:5,而新疆、青海、貴州等地區可確定為3:7。
(二)城鄉結構:城鄉協調,以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為重點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且嚴重老齡化,資源相對較少。實現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和現代化,關鍵是依靠職業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工業和服務業轉移。隨著公共服務城鄉等值化的推進,職業教育資源必將更多地配置在農村人口身上,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有兩種:一是依靠加大對縣級職業教育機構的投入,使與農村聯系更加緊密的小城鎮吸納更多的優秀教師,提升鄉鎮職業教育辦學水平;二是城市職業院校擴大農村生源比例,并通過城鄉職業院校師資交流和聯合辦學實現協調發展。與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不同的是,面向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僅是規模的擴張,而是規模與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國家應該通過制訂職業教育辦學標準,使農村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達到與城市相當的水平。實現職業教育重點向農村轉移人口傾斜,需要全面實施學費減免制度,對中等職業教育全部免除學費,對高等職業教育將學費水平降到普通高校以下。只有在免費制度和職業教育產品國家購買制度下,職業院校才會實現區域合作和城鄉合作,鼓勵城市職業院校盡可能多地招收農村戶籍學生,基本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生源以農村為主,高等職業教育生源城鄉大體相當。
(三)專業結構:大類協調,以面向服務業為重點職業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實現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就必須實現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用人結構的基本吻合。2010~2012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分為59%、60%、62%,其中電子信息大類2010屆畢業生半年后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僅有47%[8]。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專業結構調整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二是課程結構調整滯后于技術結構調整,三是招生結構調整滯后于用人結構調整。專業結構調整(包括專業方向的調整)是提高專業服務產業能力的重要因素。專業結構調整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專業設置寬度,要與面向的行業相一致,服務面越寬,專業設置寬度就越高;二是各個專業的培養規模,要與相應行業發展規模相一致;三是專業內部的課程結構,要與行業技術發展水平相一致。從整體來看,由于新型城鎮化的推動,我國服務業在GDP中所占比例將會逐年增加,特別是老年服務業將會出現快速增長;由于工業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特別是智能制造技術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制造業對于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顯減弱,甚至出現規模擴張但從業人員反而減少現象;盡管服務業也在不斷實現技術進步,引入先進的操作設備,但就業彈性系數較大,遠高于一、二產業。因此,培養服務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應該成為近期的發展重點。
(四)層次結構:中高職協調,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是由經濟發展對不同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決定的。由于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規模不斷加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實用技術人才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因此,從長期來看,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將會不斷擴展,而且逐步向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初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必然會逐步萎縮,即使生源總量保持不變,這種發展趨勢也不會改變。由于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工業發展所需勞動力的增長速度將會低于工業自身發展速度,這使得工業領域內中等職業教育的萎縮有加快的趨勢,對于傳統的面向工業企業的技工教育尤其如此。但是,在我國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之前,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規??傮w上要高于高等職業教育。這是因為,我國的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目前大約有2.3億農民工處于流動狀態,完全城鎮化率只有35%左右,這些農村轉移人口要落戶城鎮,需要通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習提高職業能力;盡管高職職業院校可以通過培養目標下移擠占一部分中職學校的生源,但中職學校在培養成本上占有絕對優勢,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村轉移人口參加中職教育必然會成為首選。
(五)功能結構:就業與升學協調,以服務就業為重點職業教育的基本屬性決定了必須以就業為導向,而不是以升學為導向。在中職學校在校生不斷減少的情況下,2010~2012年我國高中在校生依次為2427.34萬人、2454.82萬人和2467.17萬人,增長趨勢明顯,這就說明學生家庭更傾向于通過基礎教育升入高等學校,而不是通過中等職業教育升入高等職業教育。對于某些技術技能型職業人才來說,確實需要從早期開始進行長期的技能訓練,如藝術類人才、體育競技人才以及高級護理類人才等等,這些職業的典型特征是入門知識要求不高,但取得重大成就難度很大。一些學生家長盲目地為中學學業不良的學生選擇藝術類職業,結果卻事與愿違,原因就在這里。但是,在經濟轉型升級、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大背景下,隨著智能制造技術的逐步推廣,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知識要求越來越高,而對手工操作技能的要求越來越低,客觀上要求參加高等教育學習的學生需要基礎教育階段的知識準備,而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只能通過一定形式的補償教育才能達到這種要求。因此,盡管少數中職學校畢業生可以升入高等學校,但更多的畢業生應該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走向相應工作崗位后,通過“做中學”的方式不斷提高職業能力,這既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長的規律,也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
(六)技術結構:面授與網絡教學協調,以網絡教學為重點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帶來了新的教學形態,師生之間的交互活動由原來的面對面(FacetoFace)形式為主轉變為通過媒介(Media)交流的形式為主。由于職業教育需要一定的技能訓練,通過媒介交流比普通教育有更大的難度,需要解決一些特有的技術問題。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的主要難點包括:⑴操作技能的訓練需要較為昂貴的虛擬現實設備,這種投入甚至高于真實設備;⑵技術知識的更新頻率高于學科基礎知識,教學信息資源需要更為及時地更新;⑶教學內容包括形象化的視頻素材,這些素材的處理比文字更為困難;⑷普通教育的教師主要在學校,而職業教育的教師在學校和企業等多個地點;⑸普通教育的學生差異性較小,而職業院校的學生成分復雜,信息資源需要有更強的適應性;⑹職業教育專業類別較多,不同專業差異較大,資源開發需要更多地創新,而共享程度低于其他領域。盡管如此,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而且將會占據主導地位。通過信息化教學形式,職業院校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傳統的“師傅”變為教學資源開發者、教學系統維護者、學習過程評價者和職業生涯指導者;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可以得到更大的滿足,在不同的職業能力起點上獲得最優化發展??梢哉f,第一輪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是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改變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并且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由于生產技術條件的變化,過分強調真實設備的實踐教學只能是一種“理想”,很難達到傳統的技工訓練效果;新一輪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不僅可以實現各種技術條件下的模擬訓練,而且可以超越現實技術條件,開展面向未來的技術訓練,并滿足復雜多樣的個性化學習需要。
三、我國職業教育結構的調整策略
我國職業教育的結構優化和結構調整是由規模擴張轉為內涵發展的具體標志,也是從整體上提高職教質量的重要工作內容。職業教育結構調整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和基礎性的工作,需要政府、職業院校和市場的共同作用。
(一)建立職業教育成果國家購買制度從管理策略上看,導致我國目前職業教育結構失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投入機制不合理,沒有充分利用市場規律。我國大多數地區實施的“人員編制”制度或生均經費制度,不僅導致了職業院校內部教師吃學校的“大鍋飯”,也導致職業院校吃政府的“大鍋飯”,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職業教育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具體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職業院校布局不合理,東部發達地區和城市較為集中,而經濟發展急需的西部和小城鎮較為薄弱;二是職業院校片面追求辦學規模,專業設置過多過濫,特別是計算機、物流、會計等教學條件較為簡單的專業類別,職業院校幾乎都普遍開設,導致這些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三是專業課程設置受到教師結構的影響,一些急需的課程開設不足,而一些適用性不強的課程開設較多,導致畢業生適應職業活動的能力較差。改善我國職業教育投入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基本對策是實行職業教育產品政府購買制度。這項制度有三個基本點:一是中央財政利用轉移支付手段加大西部地區和小城鎮的職業教育投入力度,鼓勵教師和實訓資源向這些地區轉移;二是地方政府將教師人均撥款或生均撥款制度改為就業導向的撥款制度,將畢業生對口就業人數作為基本投入依據,誘導職業院校將資源轉移到最急需的專業,實現政府投入調節與人力資源市場調節的有機結合;三是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相結合,按照標準購買一批高水平的課程標準、優質的虛擬實訓系統、優秀教材和其它職業教育成果,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提高資源共享程度,改變目前低水平重復開發的狀態。投入制度改革是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其重要程度不亞于投入規模的增大。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對口就業率(就業率與專業相關度之積)在50%左右,中職教育的對口就業率更不容樂觀,如果將這一指標提高一倍,就相當于投入翻番,或者在投入水平不變的條件下職業教育有效產出提高一倍。
(二)堅持自上而下的設計原則和自下而上的操作原則實現職業教育結構優化,需要首先進行區域布局、層次結構的整體設計,在明確整體功能和合理分工的基礎上,逐級完成專業結構和課程結構的調整。忽視整體設計的作用,完全依靠職業院校在市場作用下自主探索,就會產生忽輕忽重、大起大落的現象,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目前的職業教育結構失調,就是缺乏整體設計的結果。但各個地區、各個行業特點各異,應該由地方政府和職業院校結合實際完成中觀和微觀層面的設計,國家集中開展專業結構、課程結構的設計不僅很難完成,也完全沒有必要。在結構調整方案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增強每所職業院校的活力,調動每位教師和管理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整體設計方案在院校和課堂層面見到實效。政府管理部門的作用主要是為職業院校的改革提供外部環境,實施監督、指導、評估和服務。如果政府對職業院校的具體改革活動規定太死,就會束縛基層自主辦學的創造性,偏離辦學規律,達不到預期的調整效果。在國家示范校建設項目中,對于專項資金的使用范圍、專業課程開發模式、兼職教師的授課比例以及區域合作辦學的招生規模,都作出了具體的、剛性的規定,實踐證明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結構調整應該采用“國家監控、省級統籌、市級協調、自主辦學”的運行機制,圍繞總體調整目標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由于東西部省份經濟發展差異過大,國家在開展區域合作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省級政府的統籌作用,具體確定本省的專業布局和層次結構;市級政府在城鄉協調和院校協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將農民工培訓作為職業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職業院校在政府指導下,最終完成專業調整、課程調整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工作。
(三)提高職業院校教師待遇職業教育結構優化是一種內涵式發展,主要不是依靠投入總量的增加,而是依靠教師和管理者素質提升。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較為薄弱的教育類型,其中教師隊伍建設又是職業教育最為薄弱的的方面。我國的中等職業學校多數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薄弱中學改辦而成的,高等職業學校多數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由中專升格而成的,職業院校的多數教師還不能適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需要。在馬太效應的作用下,優秀人才越來越多地進入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職業院校的師資狀況則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改善。改善職業院校教師待遇,是打破職教師資隊伍惡性循環的關鍵措施。首先,提高職業教育教師社會待遇是對政府職業教育社會功能重要性的認可。盡管政府在戰略層面一直強調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在操作層面這種戰略并沒有得到落實。通過在職業院校設置教授級崗位,在編制設置上達到基礎教育的水平,一方面可以吸引、聚集外部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又會預防內部優秀人才流失。其次,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經濟待遇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必要條件。具有一定的實踐工作經歷是世界發達國家對職業院校教師的普遍要求,也是我國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一直追求的目標。但是,由于優秀工程技術人員在企業的經濟待遇較高,很難進入職業院校。因此,在我國目前的經濟制度環境下,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經濟收入水平,是聚集行業內優秀人才的必要條件。最后,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退休待遇是加快實現新老交替的重要措施。在整體實力十分薄弱的條件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應該遵循“高端引進,中間培養,低端退出”的原則,實現師資隊伍的全面升級。建立職教師資退出機制,應該出臺誘致性政策,為轉崗和提前退養的教師給予專項補貼,避免這些教師遭受重大經濟損失。
四、幾點結論
1.出現職業教育規模下滑的顯性原因是適齡人口下降,隱性原因是職業教育資源錯配導致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錯位,使職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經濟發展的“主戰場”。職業教育區域結構和城鄉結構的倒置導致了專業設置的盲目性、技術結構的落后性和功能結構的低效性,是職業教育結構失調的最基本特征;層次結構的調整機制缺失導致企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短缺,影響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和發展方式轉變;功能結構的紊亂導致了專業結構的全局性失調,也阻礙區域結構和城鄉結構的有序化。
2.職業教育結構調整的整體目標是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緊密吻合,通過就業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城鄉協調發展,并建立結構優化的自適應機制。區域結構上重心轉移到西部,實現中西部職業教育的區域協作;城鄉結構上以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為重心,城市職業教育主要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專業結構上由第二產業為主體向第三產業為主體轉變,突出現代市場營銷、老年服務、學前教育以
及文化創意產業服務等專業門類的地位;層次結構上實現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相協調,積極發展本科職業教育。3.職業教育結構調整需要宏觀結構、中觀結構和微觀結構相協調,堅持自上而下的設計原則和自下而上的操作原則,以院校為基礎,以政府為引領,以行業主導,將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調整的基本依據,同時適當考慮職業院校的承受能力。提高職業院校教師待遇與優化職業教育結構互為支撐,是職業教育結構調整中的核心策略。
作者:崔發周單位: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