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業技能與職業素質下的英語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職大學英語課程目前還未真正融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需要進行教學改革。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路徑是能力本位,大學英語課程應按照職業崗位的要求劃分為職業技能課程和職業素質課程,實施分類指導與因材施教。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職業崗位;職業技能;職業素質
我國高等教育主要分為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學術教育人才培養路徑是知識本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路徑是能力本位。學術教育要求學生首先系統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生在學科知識體系引領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職業教育是根據職業崗位對從業者技能與知識的需要設計開發課程、課程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不刻意追求知識體系是否全面、系統,職業崗位所需就是課程開設之依據[1]。職業教育的課程主要包含職業基礎、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和職業拓展課程四類。其中,職業基礎課程是職業崗位從業基礎,是支撐職業技能的相關必備理論知識;職業技能課程是培養職業崗位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職業技能,是從業者不可或缺的技能;職業素質課程主要是培養從業者的職業道德等人文素養,使從業者不僅具備崗位技能,同時也具備良好的品德;職業拓展課程是為了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需要而開設的課程。這四類課程構成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每一門課程的定位是否準確都會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高職大學英語課程也是如此。
1高職大學英語課程現狀
自2000年前后開始大力興辦高等職業教育起,高職院校就開設了大學英語課程。伴隨著職業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課程的定位也幾經調整。最初定位為公共基礎課程,2008年左右改為素質教育課程,現階段定位為職業素質課程。大學英語課程普遍采用“五個統一”,即全校統一教材、統一教學目標、統一教學要求、統一考核形式和考核標準,盡管專業間存在英語語言技能需求差異,課時有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該課程計劃的教學內容、考核標準和形式等完全相同。近年來一些院校出現了較大比例的學生“人在課堂,心在他鄉”現象,就連前幾年被普遍認為組織紀律和學風較好的士官班近兩年也出現了一定比例的學生上課不帶書、不記筆記、睡覺等現象。院校里關于“學風日衰”的言論日益增多,師生對課程教學效果滿意度下降[2],一線教師迫切希望改變這種狀況。通過對中國知網文獻梳理,發現學風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1.1生源數量和質量下降
隨著高考生源數量的逐年下降,一些省份先后出現了部分院校報名人數低于招生計劃人數,個別院校甚至無人報考現象。如江蘇省2010年-2016年就出現高考人數較大幅度的“七連降”[3]。2017年,中部某省只有3所院校完成招生計劃,其余數十所院校都未能招滿。為了生存,這些院校不得不降分錄取,某些省份甚至出現要求取消分數線的呼聲。
1.2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未能得到較好滿足
隨著高考生源數量的下降和中職學生等生源數量的增加,學生個體間綜合素質差異加劇,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日益凸顯。出于多種考慮,專業教研室希望增加專業課的課時,但人才培養方案卻又限定了總課時數,于是各校普遍采取削減公共課課時以增加專業課課時的做法。其中,大學英語課時由180~220被削減為90~120。如2014年廣東省的一項調查顯示,所調查的52所高職院校中大學英語課程課時達到180~220的院校僅有9所[4]。教育部職業院校外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于2012年12月的《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提出“各校應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確定教學時數,原則上不低于180學時”,也就是說有80%的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的課時沒有達到基本要求規定的課時數。課時的大幅削減加劇了課程教師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的難度。
1.3領導重視不夠
教指委《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鑒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多樣化、區域性經濟對于人才的需求各異、不同專業的就業去向對英語能力的要求差異較大,以及學生未來就業崗位對英語口、筆頭溝通能力的需求不同,各校可根據不同生源、不同專業的特點,以學生的未來職業需求和個人發展為依據,制定不同的教學要求,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選擇,充分體現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由于院校管理層沒有正確理解該《基本要求》以及對該課程重視不夠,沒有積極探索問題的癥結,未能打通專業教研室與大學英語課程教研室間行之有效的溝通渠道,并建立健全相關協調機制,導致大學英語課程不能服從于專業建設、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而只是未經論證就簡單粗暴地刪減課程課時。從表面看,出現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專業教研室在課程開設的話語權上明顯重于大學英語課程教研室,但其根本原因是大學英語課程沒有納入專業人才培養頂層設計,課程定位不準。專業教研室與大學英語課程教研室分屬不同的部門,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機制,雙方長期以來一直各搭各臺,各唱各戲,老死不相往來。大學英語課程教研室不清楚專業人才培養對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的需求,專業教研室不知道大學英語課程教研室能為本專業人才培養做些什么。解決這種困境的最佳方式就是及早改革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
2關于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理性思考
教學改革涉及教學理念問題。有關專家認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理念經歷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準確對接需求,校企攜手育人”→“融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和實踐等五個要素”→“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五次變革。教育理念的變革必定會引起課程的教學改革。就大學英語課程而言,在教材選用和教學內容上從借用本科教材→高職高專教材→行業/職業英語教材,教學目標逐步轉向培養學生職場語言交際技能,教學內容從側重語法講授、閱讀能力培養到聽說與應用文寫作技能訓練為主,教學方式由板書改變為多媒體。這些變革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局限于“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還沒有實現“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高職學生需要和愿意學什么和怎么學上來。沒有從課程定位與專業人才培養角度探討課程教學改革。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大學英語課程的定位應該取決于人才培養的職業崗位以及就業區域。職業崗位可以分為涉外崗位和非涉外崗位,涉外崗位需要將英語作為職業技能(ProfessionalSkill)予以培養,屬于ESP,如輪機駕駛、酒店管理、涉外導游等專業。非涉外崗位只需要將英語作為職業素質(ProfessionalQuality)課程開設,屬于EGP,如會計、公路工程、市場營銷等專業。就業區域可以分為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發達地區涉外機會多,更多崗位可能會遇到涉外機會,對學生語言技能需求較為清晰。欠發達地區目前較多崗位基本沒有涉外機會,對學生語言技能需求較為模糊。院校不應該籠統地把大學英語課程設定為職業素質課程,應該根據其所在地域以及職業崗位的需要將其細分為職業技能課程與職業素質課程[5]。其中,職業技能課程可以分為基礎知識傳授與特定語言技能專項訓練兩個階段。國家職業標準中對技能的描述是根據職業的活動內容,對從業人員工作能力水平的規范性要求。它是從業人員從事職業活動,接受職業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的主要依據,也是衡量勞動者從業資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
3課程教學改革的舉措
改革首先需要專業教研室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課程性質,大學英語課程教研室則據此“因需設課”。課程性質不同,課程教學要求也就不同,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方式、考核標準、考核形式等也會有所不同。其次是學分制的問題,只有實施了真正的學分制才能實現“分類指導、因材施教”,才可同時滿足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要求。再次是教師知識結構問題,當前,大學英語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尚無法滿足職業技能教學的需要,這是不爭的事實。教師知識結構重構的目標應該是英語課程師資隊伍在英語語言外熟悉或了解至少一個專業的基礎知識、工藝流程、技術標準、工作職責和規范、發展方向等[6]。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可以是:(1)根據職業崗位需要把大學英語課程劃分為職業技能課程與職業素質課程,據此確定課程教學要求、教學目標、課時數、考核形式、考核標準和教材,將單純的終結性評價轉變為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多種評價方式。(2)需要將大學英語課程設定為職業技能的專業可劃設英語錄取分數線。如有困難,可在本專業或相近專業間實行分層教學。需要將大學英語課程設定為職業素質的專業,可在英語為必修課的框架下開設類似興趣班的多種形式和層次的選修課,如英語繞口令班、(專業)詞匯快速記憶班、英語歌唱班、英語口語班、英美影視作品(精彩片段)賞析班、英美風土人情及文化習俗介紹班、商務英語閱讀班、商務英語寫作班、四/六級強化班等,學生想學什么就開什么興趣班。課程開設應考慮教學內容的升級與銜接問題。(3)課程考核形式和考核標準因課而定,學分按課程難易程度及課時設定。定位為素質教育的大學英語課程其考核形式應以考查為主,定位為職業技能的大學英語課程其考核形式可以是考試或是考試與考查相結合的方式。(4)英語老師走近(進)專業。我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依賴于課堂教學,英語師資的專業素養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程的教學質量。大學英語課程教師一般并未長期教授固定的專業班級,對所授專業了解有限,對職業崗位需求知之甚少,造成“精語言但不懂專業”,知識結構單一現象普遍存在。各類英語教材基本都是由大學英語課程教師編寫,未充分征求專業教研室的意見,也幾乎沒有專業教師深度參與策劃與指導編寫。因此這些教材自然也就很難滿足專業人才培養對英語語言技能的要求。院校應該采取切實舉措鼓勵英語教師走近專業,參與專業建設,了解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崗位,熟悉職業崗位對英語語言技能的需求。從走近專業開始,逐步走進專業,成為“精課程、知專業”的一專多能教師。對于職業技能課程,英語教師可調入專業教研室或實行雙重領導,通過參與專業建設了解和熟悉專業,針對崗位工作需要傳授語言知識,訓練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對于職業素質課程,大學英語課程教師可以留在大學英語教研室,任教“興趣班”。
4結語
2016年12月2日,在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座談會上,國務委員劉延東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開創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新局面》講話中指出:“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涉及理念轉變、制度創新、體系構建、政策配套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正是如此。課程教學改革需要打破部門間的圍欄,在院校多職能部門的統籌協調下,專業教研室和大學英語課程教研室通力合作,從課程定位入手確定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方式、考核標準、考核形式等。由專業教研室下單、大學英語課程教研室烹飪,齊心協力為學生服務才能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求,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隨著國家、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尤其是“一帶一路”的深入,課程定位和某些具體的措施需要及時調整。
參考文獻
1徐國慶.重思“什么是職業教育”[J].職教論壇,2017(9):1.
2劉翚.江蘇省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用矛盾分析———基于師生認知差異與企業職業英語能力的三方實證調查[J].英語廣場,2014(3):63-66.
3顧卉.生源變化背景下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7(9下):32-36.
4董建霞.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分析及對策[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5):140-142.
5張銀成.高職大學英語課程功能的定位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6):156-158.
6陳習東李淑芳.就業導向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英語師資隊伍的知識重構[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3(2):59-61.
作者:陳習東 單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