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建設的目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隸屬于法學學科大類下的政治學二級學科。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在我國近現代學科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20世紀80年代后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許多學科都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得到恢復和發展。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逐步從政治學理論中抽離出來,與行政學、管理學門類相結合,并形成了理論性與實操性并重的學科特征。
目前,全國范圍內開設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學校共113所,近3年應屆畢業生人數為4300-6000人。從應屆畢業生的從業方向上來看,近20%的畢業生選擇進一步深造,其深造的專業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第一,進一步深造政治學方向的相關專業,如國際關系、民族政治學、比較政治學;第二,依據本專業行政學方向學科基礎進修管理學學位的相關專業,如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公共管理類專業;第三,跨學科選擇進修其他專業方向。選擇直接就業的應屆畢業生主要的就業方向為在政府、企事業單位的相關部門從事綜合管理工作。但事實上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與其就業環節的對接存在問題。第一,公職部門考試職位少,要求高。筆者統計了2012年到2015年國家公務員招考職位表中對于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職位設置,其數據如下表:表一從統計數據看,2012年到2015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對于政治學專業的招考人數為150人左右。與其所學內容趨同的行政管理專業招錄人數比如下表:表二根據上述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國家公務員的招考對于政治學與行政學這個以政務人員為培養對象的專業并沒有偏向。第二,專業課程設置無法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培養課程的設置上,往往更加注重學生理論素養的深造,所以學生畢業后想要就業往往只能選擇進一步深造。在課程設置過程中缺乏對于學生公文寫作、電子政務等能力的培養。而課程設置又與該專業的培養目標直接相關。因此,要實現專業培養與就業的對接,必須進行系統化的專業建設。
二、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建設目標
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建設的總體目標應本著“規模適度、結構優化、提高質量、辦出特色”的辦學基本思路,遵循高校本科教育規律,突出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強化深化學校社會“雙主體”辦學模式,優化專業辦學條件,努力彰顯專業特色,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根據社會需求,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定位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現代政治思維素質,了解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府的運作過程、治理方式,熟悉現代政務和行政管理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論素養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可以勝任黨政機關、新聞出版機構、企事業、社會團體等單位的教學科研、行政管理、政策研究或宣傳工作。成為兼具政治理論素養與行政治理能力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二)課程體系建設目標在教育研究和對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人才數量需求、規格需求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按照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拆析、重構教育教學內容,構建更加契合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科學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第一,較系統地涵蓋專業所必需的基礎理論和知識,第二,突出實踐能力在課程體系的中心地位,第三,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身體心理、人格情商等綜合素質的提高。根據課程體系建設目標,本專業對學生的培養要求是:學生應具備系統掌握政治學與行政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尤其是中外政治思想與文化的核心知識,具備良好的現代政治思想素質;了解中外政治制度及當代中國政府的運作過程及其治理方式,熟悉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熟悉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機構設置、職責分工及行政工作流程,具備公文寫作、電子辦公等基礎應用能力;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素質、較強的理論分析能力、心理應急抗壓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具備熟練應用現代政治科學與行政學有關理論與方法進行調查研究、政策分析、設計解決問題方案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從事政治學與行政學教育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質。
(三)師資隊伍建設目標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是:確立師資為本的辦學觀,按照“送出去培養和引進人才”的方針,加大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充分利用校級重點課程和重點學科建設的基礎,以高水平教師的引進為突破口,以中年輕教師的培養為重點,以師資力量的整合為重要手段,穩定教師隊伍,發揮教師潛力,全面推進本專業教師隊伍的穩定、合理、良性發展。首先,以高水平教師的引進為突破口。高水平教師的引進對本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這些教師的到來往往能夠使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學科建設有突破性發展。其次,以中青年教師的培養為重點。中青年教師在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教師中所占的比率大,中青年教師能否迅速成長,對專業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第三,以師資力量的整合為重要手段。專職教師資源的優化作用能否得到體現,關鍵在于專業內能否合理整合全校的師資資源。為此,一方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在課程設置和學生培養上要進一步突破專業、院系壁壘,以學生需求為核心在院內、校內甚至社會范圍內聘請專家教學。另一方面,在本科教學中進一步落實導師制,尤其是在專業主干課程建設方面要實行首席教授負責制,以便課程建設要有負責人和相對穩定的師資梯隊。
(四)教學研發建設目標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教”與“學”的導向。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現行的課程評價制度存在著形式單一、教學信息反饋弱及正面導向不足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過程性評價是對教學過程進行動態的評價,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目前,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基礎課、核心課程的設置多偏重于理論。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結果性評價的方式,即期末考試的考核分值比重較大,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目標不明確,對課程體系把握不清晰,學習主動性不強等問題。因此在專業教學建設過程中,以“立足中心,轉變思路,創新教法”為主要目標,建立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完備的過程性評價體系。首先,立足中心,即以學生為中心。過程性評價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所有評價活動的宗旨在于促進學生全程有效的學習。同時,過程性評價可以更全面檢驗學生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引導和督促學生逐步學會主動學習。通過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隨時發現自己的問題,從而改進、提高,最終學會積極主動的學習。因此,在本專業教學研發建設的過程中,首要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中把對學生的結果性考評和主要圍繞教師的課程設計轉變為以學生為核心的授課機制。其次,轉變思路,即轉變教學考核思路。目前依據本專業教學考核機制的特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首先,對于學生的考評機制集中在期末,即傳統的結果性評價。由于知識的理論性較強,因此無法考評學生對知識的真是掌握程度。其次,隨著本專業建設向應用型的偏移,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考核日漸不足。因此在教學研發過程中應改變教學考核思路,通過過程性監控和考核,著重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第三,創新教法,即創新教學中的過程性評價及反饋機制。過程性評價教學的核心在于教師對學生的考評意見反饋。因此在本專業的教學研發過程中,教師創新教法的目標在于,一方面依據本專業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特點創新過程性評價方式和程序;另一方面創新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反饋機制。
(五)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目標提倡教師和學生積極開展各項社會和公益服務,逐步形成產、學、研合作的新格局。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應以多種形式讓專業教師去基層政府、企事業單位或社會組織調研,交流學習;同時加強校、政、企、事及社會組織合作,為基層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提供咨詢服務和職業資格證書培訓。另外,在市場化運作機制下嘗試并探索多種模式的學生創、就業機制,力爭以專業理論教學為基礎,通過提高學生實操技能加強在校以及應屆畢業生與行政、企事業單位的良好對接。同時通過與校內外大學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的合作加強學生自主創業的實踐性培訓。通過向社會的人才輸送體現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
總之,只有在目標選擇上采取多向度的視角,系統化構建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建設的目標體系,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培養目標與社會人才需求相對接,向社會輸送兼具理論素養和實務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丁瑞雪 單位:包頭師范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