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方案范文

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方案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方案

1總則

1.1編制目的

有效預防、及時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導和規范全市范圍內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公眾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眾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

1.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內交通衛生檢疫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監測報告管理辦法》、《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方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方案》、《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方案》、《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方案》以及《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方案》,制定本方案。

1.3工作原則

(1)預防為主,常備不懈。提高全社會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意識,落實各項防范措施,做好人員、技術、物資和設備的應急儲備工作。對各類可能引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信息及時進行分析、預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各有關部門按照方案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范圍、性質和危害程度,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行分級管理。

(3)依法規范,措施果斷。各級人民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立健全系統、規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制度,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可能引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事件做出快速反應,及時、有效開展監測、報告和處理工作。

(4)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學,要重視開展防范和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研和培訓,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提供科技保障。加強國內、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積極爭取中央、省和國際社會的支持。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通力合作、資源共享,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廣泛組織、動員公眾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

1.4適用范圍

方案適用于在本市范圍內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身心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或社會安全等事件引起的嚴重影響公眾身心健康的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

1.5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分級

為便于統一指揮和分級管理,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涉及范圍,按照國家、本省方案的規定,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劃分為四級,即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

1.5.1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發生并有擴散趨勢,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個以上的省份,并有進一步擴散趨勢。

(2)發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擴散趨勢。

(3)涉及多個省份的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擴散趨勢。

(4)發生新傳染病或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發生或傳入,并有擴散趨勢,或發

現我國已消滅的傳染病重新流行。

(5)發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丟失事件。

(6)周邊以及與我國通航的國家和地區發生特大傳染病疫情,并出現輸入性病

例,嚴重危及我國公共衛生安全的事件。

(7)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5.2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Ⅱ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Ⅱ級):

(1)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6天)發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關聯的疫情波及2個以上的縣市區。

(2)發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發生流行,在本市行政區域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多點連續發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圍波及2個以上市(州)。

(4)霍亂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流行,1周內發病30例以上,或波及2個以上市(州),有擴散趨勢。

(5)乙類、丙類傳染病波及2個以上縣市區,1周內發病水平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發生或傳入,尚未造成擴散。

(7)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擴散到事件發生地的縣市區以外地區。

(8)發生重大醫源性感染事件。

(9)預防接種或群體預防性服藥出現人員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100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出現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發生急性職業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內外隱匿運輸、郵寄烈性生物病原體、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內人員感染或死亡的。

(13)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或省衛生廳認定的其他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5.3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Ⅲ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Ⅲ級):

(1)發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個平均潛伏期內病例數未超過5例,流行范圍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以內。

(2)腺鼠疫發生流行,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發病19例以下。

(3)霍亂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發生,1周內發病10~29例,或波及2個以上縣市區,或在本市市區首次發生。

(4)一周內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乙、丙類傳染病發病水平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發現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100人,或出現死亡病例。

(7)預防接種或群體預防性服藥出現群體性心因性反應或群體性不良反應。

(8)一次發生急性職業中毒10~49人,或死亡1~4人。

(9)一周內在一個縣市區同一感染地點發生血吸蟲病急性感染病例30人以上。

(10)省衛生廳或市衛生局認定的其他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5.4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Ⅳ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Ⅳ級):

(1)霍亂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發生,1周內發病9例以下。

(2)一周內在一個縣(市區)同一感染地點發生血吸蟲病急性感染病例11~29人。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數30~99人,未出現死亡病例。

(4)一次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人9以下,未出現死亡病例。

(5)一周內在一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乙、丙類傳染病發病水平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

(6)市衛生局或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2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

2.1應急指揮機構及職責

市政府統一領導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設立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

市衛生局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主責部門,依照職責和本方案的規定,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負責組織、協調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并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向市政府提出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應急工作的建議。

各縣市區政府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根據需要設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

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依照職責和本方案的規定,在同級政府統一領導下,負責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并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向同級政府提出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應急工作的建議。

各級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單位要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切實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

2.1.1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及其成員的職責

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由市政府有關部門組成,在國家、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的統一指揮下,組織領導本市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負責本市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做出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大決策、決定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指揮部成員單位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性質和應急處理需要確定。

2.1.2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的組成及職責

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根據工作需要,設等若干工作組,承辦指揮部交辦的各項指令和任務。

2.1.3縣市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的組成和職責

縣市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由縣市區政府有關部門組成,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協調和指揮。

2.2日常管理機構及職責

市衛生局設立衛生應急辦公室,在市政府應急辦公室的指導下,負責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及軍分區后勤部、武警市支隊可參照市衛生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日常管理機構的設置及職責,結合各自實際情況,指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日常管理機構,負責本系統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的協調、管理工作。

2.3專家咨詢委員會及職責

市衛生局負責組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

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可根據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需要,組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專家咨詢委員會。

2.4應急處理專業技術機構及職責

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專業技術機構,要結合單位職責開展專業技術人員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培訓,提高相關技術水平和應急處理能力;服從衛生行政部門的統一指揮,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

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與報告

根據國家、省衛生行政部門的統一規劃,市衛生局負責建立和完善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與報告網絡系統,各級醫療、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和出入境檢疫機構負責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日常監測工作。

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與報告網絡系統。

3.1監測

市衛生局要按照國家統一規定和要求,結合本市實際,組織開展重點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動監測。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按照統一要求組織實施主動監測工作,并結合自身實際組織開展轄區內重點疾病和相關因素的主動監測。

市衛生局和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監測工作的管理和監督,保證監測質量。

3.2預警

本市及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根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提供的監測信息,按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和特點,及時分析其對公眾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發展趨勢,及時做出預測,提出預防控制措施建議,報同級政府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

市衛生局負責組織專業機構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對全市公共衛生信息進行分析,掌握我市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并對其發生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及時評估其對公眾身心健康的可能危害程度,根據需要向市政府提出相應級別的預警建議。

市政府根據市衛生局提出的建議,向全市公共衛生事件預警。

預警分為四個級別,依次采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特別嚴重、嚴重、較重和一般四個預警級別。

預警的內容包括預警的級別、可能引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類別、性質、預期危害以及預警對象應采取的響應措施建議等。

預警之后,各地各部門要做好相關應急技術、隊伍與物資準備,加強對公眾的健康教育與衛生宣傳等工作。各應急處理專業技術機構應加強相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信息收集與報告工作。

3.3報告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向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其隱患,也有權向上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舉報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規定履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職責的部門、單位及個人。

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機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縣級以上政府和檢驗檢疫機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機構、環境保護監測機構、教育機構等有關單位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責任報告單位。執行職務的醫護人員和檢疫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人員、鄉村醫生、個體開業醫生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責任報告人。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責任報告單位要按照有關規定及時、準確地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其處置情況。

4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反應和終止

4.1應急反應原則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事發地的縣級以上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做出相應級別應急反應。同時,要遵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實際情況和預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時調整預警和反應級別,以有效控制事件,減少危害和影響。對事態和影響不斷擴大的事件,應及時升高預警和反應級別;對范圍局限、得到初步控制、不會進一步擴散的事件,應相應降低預警和反應級別。

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在學校、區域性或全國性重要活動期間等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高度重視,可相應提高反應級別,確保迅速、有效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維護社會穩定。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要采取邊調查、邊處理、邊搶救、邊核實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態發展。

事發地之外的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況通報后,要及時通知相應的醫療衛生機構,組織做好應急處理所需的人員與物資準備,采取必要的預防控制措施,防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本行政區域內發生,并服從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的統一指揮和調度,支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地區的應急處理工作。

4.2應急反應啟動程序

經初步調查核實之后,事發地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立即組織本地有關專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性質、可能危害程度進行評估,初步判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級別,并向當地政府提出相應級別應急反應的建議,由當地政府決定啟動應急反應程序。

4.3應急反應措施

4.3.1縣級以上政府

(1)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工作,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

(2)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需要,調集本行政區域內各類人員、物資、交通工具和相關設施、設備參加應急處理工作。涉及危險化學品和運輸安全的,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相關規定,防止事故發生。

(3)劃定控制區域:甲類和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政府報經上一級政府決定,可以宣布疫區范圍;報經省政府決定,可以對本行政區域內甲類傳染病疫區實施封鎖。對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事故,根據污染食品擴散和職業危害因素涉及的范圍,劃定控制區域。

(4)其他控制措施:事發地縣級以上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區域內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會、影劇院演出,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停工、停業、停課;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等緊急措施;臨時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備和設施。

(5)流動人口管理:對流動人口采取預防工作,落實控制措施,對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離、就地觀察、就地治療的措施,對密切接觸者根據情況采取集中或居家醫學觀察。

(6)實施交通衛生檢疫:組織鐵路、交通、民航、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和機構在交通站點和出入境口岸設置臨時交通衛生檢疫站,對出入境和進出疫區的交通工具及其乘運售貨員和物資、宿主動物進行檢疫查驗,對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觸者實施臨時隔離、留驗,并向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機構移交。

(7)信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作好信息工作。信息要及時主動、準確把握、實事求是,正確引導輿論,注重社會效果。

(8)開展群防群治:街道、鄉(鎮)以及社區居委會、村委會應當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部門、醫療機構,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報告、人員分散隔離及公共衛生措施的實施工作。

(9)維護社會穩定:組織有關部門保障商品供應,平抑物價,防止哄搶;嚴厲打擊造謠傳謠、哄抬物價、囤積居奇、制假售假等違法犯罪和擾亂社會治安的行為。

4.3.2衛生行政部門

(1)組織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與處理。

(2)組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評估,確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級別,提出應急反應級別的建議。

(3)應急控制措施:根據需要組織開展應急疫苗接種、預防服藥等。

(4)督導檢查:市衛生局組織對全市或重點地區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進行督導檢查。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應急處理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5)通報:市衛生局及時向各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指揮部成員單位、市直醫療衛生機構、周邊市(州)衛生行政部門通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關情況。

(6)技術標準和規范的培訓:市衛生局針對國家頒布的與新發傳染病、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有關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及時組織培訓工作。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開展相應的培訓工作。

(7)普及衛生知識:針對事件性質,有針對性地開展衛生知識宣教,提高公眾健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消除公眾心理障礙,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8)進行事件評估:組織專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包括事件概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病人救治情況、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

4.3.3應急醫療救治機構

(1)開展病人緊急救援、收治和轉運工作,實行重癥和普通病人分開管理,對疑似病人及時排除或確診。

(2)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標本采集、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3)做好醫院內感染控制、消毒隔離、個人防護、醫療垃圾和污水處理工作,防止院內交叉感染和污染環境。

(4)做好傳染病和中毒病人的報告。對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而引起身體傷害的病人,任何醫療機構不得拒絕接診。

(5)對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發傳染病做好病例分析與總結,積累診斷治療經驗。對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現場救援、病人轉運、后續治療相結合的原則進行處置。

(6)開展科研與技術交流:開展與突發事件相關的診斷試劑、藥品、防護用品等方面的研究。開展技術合作,加快病源查尋和病因診斷。

(7)開展技術培訓:醫療機構負責對本單位醫務人員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技術培訓。市醫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協助市衛生局對醫療機構全員培訓情況進行督導檢查。

4.3.4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收集與報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收集、分析與報告工作,并根據同級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系統開展網絡直報。

(2)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到達事發現場后,應盡快制訂流行病學調查計劃和方案,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對突發事件累及人群的發病情況、分布特點進行調查分析,提出并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對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攜帶者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調查,查明傳播鏈,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進展情況,并向相關地方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通報情況。

(3)實驗室檢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按有關技術規范采集足量、足夠的標本,分送省級和國家應急處理功能網絡實驗室檢測,查找致病原因。

(4)開展科研與技術交流:開展與突發事件相關的診斷試劑、疫苗、消毒方法、醫療衛生防護用品等方面的研究。開展技術合作,加快病源查尋和病因診斷。

(5)開展技術培訓: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按照有關規定,負責疾病預防控制專業技術人員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

4.3.5衛生監督機構

(1)負責食物中毒、職業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調查與處理,及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并按照衛生行政部門要求,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工作。

(2)在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開展對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相關單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各項措施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

(3)圍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開展食品衛生、環境衛生、職業衛生等的衛生監督和執法稽查,依法采取必要的衛生行政控制措施。

(4)協助衛生行政部門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調查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中的違法行為。

4.3.6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

(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配合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做好口岸的應急工作。

(2)及時上報口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和變化情況。

4.3.7非事件發生地區的應急反應措施

未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地區應根據其他地區發生事件的性質、特點、發生區域和發展趨勢,分析對本地區造成的影響、播及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保持與事件發生地區的聯系,及時獲取相關信息。

(2)組織做好本行政區域應急處理所需的人員與物資準備。

(3)加強相關疾病與健康監測和報告工作,必要時,建立專門報告制度。

(4)開展重點人群、重點場所和重點環節的監測和預防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5)開展防治知識宣傳和健康教育,提高公眾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6)根據上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決定,開展交通衛生檢疫等。

4.4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分級反應

4.4.1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Ⅱ級)的應急反應

(1)市政府的應急反應

按照國務院、省政府的命令或應急處理工作需要,啟動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工作,結合本市實際情況,組織指揮各有關部門和縣市區政府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并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衛生應急、社會動員與宣傳教育、應急物資、經費和設備的調集、后勤保障以及督導檢查等工作。

(2)市衛生局的應急反應

在市政府和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的領導下,按照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工作方案要求,負責組織和協調專業技術機構開展現場調查和處理;協調落實醫療救治和預防控制等措施;對不明原因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組織開展病因查找和治療診斷的研究。

(3)縣市區地方政府的應急反應

縣市區政府按照省、市政府的命令或應急處理工作需要,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工作,在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的統一指揮和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的直接指揮下,按照要求認真履行職責,落實有關控制措施。

4.4.2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Ⅲ級)的應急反應

(1)市政府的應急反應

市政府負責本區域內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統一領導和指揮;根據市衛生局的建議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工作;緊急調集和征集有關人員、物資、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保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所需的醫療救治和預防用防護設備、藥品、醫療器械等物資的供應;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做好信息收集、現場調查與處理、人員疏散安置,依法進行疫區的確定與封鎖、隔離;及時做好輿論宣傳、健康教育與引導工作。按照規定及時向省政府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情況,必要時,請求省政府予以支持,保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

順利進行。

(2)市衛生局的應急反應

迅速組織市級應急衛生救治隊伍和有關人員到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現場,組織實施醫療救治、病人隔離、人員疏散等控制措施,進行采樣與檢測、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組織專家對事件進行綜合評估,分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趨勢,提出應急處理工作建議;按照規定向市政府和省衛生廳報告有關情況;及時向其他有關部門、毗鄰和可能波及的市(州)衛生行政部門通報有關情況。

(3)縣市區政府的應急反應

事件發生地的縣市區政府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工作,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按照要求認真履行職責,落實有關控制措施。

(4)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的應急反應

事件發生地的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應立即組織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調查確認,并對事件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衛生應急救治隊伍,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病人隔離救治、密切接觸者的隔離、環境生物樣品采集和消毒處理等緊急控制措施,并按照規定向同級政府、市衛生局報告調查處理情況。

4.4.3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Ⅳ級)的應急反應

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事件發生地的縣市區政府根據同級衛生行政部門的建議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工作,負責組織有關部門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應立即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并對疫情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醫療、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現場處理工作,并按照規定向同級政府和市衛生局報告。

市衛生局應當快速組織專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進行技術指導,必要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與應急處理工作。

4.5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的終止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的終止需符合以下條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患或相關危險因素消除,或末例傳染病病例發生后經過最長潛伏期無新的病例出現。

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建議,報國務院或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批準后實施。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省衛生廳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建議,報省政府或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批準后實施,并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市衛生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建議,報市政府或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批準后實施,并向省衛生廳報告。

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建議,報縣市區政府或縣市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批準后實施,并向市衛生局報告。

市衛生局根據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的請求,及時組織專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終止的分析論證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

5善后處理

5.1后期評估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結束后,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在本級政府的領導下,組織有關人員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情況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事件概況、現場調查處理概況、病人救治情況、所采取措施的效果、應急處理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評估報告上報本級政府和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

5.2表彰獎勵

縣級以上政府及其人事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對參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和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民政部門對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中英勇獻身的人員,按有關規定追認為烈士。

5.3責任追究

對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報告、調查、處理過程中,有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等行為的,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5.4撫恤補助

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對因參加應急處理工作致病、致殘、死亡的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補助和撫恤;對參加應急處理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應根據工作需要制訂合理的補助標準,給予補助。

5.5征用補償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結束后,各級政府應組織有關部門對應急期間緊急調集、征用有關單位、企業、個人的物資和勞務進行合理評估,給予補償。

6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保障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應堅持預防為主、平戰結合。市政府有關部門、縣市區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的專業技術組織建設,組織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和預警工作,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隊伍建設,開展衛生技術研究,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控制體系,保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6.1專業技術組織保障

6.1.1信息系統

按照國家、省統一部署,建立覆蓋市、縣、鄉的三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信息系統,承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相關信息收集、處理、分析、和傳遞等工作;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與決策信息系統,實現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動態監測與預警,為有效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決策依據和信息服務。

6.1.2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按照國家、省統一部署,建立統一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各級政府要加快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基層預防保健組織建設,強化醫療衛生機構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責任;建立功能完善、反應迅速、運轉協調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健全覆蓋城鄉、靈敏高效、快速暢通的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網絡;改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和實驗室條件;加強疾病控制專業隊伍建設,提高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置和實驗室檢測檢驗的能力。

6.1.3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按照省、市統一規劃,遵循“中央指導、地方負責、統籌兼顧、平戰結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逐步在全市范圍內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反應靈敏、運轉協調、持續發展的醫療救治體系。

(1)急救機構

市醫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為我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緊急救援中心,全市綜合醫院急診科在指揮中心的組織下建立急救網絡,對外公布統一的緊急救援電話號碼,承擔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緊急救治工作。每個縣市區依托綜合力量較強的醫療機構建立緊急救援機構。

(2)傳染病救治機構

市第三人民醫院為我市傳染病定點救治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為我市傳染病定點救治后備醫院。縣市區應指定具備傳染病防治條件和能力的醫療機構建立傳染病病區。中心鄉(鎮)衛生院設立傳染病門診和隔離留觀室。

(3)化學中毒與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

根據國家、省總體安排和實際需要,依托實力較強的綜合醫院建立完善化學中毒與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

6.1.4衛生執法監督體系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衛生執法監督隊伍建設,明確職能,落實責任,規范執法監督行為。對衛生監督人員實行資格準入制度和在崗培訓制度,全面提高衛生執法監督的能力和水平。

6.1.5應急衛生救治隊伍

(1)組建原則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按照“平戰結合、因地制宜、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協調運轉”的原則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隊伍。

(2)市、縣市區應急衛生救治隊伍的組建方式和種類

市衛生局和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的需要分別組建市級和縣級應急衛生救治隊伍。主要包括傳染病、食物中毒、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核事故和突發放射事件、職業中毒和化學污染中毒應急衛生救治隊伍,市級每類隊伍各15人左右,縣級每類隊伍各10人左右。

應急衛生救治隊伍根據其應對事件類型,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衛生監督機構、醫學高等院校以及軍隊等有關單位,選擇年富力強,具有實際工作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現場流行病學、實驗室檢測、微生物學、臨床救治、信息網絡等專業的人員組成。

(3)應急衛生救治隊伍的管理與培訓。

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建立應急衛生救治隊伍資料庫,加強對應急衛生救治隊伍的管理,并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情況,對隊伍及時進行調整,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應急救治能力。

市衛生局負責組織疾病控制、衛生監督、醫療救治等專業技術機構對市本級應急衛生隊伍進行培訓,并對縣市區培訓工作進行指導和技術支持。

市、縣級應急衛生救治隊伍參加省衛生廳組織的定期培訓,并根據衛生部統一編寫的培訓教材,分別對城區和縣市區應急衛生救治隊伍進行培訓。

6.1.6演練

市、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要按照“統一規劃、分類實施、分級負責、突出重點、適應需求”的原則,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形式,組織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演練。市衛生局負責組織全市和區域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演練,以檢驗、改善和強化全市或區域性的應急準備、協調和應急反應能力,并對演練結果進行總結和評估,逐步完善應急方案。

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結合應急方案,統一組織安排本地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演練。

任何演練需要公眾參與的,必須報本級政府同意。

6.1.7科研和技術交流

市科技局、市衛生局有計劃地組織相關機構開展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學研究,包括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實驗室病因檢測技術、藥物治療、疫苗和應急反應裝備、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防治等,尤其是開展新發、罕見傳染病快速診斷方法和診斷試劑研究,做到技術上有所儲備。同時,開展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內外的先進技術、裝備和方法,提高我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整體水平。

6.2物資、經費保障

6.2.1物資儲備

市衛生局制訂衛生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各級政府的衛生、發展改革委、經委和財政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配合,建立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物資和生產能力儲備。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衛生應急物資儲備計劃,經委負責組織、落實醫藥物資儲備,財政部門保障物資儲備經費。物資儲備種類包括:藥品、疫苗、醫療衛生設備和器材、快速檢驗檢測技術和試劑、傳染源隔離及個人衛生防護的用品和應急設施。

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應急處理工作需要,向經委和其他有關部門調用儲備物資。衛生應急儲備物資使用后應當及時補充。

6.2.2經費保障

各級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按照現行事權、財權劃分和分級負責原則,安排應急工作預備經費和一定數量的日常工作經費,保障應急支出的需要。對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較大的地區和財政困難地區,由事發地政府或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申請,上級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并視情況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發展改革部門應保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經費。對邊遠貧困地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給予經費支持。

市財政局根據需要,報經市政府批準后,安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預備經費和一定數量的日常工作經費,對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地方、部門和單位給予經費保障。

各級財政和審計部門要對應急保障資金的使用和效果進行監管和評估。

6.3通信與交通保障

各級應急醫療衛生救治隊伍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配備通信設備和交通工具。

6.4法律保障

市政府法制辦、市衛生局等有關部門應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加強調查研究,起草和制訂并不斷完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規范性文件。市衛生局邀請有關法律專家進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根據需要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中涉及法律問題的咨詢工作,確保依法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規定,根據本方案要求,嚴格履行職責,落實責任,實行責任追究制。對履行職責不力,造成工作損失的,要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

6.5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

縣級以上政府要組織公共媒體、有關健康教育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有關社會團體,采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知識的普及教育,宣傳衛生科普知識,指導公眾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對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正確引導社會心理,動員公眾積極支持并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落實群防群控的應急措施。

7方案的管理

本方案經市政府批準后,由市政府辦公室實施,并根據形勢變化和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更新、修訂和補充。

市政府有關部門根據需要和本方案的規定,制定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具體工作方案,報市政府備案。

縣市區政府參照本方案并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組織制定本地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方案。

8附則

8.1名詞術語

重大傳染病疫情是指某種傳染病在短時間內發生、涉及范圍廣泛,出現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發病率遠遠超過常年的發病率水平的情況。

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時間內,某個相對集中的區域內同時或者相繼出現具有共同臨床表現的病人,且病例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又暫不能明確診斷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職業危害的原因造成的人數眾多或者傷亡較重的中毒事件。

新傳染病是指全球首次發現的傳染病。

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是指埃博拉、猴痘、黃熱病、人變異性克雅氏病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已經發現,在我國尚未發現過的傳染病。

我國已消滅的傳染病是指天花、脊髓灰質炎等傳染病。

8.2方案解釋部門

本方案由市政府辦公室負責解釋。

8.3方案實施時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 最新国产麻豆精品 |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 亚洲最大色网站 | 丁香激情综合色伊人久久 | 在线视频 二区 | 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看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 最新1024国产在线观看你懂的 | 久久精品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va | 国产网址在线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永久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久国内精品成人免费 | 欧美成人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高清 | 欧美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自拍亚洲 | 综合五月天婷婷丁香 | 亚洲一级片免费看 |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v视频| 在线观看视频黄色 |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久久入口 | 狼狼色丁香久久女婷婷综合 | 欧美日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亚洲欧洲自拍偷拍 | 综合婷婷 | 一级午夜视频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小视频 |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