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船舶與裝備產業調整振興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發展現狀
(一)產業概況
1.船舶制造基地頗具規模。按照“深水深用、淺水淺用、集約開發”原則,我市專門規劃利用從三條港至約18.3公里的中深水岸線建設船舶工業帶,規劃建設陸域面積約35.8平方公里。目前整個船舶工業帶基礎設施基本成形,已有進駐企業22家,使用岸線17380米。
2.船舶制造項目穩步推進。船舶工業帶22家船舶企業協議總投資近300億元,單體投資規模10億元以上的有9家。其中,有5家超過20億元,分別為海工32億元,豐順船舶重工23億元,宏華海洋裝備23億元,藍島海洋工程20億元,重工20億元。止年底,進駐企業累計投入59億元,共有在建廠房面積29.45萬平方米,在建生活設施面積10.93萬平方米,已建棧橋碼頭4座,總計長2010米,港池碼頭一座,船臺18座,船塢3座。海工、重工、重工、船舶、船務等11家企業已投入生產或邊建設邊生產。
3.高附加值產品逐漸增加。重工的LPG液罐船和宏強重工的海洋工程作業船等一批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良好市場前景的項目建成投產,使高附加值產品的占比不斷上升,優化了船舶工業的產品結構。
4.船舶配套業正在興起。隨著船舶制造業的發展,船舶配套產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全市已有船舶配套企業10余家,主要集中在船舶制造用氣、電焊條、螺旋槳、數控切割機等配套產業,年船舶配套企業實現產值近11億元,利稅約1.2億元。部分產品已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如船舶制造用氣、螺旋漿等船舶配套產品,在我市已有較長的生產歷史,并占有一定市場份額,船舶推進器有限公司生產的螺旋槳銷往全國多個省市。普瑞森()焊割設備有限公司投資500萬美元,主要生產數控火焰等離子切割機,數控水下等離子切割機,數控精細等離子切割機及直條切割機,年配套銷售本地船舶企業1500多萬元。
5.重大裝備制造業潛力顯現。在海工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開工建造的基礎上,已有四川宏華石油設備有限公司的大型石油鉆井設備制造項目、海陽藍島海工平臺、大型起吊設備和大型壓力容器項目落戶。這些重特大項目正式建成后,產值都在百億元以上,重大裝備制造產業的潛力開始顯現。
(二)存在問題
1.新船訂單急劇減少。受金融危機影響,年9月份以來,新船訂單量大幅萎縮,隨著在手訂單的逐步完工,船舶企業手持訂單量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逐步下降。同時,隨著新船需求的萎縮和造船能力的快速提升,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接單難、交船難、融資難”已成為普遍現象。
2.船舶企業規模優勢較弱。我市船舶企業除了海工、重工等企業外,絕大多數造船企業都是小型造船企業,技術含量比較低,工藝水平比較落后,資金實力比較弱,市場競爭力不強。
3.船舶配套產業不健全。我市船舶配套企業發展滯后,生產能力十分薄弱,一是與快速發展的船舶修造業不相適應,品種單一、數量小、檔次低,缺乏有競爭力的產品,除數碼切割機、螺旋槳以外主要生產造船用氣、焊條、油泵等大眾化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而船舶輔機類、甲板機械類、船用舾裝類、信和自動化設備等主要船用設備的生產還處于空白狀態。二是船舶配套企業規模小,生產企業呈零星分布,船舶配套產業鏈尚未形成。企業生產、研發基本沒有,系統集成供貨能力較低,產品關聯度很小,基本為單打獨斗,競爭力較弱。三是生產裝備、工藝水平不高。多數企業使用的設備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普設備,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的設備,加工、鑄造工藝落后,很難生產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
4.重大裝備制造業基礎薄弱。我市的重大裝備制造業才剛剛起步,重大裝備制造企業較少,尚無重大裝備企業集團,也未能形成伴生于企業集團的一批專、精、特的中小型企業,適宜重大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基礎還很薄弱。
二、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放大橋港優勢、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緊緊抓住融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的契機,既注重應對當前金融危機,又著眼于長遠發展需要,實現我市造船及重大裝備業的經濟規模化、技術現代化和結構合理化。
過調整結構,擇優扶強,強化科技,夯實基礎,提高我市船舶制造業整體水平,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過提升一批、引進一批、合作一批船舶配套企業,做大我市船舶配套市場,拓展延伸船舶產業鏈條;過吸引重大裝備制造企業投資落戶,培育發展一批專、精、特的中小型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我市重大裝備制造產業,力爭在長江入海口形成一個較大規模的現代船舶、配套產業及重大裝備制造修理服務基地。
(二)主要目標
到年,基本建成現代化海洋工程和船舶修造基地,船舶配套產業園初步成型,重大裝備制造產業實現較大發展。
1.船舶產業實現平穩增長。船舶修造業到年形成造船能力100萬載重噸以上,船舶配套企業數達到30家以上,形成多個千萬元以上企業,船舶修造及配套產業實現產值超150億元。
2.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海工平臺、LPG船、LPG液罐、集裝箱船、海洋工程船等主流產品研發制造能力逐步增強,總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產品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3.船舶配套產業鏈延伸。在現有船舶配套企業鞏固壯大基礎上,逐漸向高附加值、核心配套設備生產企業發展,培育一批輔機類、甲板機械類、舾裝件類等主要船用設備生產企業,使之成為、、上海地區大型造船企業的配套產品供貨商。
4.船舶配套產業集群形成。拓展船舶上下游企業落戶,推動船舶配套企業進區,初步形成一個較為明顯的船舶配套企業集群。
5.重大裝備產業較大發展。在現有基礎上,新引進2~3個重大裝備制造企業正式落戶建設,發展形成一批為重大裝備制造企業配套的“專、精、特”中小型企業,初步形成重大裝備制造基地,實現產值超200億元。
三、重點任務
在國家和省出臺的船舶產業、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政策指導下,根據我市船舶和重大裝備制造業實際情況,力爭從金融危機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拓展新的發展空間,著力加快船舶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進一步提高船舶修造及配套產業的整體素質,增強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著力推進重大裝備制造企業的引進落戶和建設投產,夯實重大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基礎,促進重大裝備制造業有較大發展。
(一)調整拓寬規劃范圍。年編制的《市船舶工業園總體規劃》確定我市船舶工業園范圍為:自三條港至,北至公路,長約18.3公里,總用地面積35.8平方公里。目前根據我市船舶工業發展需要,重新編制了《港海港區總體規劃》,現經國家交部專家審查過,新規劃充分利用岸線資源,向東、西沿伸,分別進行以下調整:一是向西沿伸新增三條港以西至保護區3.7公里岸線規劃為大橋物流區,新增陸域面積約11平方公里,形成碼頭岸線1515米。二是向東沿伸新增東側3.5公里岸線,位于圍墾區新增陸域面積約10平方公里,規劃主要發展海洋工程、重大裝備制造以及布置用泊位。調整后的船舶工業園岸線總長為25.5公里,總用地面積為56.8平方公里。
(二)大力調優空間布局。一是東側保護區至三條港區域。主要發展豪華游艇、釣魚船等娛樂休閑用船舶,針對高端人群休閑要求,形成特色船舶制造集群。二是三條港至區域。按照市船舶工業園總體規劃、產業規劃等確定的功能定位,在確保現有散裝貨輪、集裝箱船等大眾化船舶制造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油輪、化學品船、挖泥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特種船舶及船舶分段、大型鋼結構制件制造,同時在北支航道整治建設的基礎上,拓展船舶修理業務,形成特色鮮明的特種船舶和大型鋼結構制造及船舶修理基地。三是至圍墾區域。按照國家《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港海港區總體規劃》等確定的發展定位和目標要求,突出發展海洋工程產品制造及修理、大型液化石油氣船(LPG)和石油鉆井設備、大型油輪修理、風電成套設備等重大裝備制造項目,依托現有骨干企業,結合存量調整,扶持現有企業做精做強,努力打造集研發設計、高端制造于一體,特色明顯的世界級海洋工程裝備、高精尖船舶及重大裝備修造基地。四是沿海區域。根據發展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乙烯、大型煤化工和石油煤炭商業儲備基地的規劃,重點引進生產石化產業儲運、煉制、裂解等所需成套設備的重大裝備制造企業集團,積極打造沿海石化重裝設備制造基地。五是沿海船舶及重大裝備配套區域。以東側保護區至圍墾區二道堤后方陸域及濱海工業集中區為主體,發展船用齒輪箱、錨鏈、泵類、燈具、救生設備、低壓電器、船用輔機、發電機、甲板機械、傳動裝置、主配電板、信導航儀器等船舶配套企業;發展高強度鉆頭、大型滾壓機配套軸承、兆瓦級風機系列軸承、石化、煤化工容器鍛鑄件等重大裝備配套企業;建設形成船舶配套產品配送中心及船舶企業技術服務中心,形成較大規模的配套裝備設計、制造和配送服務基地。
(三)穩步推進船舶制造業發展。一是努力增加訂單。造船訂單是化解系統風險,確保船舶產業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在確保現有手持訂單不流失的基礎上,積極把握國家擴大內需船舶市場需求的機遇,爭取更多的國內遠洋船舶及長江內河船舶訂單。利用融入上海都市經濟圈的契機,與上海大型船舶制造企業集團加強合作,借用其更高層次接船平臺,爭取獲得配套船舶生產訂單。二是防止系統內耗。及時、全面地了解船舶行業生產經營和技術創新信息,分析行業運行動態,加強行業運行調度,防止內部惡性競爭出現。三是優化產品結構。依托海工和重工等骨干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打造知名品牌。首先,穩定發展傳統產品。以散貨船、集裝箱船等為重點,加強產品升級換代,加快實現標準化、系列化、品牌化、批量化。其次,積極發展高端、高附加值產品。提升海工的海洋工程制品、重工的LPG船、LPG液罐和宏強重工的海洋工程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及海工產品制造水平,擴大市場占有率,力爭建成世界性海洋工程制造基地。推動其它船舶企業積極進行產品轉型,向遠洋漁船、高速客滾輪、化學品船等特種船舶和工程船舶等高端船型轉化,實現船舶產品的錯位發展。四是規劃整合岸線資源。對惠萍鎮三條港以西、以東的尚未使用的岸線進行重新規劃整合,盡快完成規劃修編和土地用途調整工作,營造企業落戶進駐的良好環境。
(四)突出發展船舶配套產業。堅持集約化發展原則,合理選擇我市船舶配套生產基地,充分利用船舶工業園長江二道堤至公路約25平方公里區域和濱海工業園的有利條件,積極引導產業集聚,形成船舶配套工業區;堅持服務船舶修造業原則,立足本地,面向全國,改造提升傳統產品,積極培育高端產品,提高本地化船用設備裝船率。一是大力扶持我市數控切割機、螺旋槳、高壓油泵、焊條等已具備一定基礎的配套產品,著力點應放在提高質量、檔次和水平上,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把這些產品作為提高本地產品裝船率的重點產品,培育出幾個全國甚至國際知名品牌。二是鼓勵主配電板、閥門、船用電纜、救生消防設備、燈具、船用小五金、燃油鍋爐、氣鍋爐、油水分離器、船用各類衛廚設備器具、海水淡化裝置等產品發展,積極推進專業化協作,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生產能力。三是加快技術進步,充分依托高水平的科研院校及研究所,如科技大學、省船舶先進制造技術中心、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等單位,過技術合作、企業引進等形式生產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配套產品。如船用發電機組、透平增壓器、聯軸節、曲軸等動力裝置,錨泊機械、操舵機械、起重機械等甲板機械,磁羅經,陀螺羅經,自動操舵儀,電磁計程儀,水壓計程儀,測深儀,集控操縱臺,機艙自動化設備火災報警器及CO2滅火系統等船用儀器儀表。四是積極推進船舶配套產品配送中心及船舶企業服務中心建設,過吸引外地船舶配套企業在我市建立產品服務配送中心,提升我市船舶配套率水平,促進本地船舶配套企業發展;推進企業建設船舶企業技術服務中心,及時了解掌握先進技術,提升船舶修造及配套企業技術水平。
(五)逐步壯大重大裝備產業。立足產業發展現狀,先行在開工建設重大裝備制造項目,逐步在沿海發展重大裝備制造產業。在,近期過引進四川宏華石油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以石油鉆井設備制造為突破口,圍繞油氣勘探開發的需求,大力推進海上、陸地鉆井技術與重大裝備的研發制造。過引進大型風電設備制造商,以風電設備成套制造為切入點,圍繞沿海地區大型風電場技術要求,推進風電設備自主化,重點實現變頻控制系統、風電軸承、碳纖維葉片等產品的制造。在沿海,重點引進為石化產業配套的重大裝備生產企業,先發展輸送液化儲運等大型成套設備,推進石化、煤化工重型容器鍛件制造,積極吸引相關重大企業集團考察洽談,爭取落戶投資;遠期力爭吸引生產大型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乙烯壓縮機、關鍵泵閥、大型空分設備、低溫泵等石化重大裝備制造企業,形成石化裝備制造基地。同時注重發展重大裝備制造產業的配套生產。
四、對策措施
(一)提供積極的政策扶持,促進穩定發展。從融資、財政、土地和稅收等多方面加大對船舶企業的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采取“政府支持、銀行配合、企業”的形式,由長江船舶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牽頭,建立船舶風險投資和融資擔保專門機構;貫徹落實好《省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資試點辦法》,實施在建船舶抵押貸款;研究制訂江海碼頭等在建項目建設過程中抵押貸款;鼓勵國內外船東、船舶企業、鋼鐵企業、金融業等上下游企業開展投資戰略合作,協同發展;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及省對重大項目的專項資金支持;優先安排船舶制造及配套企業用地;支持船舶工業的出口,優先安排船舶企業出口退稅;用好用足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技術改造項目符合條件的進口設備減免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國產設備抵扣新增所得稅,實行新產品開發所得稅優惠、研發經費和研發裝備計入管理費用,企業進行技術轉讓免征所得稅,技術開發中試設備加速折舊等。
(二)調優船舶行業投資導向,提升整體競爭力。調整船舶行業投資方向,嚴格控制技術落后的小造船項目,優先扶持技術含量高的海洋工程設備、特種船舶制造等項目,推進船舶企業兼并重組。鼓勵支持海工基地、重工等一批骨干造船企業做大做強,鼓勵中小船舶生產企業為骨干企業進行協作配套。過引進外資、民資和爭取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資等方式,多渠道幫助企業籌集資金,加快推進適應現代造船技術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設施技術改造,提高我市造船企業整體競爭能力。過鮮明的投資導向推動造船企業加快實施現代化造船模式。
(三)推進船舶企業技術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針對我市船舶工業設計、制造工藝相對落后的狀況,引導企業與高水平科研院校對接,如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院、中船九院、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過積極引進先進設計、制造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加大科技開發投入,提高自我研發能力,加快海工裝備設計、新船型開發和三大主流船型優化升級步伐,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鼓勵產、學、研,支持造船企業與國內外科研院所組建科技型企業;推進企業積極與國內外設計公司合資合作,組建合資設計公司,引進產品開發和制造技術;支持大型船舶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強化企業主體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建設船舶企業技術服務中心,共用技術平臺,加快技術升級。
(四)提升船舶企業管理水平,增強綜合競爭力。學習、移植、消化、吸收歐、日、韓等船舶工業發達國家先進管理經驗,促進企業按照現代造船模式要求,采用先進的生產、組織、管理方法,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實現造船技術和管理技術共同提高。鼓勵引進、吸收、應用國外成熟設計系統,以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物流為主要抓手,推進設計、工藝、制造信息集成,提高船舶工業信息化水平。降低設計成本、采購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提高現有設施利用效率,擴大存量資產生產能力。
(五)推動船舶配套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鏈集群。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好船舶配套產業基地。注重于引進一批船舶用輔機、發電機、甲板機械、傳動裝置、主配電板、信導航儀器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配套項目,以及船用泵類、燈具、救生設備、低壓電器、法蘭等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配套項目,形成船舶制造與船舶配套相互協同,本地配件市場與全國船舶產業相互對接的船舶制造工業體系。鼓勵、引導一些規模小、基礎設施簡陋、生產能力弱的船舶修造企業,轉移投資方向,積極加入到發展船舶配套業的行列;已有一定基礎的船舶配套產品生產企業,加快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建立與市場影響力大的重點造船企業間的多方合作機制以及與其它配套企業間的發展機制,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配套服務能力,不斷提高船舶配套產品本土設備裝船率和競爭力。推動企業“借力發展”,鼓勵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或相關產品的牽頭企業結盟,成為其配套企業,或者成為主要配套產品的協作企業,使自己的產品進入某產品集成系統(模塊)中去,參與到打包、總成銷售中去。
(六)加快船舶產業基礎建設,提高園區承載力。大力推進長江北支航道建設,在年上半年完成北支全航道航標設置,在恢復北支全航道1000噸級航能力的基礎上,維護北支段航道萬噸級航能力穩定;研究實施航道整治工程,提升航道航等級,采用科學可行的技術手段,聯動開放,拓寬全航道航能力,到年底達到5000噸級航能力,遠期達到萬噸級航水平;進一步加大組織實施力度,協調解決好資金、用地、用電等困難和矛盾,全力推進長江二道防汛堤和“一橫五縱”道路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區域供水東延工程、電網改造、污水處理等其他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長江口北支下口開挖港池工程,拓展我市深水岸線,延伸園區發展空間,為重大項目落戶提供條件。
(七)提高重大裝備項目實施力度,做大做強裝備產業。以加快重大裝備制造業項目實施為載體,不斷壯大我市裝備制造業規模總量。大力推進已有的重大裝備項目做大做強,快速發展;把握在手的重大裝備投資項目,部門聯手,上下聯動,確保項目不流失,力爭項目快速投資建設;進一步宣傳發揮我市江海優勢和上海一小時都市圈的同城優勢,有針對性開展對外招商引資工作,鼓勵對我市經濟發展具有拉動作用的國際國內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到我市投資落戶;加強對外交流合作,過引進國內外知名的企業作為戰略合作伙伴或推進市內重點企業與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直接對接,加快資金、技術、管理、品牌的引入,促使我市裝備制造業的行業整合和機制創新,培育新生的重大裝備制造企業;加強對行業重點項目實施、重點產品開發的服務與跟蹤,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對于項目實施、新產品開發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時進行溝協調,協助企業做好項目驗收、新產品鑒定等工作。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給予重大裝備制造業土地、資金支持。
(八)健全完善港口安全管理系統,打造優良發展環境。根據我市船舶企業發展現狀,組織海事、安監等相關單位建立健全港口安全管理系統,完善領導機制,檢查機制以及考評獎懲機制,明確責任,把安全管理負責制落實到位。保障水上打撈船、搜救船、拖輪及各類港口安全配套設備到位,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減少一般事故,避免發生責任事故,全力打造安全和諧的港口安全生產環境
五、規劃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市船舶及重大裝備產業調整和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船舶辦),由市政府領導為組長,市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為副組長、成員,按照責任分工,加大組織協調力度,加強指導和監督檢查,確保調整和振興目標的如期實現。各相關部門和單位指定專人,建立協調響應制度。
(二)深化規劃銜接。將船舶及重大裝備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納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中,根據國家保增長、擴內需的政策要求,深化與國家、省、市規劃的銜接,爭取更多的船舶及配套產業和重大裝備制造項目列入國家、省擴大內需計劃的盤子,引導和促進船舶和重大裝備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三)加大招商力度。進一步創新招商手段,加大招商力度,注重面向大型、高端船舶修造及配套企業和重大裝備制造集團有針對性地招商,瞄準國內最大的幾個船舶及重工制造集團,如中船集團、滬東重機、上海外高橋造船、四川宏華、中國二重等,過引進重特大項目促進船舶和重大裝備產業發展。
(四)優化服務環境。切實提高行政服務水平,加強服務主動性,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對于重大項目,各部門單位要跟據國家和省出臺的相關政策措施,給予財稅支持,優先安排土地、資金等要素的供給,為企業發展營造成一個良好的硬環境;同時,各部門要由領導牽頭,指派專人負責,積極向上溝,對口落實,指導幫助企業完善各項手續,為企業發展營造成一個更優的軟環境。
(五)有序做大配套。分層次、有重點地發展壯大船舶配套產業,延伸產業鏈條。首先,要繼續做大優勢產品,推進船舶推進器和申港船舶螺旋槳有限公司更快發展,確保企業在國內同行中處于上游;其次,要重點發展甲板機械,因為產品笨大重,在船舶企業附近生產有較大優勢;同時積極發展柴油機二、三輪配套,因為隨著我國低速機、中速機整機規模的發展,配套零部件生產有較大缺口,我市又有泵類、軸承等生產基礎,可以逐漸做大;過引進高技術企業及與科研機構合作,逐步發展艙室設備、船用導航信自動化設備、海洋工程配套等高附加值船用配套產品。同時推進重大裝備制造企業的配套,迅速發展壯大一批“精、特、優、專”的中小型配套企業。
(六)強化人才支撐。市組織、人事、勞動、教育等相關部門,著力加強船舶及重大裝備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構建高、中、低多層次人才體系。一是加強高素質人才引進。從各地船舶研究所、船舶企業、重大技術裝備研究中心、高等院校選聘一批高、精、尖人才,創造寬松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確保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高級技工進的來、留得住。二是注重職業技術工人培訓。充分發揮我市成人教育優勢,加強企業與高、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合作,切實加強職業教育、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提高企業一線技術工人素質。
(七)發揮協會作用。發揮現有船舶和海洋工程商會和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以及裝備制造業協會的資源,鼓勵我市入駐船舶企業加入。積極推進我市船舶、重大裝備企業組建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信息統計、專家咨詢、綜合協調、維護企業權益和行業公平競爭等方面的作用,做好政府的助手、當好企業的參謀,促使船舶和重大裝備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