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藝術教育革新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構建大學藝術教育新理念
1996年國家教委印發了《關于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其中指出:“高校的藝術教育是要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高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開闊視野、拓展思維,使其心身都得到全面的、和諧的發展。”[2]美國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DBAE(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認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熟知各類藝術學科,能用藝術媒介來表達思想、能看懂藝術、評論藝術,能了解藝術史以及美學中的基本概念;對藝術品和世界作出反應,并進行創造。”[3]可見,大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不是某種單一藝術形式的教育,更不是某門藝術技能的單純培訓,還要涉及到創造、自我表現、美學與文化層面;它不僅僅是一種單一的、不涉及其他感覺的視覺教育或聽覺教育,而是綜合人的聽、視、觸、動、言語等器官和感覺的教育;它不僅要綜合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門類的功能,而且還要綜合非藝術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學、及哲學、道德、自然宗教等要素;它使人受到的不是某一方面的素質教育和技能培養,而是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它不是教師單一傳授,學生被動接受而是發揮學生主動性、運用研究性學習和師生共同合作的綜合教學方式;是全方位的綜合素質教育與各種能力、特別是審美能力的培養———全面的教育。如何來體現這種藝術教育的新理念和實施這種全面的教育,綜合性藝術教育體現了這種理念。
二、綜合性藝術教育的運用
現代教育目標對未來人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標準: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獲得“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全息意識、形成學生綜合認知能力和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未來人才的指標,學校教育要以此做出相應的變革。那么,開發、設置與實施綜合課程,實施學校課程的綜合化,這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課程的綜合化意義深遠,它不僅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對客觀世界的整體認識,培養學生具有綜合意識的全新思維與視界。”[4]綜合性藝術課程就是其中之一,綜合藝術性教育包括綜合藝術(多門類藝術相融合或多種表現手段相融合)與藝術綜合(一門藝術與姊妹藝術或非藝術學科想鏈接)教育。綜合性藝術教育是藝術教育改革的產物,旨在消除傳統藝術教育的弊端,傳統藝術教育面對的是一個藝術整體的一小部分,而綜合藝術教育所面對的是藝術的整體。從藝術門類的角度講,它是美術、音樂、戲劇、舞蹈影視等藝術的綜合體;從創作、欣賞和能力的角度講,它是感知與體驗、創造與表現、反思與評價的綜合體;從藝術生成環境的角度講,它是生活、情感、文化、科學的綜合體。從感知方式的角度講,它綜合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等各種感覺,它們之間彼此打通、相互強化、相生互補,這就是藝術最需要的感覺,即通感。而“通感往往使人感覺更為敏銳,使其精神和情感更為豐富、使其急性創造和表現能力更強,綜合藝術訓練對于通感的形成尤為重要。”[5]綜合性藝術教育一般分兩種模式:采用綜合的手段;運用綜合藝術。
1、采用綜合的手段包括:“一科切入,兼及數科”或“一科切入,兼及它科”與“多科綜合”。一科切入,兼及數科:在教學中,以各門類藝術中的某一門學科為教學內容,容納或滲透其他藝術學科或非藝術學科,以切入的學科為據,保持原有學科特點,以此學科為主,逐漸滲透到其他學科相關知識,由點帶面的展開,來進行綜合教學達,到教學目的,并掌握各藝術要素,如節奏、色彩、和諧、過程(開始、發展、高超、結束)、結構等的藝術門類要素。課例1以音樂切入,結合文學《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來賞析王立平創作的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序列音樂。通過欣賞《紅樓夢》故事的某個片斷,看看音樂、文學與影視是如何用各自的藝術手段表現“紅樓惆悵”意境的,他們又有哪些共同的藝術要素。音樂表達的意境是什么,中國音樂有哪些特點。反思、評價與總結:音樂是用富有情感和歌唱性的音響來表現的事物的,但帶有不確定性,是時間、音響的藝術,具有直接性;文學是憑借語言的描述而作用于聽覺或視覺,啟發想象、喚起聯想在頭腦里進行再創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形象的非直觀性和間接性;而影視劇是視聽交融,逼真和動態的,具有綜合的特點。
結合文學、影視欣賞音樂,使音樂具有可闡釋性,而且它們彼此交融,相互解釋、相互渲染,由于“通感”的作用,很容易使人入境,正如美國當代著名音樂藝術教育家(BennettReimer)貝內特.雷默所說“以若干人文藝術學科的結盟是對藝術境界的最好說明,也是進入藝術境界最佳途徑。”[6]另外,他們又共同的藝術要素:節奏、色彩(暗淡)、過程(開始、發展、高超、結束等)。通過《紅樓夢》音樂得欣賞,我們感覺到中國音樂具有虛淡空靈、余韻悠長的特點,這和中國文化和審美特點有關。多科綜合:在教學當中圍繞或一個人文主題、實現多種藝術學科的不分層次,淡化界限的自由融合。如:課例2西北風情———“花兒會”音樂、舞蹈(活動)、美術(服飾)、戲劇(對歌表演)的綜合感知與體驗:欣賞“花兒會”的錄像資料,領略那里的美麗風光和風土人情、簡介當地的民族,習俗、生活、娛樂等,引出青海音樂———“花兒”,講解青海一年一度的“花兒會”。
表現:對這一切有所了解后,同學們也可以講講自己對“花兒會”及風土人情的感受,或請在當地生活或出生的同學介紹家鄉的人情風貌和“花兒”的特點并亮一嗓子,其他同學有的模仿,有的討論創編與表演:師生共同創設“花兒會”的場景,請出自告奮勇的戀人們即興演唱“花兒”進行對歌,互訴衷腸。老師扮演長者和其他同學穿上各式民族服裝,在“青海湖”邊圍著他們邊唱邊隨著音樂的節拍做動作表演(模仿男人、女人的甩手絹或左手背后、右手貼耳等表演動作),一起用歌聲和舞蹈祝福他們,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反思與評價:老師系統的講解“花兒會”,并通過大家熱烈討論:藝術是人們表達情感,進行交流和勞動之余進行愉悅的基本方式,藝術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我國各地區、各民族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絕妙的藝術形式,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同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人們的生活離也不開藝術啊。
2、運用綜合藝術,如歌劇、舞劇、音樂劇、戲曲、中國樂舞、影視藝術等的運用。這類藝術形式大都是由文學、音樂、戲劇、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共同構建的多層次、立體的動態的綜合藝術。他們共同的藝術審美特點是:視聽交融(多感官參與)、綜合體驗(各種表現手段)、內外結合(劇情、人物、舞臺、服飾與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美學理想等)。如課例3盛唐時期的音樂文化通過欣賞仿唐樂舞《霓裳羽衣舞》,來了解盛唐時期歌舞音樂得到了極大發展,其中著名的有唐大曲,它綜合了詩歌、音樂、舞蹈。唐大曲由散序(器樂為主)、中序(以歌唱為主)、區破(以舞蹈為主)三大部分組成。其既有西域音樂風格的作品,也有中原傳統音樂作品,同時還有受佛、道教音樂風格影響的作品,使我們認識到唐代樂舞文化融胡入漢、化夷為我、華夏與異域為一體,同時,在結合敦煌壁畫作品來了解、研究、比較其它藝術特點及和發展,如唐詩、繪畫、唐三彩等以及盛唐時期的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外交的發展等。
教學模式應不拘泥于以上幾種,教師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教學條件,創設更加豐富、有趣富有個性與特色的教學模式。“大寫的藝術是綜合人的聽、視、觸、動、言語等器官和感覺,與人深層次的情感、思想、文化表達方式密切相聯系得綜合藝術,是人性的絕妙體現。”[6]綜合性藝術教育就是一種大寫的藝術教育。在藝術教育中形式下,物物相需的生態關系,不僅體現在各門藝術之間的藝藝相同,更重要的是把這個相互通達的藝術整體與生活、情感、文化、科學聯系起來。總之,通過藝術與世界的多元聯系,藝術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識技能,而把藝術放到一個廣泛的關系中,從而使學生能生動、完整的藝術,充分感受它的魅力,體會藝術背后的文化及其蘊含的人文精神。并把藝術教學活動充分與大學生的藝術特長、興趣,生活學習、情感、和認知與審美理想相聯系、課堂課外統一、注重學生自身參與;不但培養他們全面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并且讓他們通過藝術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綜合性藝術教育是一種審美的教育、創造的教育、認知的教育、情感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在綜合性大學進行綜合性藝術教育,切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