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政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切實做好我市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避免和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和《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規定,參照《省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市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編制本方案。
一、地質災害面臨的形勢
我市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地面塌陷(重晶石采空區塌陷)、地裂縫、崩塌等。其它類型地質災害由人為因素引發,如非法取土、采砂等。
(一)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地面塌陷主要為采空塌陷。地裂縫主要是和采空塌陷伴生的,在塌陷區周邊一定范圍內
產生,以重力作用為主。采空塌陷和地裂縫主要發生在柏城鎮和柴溝鎮的老重晶石礦采空區。采空塌陷具有較強的危害性,對地表建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生態環境和社會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二)崩塌。采石廠和其他露天開采礦山存在潛在的崩塌隱患,危及作業人員的安全。主要分布在柴溝鎮、井溝鎮、闞家鎮的石料開采礦區。
二、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及措施
(一)防治重點。根據現有資料,初步確定防治的重點為柏城鎮、柴溝鎮重晶石采空區和闞家鎮、柴溝鎮、井溝鎮的石料開采礦區。
(二)防治措施。各鎮街區要搞好日常調查,摸清各自行政區域內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遇有暴雨天氣或連續降雨超過50毫米的情況時,要立即啟動廢棄礦井周邊的撤人預案,除組織受威脅區域人員撤離外,還要在汛期針對災害種類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加強動態監測,適當避讓。在采空區邊界處設立警示標志、網護等設施;采用放頂、回填、恢復植被等工程措施;推廣應用充填法填埋采空區(利用礦渣、水泥或高水速充填材料)。
2、崩塌。各鎮街區要摸清本行政區域內石料開采企業的現狀,尤其對石料開采企業相鄰之間形成的界墻、礦區周邊出現的裂縫等災害情況,要及時組織人工清除危險性大的危石、孤石;要組織并督促企業及時對危險處進行護坡處理,采用噴漿護坡等措施加固陡壁。同時,在礦區周邊設立警戒線和警示標志。
3、對取土、采砂等形成的廢棄礦坑周邊的居住區,要派人監測,如遇特大暴雨,應通知周邊人員做好撤離工作;組織全體村民,做好群測群防工作;植樹造林,加固危險斜坡,修建泄洪道等;修攔擋壩,溝床治理,導流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鎮街區要強化屬地管理意識,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要安排一定資金用于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調查治理和隱患點治理。自然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應列入財政預算。市國土資源局應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地質災害險情的動態監測,存在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的鎮街區、村居應加強群測群防工作。
(二)切實加強隱患點巡查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我市在每年6月以后進入汛期。各鎮街區要進一步加強對隱患點的再排查工作,特別是對公路鐵路沿線、重晶石采空區、采石區、采砂和取土區、重點建設工程區、學校、醫院等重點區域,要重新開展一次拉網式排查,確保不留死角。對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迅速做出危險性判斷,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易發區,設置相應警示標志,并逐一制定應急預案,落實監測、報警、人員疏散、應急搶險等各項措施。要及時填制、補發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保證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持有“防災工作明白卡”,受威脅居民按戶持有“避險明白卡”。要在存在嚴重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行全天候專人監測,必要時采取應急避險措施。
(三)認真落實預案,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各鎮街區和有關部門、單位要加強應急隊伍建設,設立值班聯系電話,一旦接到險情報告,要及時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啟動相應應急預案開展防治工作。要指導當地村(居)委會、群測群防人員以及工程建設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部門、單位,加強地質災害隱患監測和險情巡查,遇強降雨天氣情況時,要實行24小時連續監測和巡查,如遇險情要立即報告市國土資源部門,并通知受威脅人員迅速撤離。市國土資源局要及時派出應急分隊開展現場調查,預測災情發展趨勢并提出防治建議。市國土資源局、氣象局和水利局等有關部門應加強信息互通,針對防治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建立聯動應急反應機制。
(四)加強值班工作,確保信息暢通。各鎮街區和國土資源、氣象、水利、民政等部門、單位要認真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實行領導帶班和專人值班制度。各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分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負責人以及應急處置人員必須保證24小時聯絡暢通,重要崗位實行主副班制度,確保及時應對。要堅持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如遇突發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市國土資源部門要在第一時間到達災害現場進行應急處理,并迅速上報地質災害信息,為上級國土資源部門指導防災救災提供科學依據。
(五)開展宣傳培訓,提高應對能力。各鎮街區和有關部門、單位要利用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培訓,全面普及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防治知識,增強防治意識,提高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