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廣旅行業抗疫情穩運行工作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20年是我市“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的決勝之年,文旅產業作為我市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和重要支柱產業,是助推全市穩增長、調結構、優生態、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奪取防疫和發展雙勝利的工作要求,為統籌推進全市文廣旅行業穩定發展,確保2020年各項目標任務高質量完成,結合我市文廣旅條線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關于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市關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全市文化、廣電、旅游業發展,支持全市文廣旅行業渡過難關,切實加大城市旅游形象推廣力度,突出文旅項目招引和建設,提高藝術生產質量,著力優化市場環境,推進歷史文化傳承,提升文化旅游產業品質,全面促進行業恢復提振,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工作理念
文旅融合理念:深刻認識文旅融合發展,是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文化高效能傳播的必然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主動適應人們對文化和旅游消費的新變化,積極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
項目引領理念:牢固樹立文旅產業發展“項目引領”的理念,深入貫徹市場意識、效益意識、質量意識。積極策劃、儲備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關鍵性的重點文旅項目,搶抓當前全國文旅市場復蘇期機遇,不斷加大文旅項目招商,推動一批文旅精品項目建設和落地。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產業布局中率先進行謀篇布局。
創新務實理念:文旅產業作為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發展要緊扣國家為經濟發展定下的“穩中求進”工作基調,按照高質發展要求,以產業發展為核心,根植特色文化來創新,靈活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迎難而上,堅定發展信心,咬定工作目標,狠抓工作落實,以實實在在的舉措推動我市文廣旅產業提檔升級。
三、主要目標
以提供優質文廣旅服務為中心,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廣電協同”的工作思路,加快推進“高質發展,后發先至”三年行動計劃各項重要目標、重大事項、重點任務落地生根,努力將我市打造成為宜居宜游的“全域之城”、 獨具魅力的“網紅之城”、品位時尚的“文化之城”、燈明景靚的“不夜之城”、主客共享的“好客之城”。力爭2020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48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80億元,全市文化和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達到4%、8%左右。
四、實施六大行動
(一)項目大建設行動
1.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政策。深入研究國家、省、市政策,結合文旅行業實際情況,梳理政策清單,做好政策宣傳,切實擴大政策的知曉度和影響力,主動對接企業,幫助企業利用政策,緩解經營困難。收集整理文旅企業對政策措施的意見和建議,詳細掌握企業訴求。商請各電信運營商,做好部分文旅企業的幫扶工作。融入自由貿易試驗區片區建設,推行郵輪、游艇等旅游出行便利化,開發無目的地海洋旅游和海島旅游,申報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努力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文化和旅游消費中心。
2.推動重大項目開工復工。堅持疫情防控和項目建設“兩手抓”,在鞏固當前疫情防控成果基礎上,對全市重點文旅項目進度情況展開摸底調查,指導制定項目開復工具體實施方案,建立完善嚴格的防控制度,安全推進項目建設。以年初排定的全市77個文旅項目為抓手,切實加快推進連島創建5A景區提升、花果山景區西入口外環境提升出新工程、跨海索道、藍色海灣、秦山島改建工程、華邑酒店、軍事主題館等一批重大文旅項目開工復工建設。推動建設環云臺山自行車道等旅游新載體。大力發展“夜游經濟”,推進實施花果山水舞燈光秀、民主路、鹽河巷、連云老街等水秀、夜市街區建設,培育一批文旅消費示范區,打造“不夜之城”。
3.推進文旅行業有序恢復運營。根據省政府《關于加強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密切關注我市疫情發展。在繼續抓好全市文旅行業疫情防控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全市文廣旅行業恢復運營的各項準備工作,適時根據省、市要求恢復運營;指導室外景區、鄉村旅游區、自主停業的旅游住宿場所、旅行社等,在嚴格落實防控措施的條件下逐步有序恢復生產。
(二)城市大推介行動
1.組織媒體媒介宣傳推廣。利用廣播、電視、網絡、交通工具等宣傳媒體媒介開展高位、多元、立體有沖擊力的城市形象推廣。抓好“·花果山號”高鐵冠名宣傳和“號”航空西游文化城市宣傳。在央視、上海雙層觀光巴士、滬寧高速服務區燈箱、高鐵站燈箱電子屏、高速公路高炮以及城市BRT、公交站臺等載體開展城市形象宣傳。開通文化旅游360全景和視頻宣傳平臺,加強特色旅游精品線路線上推廣力度,推出一批網紅打卡地,全力打造“網紅城市”。
2.做好活動載體宣傳推廣。疫情解除后,適時舉辦疫后全市旅游市場啟動儀式,策劃舉辦2020之夏旅游節、絲路音樂節、文化產品博覽會、市第四屆戲曲節和第五屆音樂舞蹈節、“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旅游洽談會等,持續打造節慶活動品牌。充分發揮女子民族樂團的品牌影響力,擴大“絲路和鳴”和“蘇韻流芬”兩大文化產品出流。組織開展大型旅游演藝和器樂劇《夢西游》恢復創排,赴“一帶一路”沿線和主要客源地城市開展巡演和文旅推介。廣泛運用和推廣“孫大圣”城市宣傳LOGO,大力開展城市文化旅游宣傳。
3.加強區域文化旅游宣傳。疫情解除后,聯合旅游新干線、淮海經濟區等開展文化旅游宣傳。深度開發省內和周邊旅游客源市場,加大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及高鐵、郵輪沿線和航班直達等地區的文化旅游宣傳推廣。策劃推動我市各景區和演藝院團在開展向全國醫護人員和湖北黃石市民年內減免門票的基礎上,適時擴大覆蓋范圍。視疫情防控情況,年內在10個國內重點客源城市舉辦宣傳推介活動,努力提振受到疫情影響的全市文化旅游市場。
(三)品質大提升行動
1.推進文旅品牌創建。實施全域旅游躍升工程,全力推進東??h、連云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加快連島5A級景區創建和伊甸園4A級景區創建,啟動海上云臺山5A級景區和東海溫泉度假區國家級度假區創建。推動東海水晶文化創意產業園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海西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創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深入開展連島海濱風情小鎮、宿城云霧小鎮等創建省級風情小鎮,太陽雨太陽能、湯溝酒廠創建省級工業旅游區。打造以花果山酒店、八間房、朱家大院、海邊小筑等為代表的一批綠色旅游飯店、特色民宿、休閑度假酒店等文旅品牌。組織開展十大旅游名館、名店、名吃、名社、名街、名廚評選。
2.抓好文化樂民和旅游惠民。統籌策劃群眾文化活動,視疫情防控情況,適時舉辦“我和我的祖國”廣場文化、“非遺進校園、進景區”系列活動;開展全市群眾性文藝作品創作展演活動。推動開通旅游直通車,串聯全市交通樞紐、重點景區、重點商業街區,實現景區交通無縫對接。推進花果山、連島、海上云臺山等實行門票和景交車票一票制。探索重點景區彈性門票制度,繼續實施花果山對生肖屬猴游客免費、其它國有管理運營景區旅游淡季門票免費政策。實施旅游年票智能化提升,發揮旅游年票的旅游通票功能。打造以“海蓮籽”為代表的文化旅游志愿者服務隊伍,實現重點景區、文化場館志愿者服務全覆蓋。
3.全面優化文廣旅發展環境。深入落實行業監管主體責任清單,在繼續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全面加強行業安全生產監管,筑牢安全生產防線。建立健全權責清晰、執法有力、處置有效的文廣旅綜合監管和投訴處置機制,完善文廣旅市場分片駐地綜合執法機制,實施全市游客滿意度調查和文廣旅市場體檢式明查暗訪檢查,構建城區文廣旅市場綜合執法新格局,深入規范文旅市場秩序。嚴格落實安全播出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加大監測監管力度,全力確保安全播出。加強境外衛星電視和衛星地面接收設備管理,加強調頻頻段監聽,嚴厲打擊“黑廣播”,嚴肅查處公共視聽載體違規播放視聽節目等行為。
4.實施綜合智慧服務平臺建設。整合全市數字文化、智慧旅游、文物安防、文化執法、廣電監管等平臺,建設集數據采集分析、行業管理、安全應急、公共服務和決策分析等功能的全市智慧文廣旅綜合指揮平臺,實現對全市重點景區、文保單位、公共文化場館可視化調度指揮和精細化管理服務,推進縣區智慧平臺建設和重點景區智慧旅游提升工程。加快推進縣區應急廣播建設,確保2020年全市應急廣播體系建成。挖掘整合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及景區等單位的特色數字文化旅游資源,拓展線上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務,滿足群眾在線求知求樂的精神文化旅游需求。
(四)文旅大招商行動
1.做好策劃與規劃編制。組織開展《市文化和旅游開發策劃》編制工作,包裝文旅項目。做好《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規劃》和《市“十四五”廣播電視規劃》調研、編制工作,加大對上爭取力度,推薦更多的文廣旅項目、事項納入上級發展規劃。緊盯“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短板弱項,加大規劃和政策引領。建立旅游規劃和重點旅游項目建設旅游主管部門審核機制。
2.加大項目招引力度。全面拓寬文旅項目招引渠道,加大對文化旅游項目的招引力度。積極對接國內大型知名文旅集團,結合城市形象宣傳推介會等開展文旅項目推介,策劃開展項目線上推介,大力度招引開發項目。吸引國內外大型文旅企業和投資機構來連進行綜合連片開發,加大西游記主題公園、大圣樂園、海洋海島康養休閑基地等項目招引,重點打造精品項目。加大對在建項目的跟蹤和服務,提升項目的建設和管理水平。
(五)藝術大生產行動
1.推動藝術生產和藝術創作。開展“戰疫情 港城行”主題藝術作品征集活動,舉辦第十四屆文藝作品征稿活動,激發全市基層群眾的藝術創作熱情和創作動力。實施舞臺精品工程與孵化計劃,出臺《市舞臺劇目審查暫行辦法》,推動全市國有文藝院團做好大型劇目創作生產。建立藝術創作項目庫,創排打磨大型旅游演藝和器樂劇《夢西游》、淮海戲《永遠記住你》《沈云沛獻策》《孟里人家》、大型魔幻音樂兒童劇《尋找花果山》等一批原創作品。
2.舉辦系列展覽展演活動。根據疫情防控情況,適時策劃舉辦“一帶一路”大型主題創作展、“山海勝境?多彩港城”—全國名家風景名勝美術展、著名書畫家“回鄉展工程”、“戰疫情?港城行”美術作品全市巡展、民族管弦音樂會《絲路祥云》等各類展覽展演活動。開展送戲曲下鄉等活動,推進京劇《大樹成蔭》、《指間暖流》、呂劇《英雄之銘》、淮海戲《辣媽犟爸》、《兩個人的海島》等優秀劇目走進基層,全年完成送戲1200場以上。
3.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生產創作。引導全市各廣電播出機構,圍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等重要節點,提前謀劃重大主題項目選題、創作,推動節目創新創優。舉辦網絡視聽原創節目創作大賽,推動網絡視聽內容品質升級。開展廣播電視節目綜合評價活動,定期對自辦廣播電視節目、欄目開展評議。扎實推動公益廣告創作、宣傳展播,加強播出監看和效果評估。組織開展全市廣播電視節目評優,全面提升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質量。
(六)文化大傳承行動
1.推進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在鞏固申報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申名辦”統籌、協調、督查等綜合職能,組織召開申名領導小組擴大會議,嚴格對照申報省歷史文化名城的條件和標準,精準制定任務清單,明確時間表、路線圖,統籌推進規劃完善、制度建設、文物修繕、街區周邊環境整治等各項評審驗收籌備工作,確保2020年歷史文化名城通過省級驗收。
2.合力開展海絲申遺工作。完善環黃渤海區域(五市)工作機制,落實《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年度目標任務。借助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中心的優勢資源,推動我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研究和水下考古。
3.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積極申報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公布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調整公布海州古墓葬群等一至五批市級文保單位“兩線”范圍。實施土地出讓及工程項目用地前等文物考古勘察前置制度。開展藤花落考古遺址公園前期規劃策劃,推進“花果山傳說”、“東海水晶雕刻”入選國家非遺名錄。組織太白澗摩崖石刻、仙人屋石刻等5處市級文保單位保護方案編制,推進實施謝家洋房、精勤書院等5處市級文保單位維修保護。
五、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完善市旅游工作領導小組例會制度,實行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領導適時組織召開例會和專題會議,研究解決、部署推進文旅行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重大事項和重點工程。著重將旅游業發展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績效考核體系,強化旅游業發展的激勵約束。
(二)注重政策對接。組織開展調研,認真分析產業發展形勢,年內研究出臺《關于促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意見》,對全市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路徑、重點工作事項等進行明確。統籌各縣區、功能板塊文旅部門協調配合,研究制定務實政策,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有關政策及資金支持。
(三)狠抓工作落實。按照年度既定工作安排和省市下達工作任務,緊盯年初確定的重大事項和重點項目,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切實加大各項工作推進力度。認真研究省、市有關工作要求,早謀劃、早準備,認真做好疫情后恢復生產和各項工作的推進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