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保生態建造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加快轉型發展,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市“十二五”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規劃》,結合區域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以建設“生態城、高科技產業城、旅游與現代化服務城、宜居城”為導向,以太湖治理、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示范區建設為主要抓手,全面落實環保優先方針,切實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著力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建成經濟繁榮、人民富足、生態優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文明先驅城市打造堅實基礎。
二、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
致力于打造湖灣城市核心功能區、“四城”建設示范區和生態經濟典范區,堅持從末端治理為主向源頭治理為主轉變,從單一工程治理向整體區域(流域)綜合治理轉變,從遏制環境惡化向重建生態系統轉變,高標準推進生態建設,全面完成河道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和清淤、排水達標區創建、污水處理廠擴建等工程,努力把打造成為創業樂園、生態花園、和諧家園以及最具獨特個性和競爭力的標志性區域。
(二)主要指標
1.環境質量指標:水環境功能區、集中式飲用水源的水質達標率均達100%,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95%,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控制在55dB以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92。
2.總量減排指標:化學需氧量、氨氮各削減20%,二氧化硫削減11%,氮氧化物削減16%。
3.環境經濟指標:萬元GDP能耗控制在0.4噸標準煤/萬元以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8%。
4.污染防治指標: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5%以上,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均達100%。
5.生態保護指標:建城區綠化覆蓋率大于45%,創成“兩型社會”建設示范鎮(街道)5個、示范村(社區)15個,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省級以上)實現率達100%。
三、重點工作
(一)完善環境準入機制,優化產業結構調整
1.嚴格項目環評審批,優化產業布局。嚴把建設項目引入關和審批關,推進各產業在相應功能區聚集,優化產業布局。按照國內一流生物醫藥研發與服務外包基地、長三角軟件服務外包產業高地的目標要求,加快推進馬山生命科學園、科教產業園二期建設;以馬山、山水城兩大度假區為核心,加快打造以佛都、吳文化、生態農業、太湖山水為品牌的旅游服務業集中區;初步建成華萊塢電影產業園;加快實施(國家)工業設計園核心研發商務區改造工程;依托中電科等龍頭企業,著力推動中國傳感網創新研發中心、中國傳感產業園區建設;圍繞建設成熟的科技商務園區的目標定位,加快蠡湖科技創業園改造提升步伐;依托河埒、榮巷、太湖等街道現有基礎,逐步打造成為區域商業、文化、居住、休閑中心。加快提升各類產業集約水平,確保新建項目100%入園,工業集中度達到93%。
2.加強傳統產業管理,提升產業層次。搶抓低碳經濟示范區和新城建設機遇,依托清潔生產審核、排污權有償使用、環境體系認證、企業風險評估、環境責任保險等手段,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創新提升、“在搬遷中提升”,打造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制造業,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全社會研究與發展投入占GDP的比重達超2.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超60%,單位GDP能耗低于0.4噸標準煤,重點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比例達100%。
3.加大管理扶持力度,培育新興產業。繼續深化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改革,對IC設計、工業設計、軟件及服務外包、網絡經濟、影視文化等環境友好型新興產業,著力簡化審批驗收程序,降低項目報批門檻;對物聯網、生物醫藥、航空電子等可能存在環境風險的產業,著力規范企業環境行為,切實加強科學監管;逐步把環境影響評價納入旅游與服務業發展規劃設計,更科學地保護自然山水和人文歷史資源,為旅游與服務業發展爭取更大空間,力爭到“十二五”中期,完成馬山、山水城兩大旅游度假區的旅游與服務業規劃環評工作。
(二)加強污染防治力度,促進環境質量改善
1.突出太湖水污染防治,改善區域水體環境。實施《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二五”專項規劃》,以控源截污、結構調整、拆遷整治、河道整治、水系優化、引流活水、生態修復、文化再造、污水處理廠擴建、農村生活污染點源處理等工程,穩定改善區域水體環境,確保“十二五”期末,城市水功能區、集中式飲用水源的水質達標率達100%,力爭化學需氧量、氨氮年排放量相對2010年削減20%。
2.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提升區域空氣質量。鞏固和擴大清潔能源區建設,通過加強節能減排、城市生態建設和城市管理等手段對大氣污染進行治理和控制。確保“十二五”期末,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超45%,林木覆蓋率達超37.5%,區域內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到9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相對2010年分別削減11%和16%。
3.控制各類聲污染源,確保聲環境質量達標。強化飲食服務等社會生活噪聲的控制;加強機動車輛噪聲監督管理,嚴格執行城區機動車禁鳴的規定;開展“綠色施工”創建工作,提倡使用工藝先進、噪聲強度低的建筑施工機具,加強夜間與特殊時段噪聲管理;大力推進企業噪聲防治工程,推廣使用低噪聲的先進設備和工藝,減輕噪聲對環境的影響。
4.強化固廢規范管理,保障區域環境安全。加強固(危)廢全過程監督管理,降低危廢存貯、轉運、處置等環節的環境風險,危險廢物、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均達100%;全面實施《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規劃》,污水處理廠污泥全部安全無害化處置;逐步推行建筑垃圾、餐飲垃圾、其他生活垃圾等分流進入單獨收運處理系統的方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三)推進污染減排工作,降低區域環境負荷
1.優先實施結構減排,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將高污染、效益低的企業優先列入淘汰落后產能計劃,關閉納入環境統計的工業企業10家,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削減85噸、13噸、218噸、71噸;積極開發利用清潔可再生能源,重點地區實施清潔能源區建設,確保“十二五”期末,用煤量在2010年的基礎上減少3.3萬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減少147噸、65噸。
2.繼續推進工程減排,切實減少污染排放。馬山污水處理廠三期、胡埭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到2015年,新增處理水量超過1.8萬噸/日,削減化學需氧量1314噸、氨氮98噸,同時配套建設管網36公里;積極推進中水回用工程,“十二五”期間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率達到15%以上,削減化學需氧量98噸、氨氮10噸;繼續狠抓工業企業綜合治理,通過改進工藝、清潔生產、污染治理設施改造等手段,削減化學需氧量50噸、氨氮5噸;實施4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工程治理項目,取締2個水產養殖場,削減化學需氧量57噸、氨氮9噸;開展機動車氮氧化物減排,加速淘汰黃標柴油車,推廣使用國四標準油品。
3.著力強化管理減排,多措并舉落到實處。抓好污水處理廠自動監控設施及中控系統建設、改造工程,加強自動監控數據有效性審核;貫徹落實污染減排考核要求,加強污水處理廠環境監管;建立農業、交通運輸業等新領域減排體系,研究制定相關監督、監測、考核、激勵政策和考核方案。
(四)開展生態環境建設,打造生態宜居城市
1.科學保護生態區域,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合理發展旅游服務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嚴格限制蠡湖風景名勝區、黿頭渚風景名勝區、貢湖沙渚飲用水源保護區、馬山水源涵養區、長廣溪濕地、太湖(市區)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內的開發建設,保護和恢復區域生態功能。
2.加強土壤環境保護,打造現代生態農業。做好搬遷企業原廠址土壤修復工作,建立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和監測制度;對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物超標的耕地推行綜合治理;嚴格控制主要經濟植物、水果、糧食產地和菜籃子基地的污水灌溉,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業生產、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農業休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結合,有序規劃和建設大型現代農業生態園區。
3.開展修復示范創建,營建宜居生態環境。大力實施河道治理、河湖生態清淤、濕地修復、藍藻打撈、“兩整兩創”、沿湖迎水坡蘆葦養護、環太湖生態景觀林、十八灣風光帶、惠山青龍山顯山透綠等生態修復美化工程;積極推進低碳經濟示范區、“兩型社會”示范創建工作,推動蠡園開發區等工業園區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配合中瑞低碳生態城建設,打造中國一流、世界有影響力的低碳生態精品和示范工程。
4.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濱水花園城市。推進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提高城市污水和固體廢棄物收集、處置能力,確保至2015年全區城鎮、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均達10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超95%;加強市容環境建設和管理,將綠地、濕地、街巷容貌等城市形象管理工作常態化,確保“十二五”期末,城市基礎設施完好率達100%。
(五)創新環境管理體制,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1.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按照環境監察標準化管理體系2級標準建設要求,建立環境監察綜合業務管理平臺;結合區傳感網建設,建立完備的水、大氣、噪聲環境監測體系,不斷提高環境監察現代化、規范化、精細化、標準化水平。
2.加強環境宣傳體系建設。有效整合現有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控等信息系統,建立企業申報、環境審批、環境監測、污染源監控的信息查詢平臺;健全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機制,深化對公眾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形成人人踐行綠色生活與低碳消費的良好氛圍。
3.加強輻射監管能力建設。健全輻射源監管信息數據庫,完善監控系統。全面開展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重點加強對社區、學校等場所的監測和控制,積極開展對電磁輻射污染監測、防治、環評等工作的研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注重部門協調合作。成立“十二五”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階段性推進計劃與目標;各有關單位和部門要細化目標任務,落實責任分工,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形成“條塊結合,以塊為主,上下聯動,良性互動”的工作推進機制。
(二)加強籌措機制,增加環境保護投入。切實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按規定要求在區財政預算中安排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專項資金,確保本級環境保護投入占GDP的比例不低于4%。同時,積極通過對上爭取、企業自籌、社會集資、銀行借貸等方式籌集落實資金,確保各項工作順利實施。
(三)加強資源利用,推行環境政策機制。開展區域環境資源補償試點、排污許可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完善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綠色貿易等制度,逐步形成與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相配套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繼續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加大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力度,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環境責任。
(四)加強科技創新,依靠環境科技進步。實施重點企業、重點園區政產學研聯盟工程,推進中小企業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產學研合作;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不斷推進海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創新;積極吸引境外科研單位在設立研發機構,支持園區內建立國際合作產業基地。
(五)加強宣傳教育,促進環保全民行動。結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水安全活動日、環境月、生態科普宣傳周等活動,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大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新觀念、新知識、新舉措、新成效,營造“人人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同時,加快自然展覽館(或科普館)、生態科技園和生態教育基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