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省衛生信息化“十二五”規劃》的總體部署的精神,加快建設適應衛生改革發展需要和群眾健康需求的衛生信息化體系,更好地實現衛生信息化技術助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提高我市衛生服務與管理水平,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圍繞建設衛生強市的總體目標和新醫改的要求,立足現狀,著眼未來,本著統籌規劃、資源共享、應用主導、安全可靠、務求實效的方針,把衛生信息化建設納入衛生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以信息化帶動衛生事業發展,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一網多用、資源共享;大力開發利用衛生信息資源,架構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和信息系統綜合應用平臺,為保障人民群眾和衛生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務。
二、基本原則
——頂層設計,點面結合。堅持統籌規劃,頂層設計與尊重基層實際相結合,以信息頂層設計為指導,以“共享性”為核心、“個性化”為特色,進一步推動我市衛生信息化的整體規劃、系統設計、合理布局和共享應用,做到上下銜接、點面結合、統分有序。
——服務導向,應用驅動。堅持把服務群眾作為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衛生信息化以管理為導向逐步向以服務為導向,融管理于服務轉變;堅持以需求促發展,以應用促建設,不斷提升信息化的實用性和可持續性。
——遵循標準,保障安全。堅持把衛生信息標準和安全貫穿于信息化建設的全過程,統一衛生信息數據標準和編碼體系,完善區域、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衛生信息安全機制建設,依法保護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強化政府在衛生信息化建設中的責任,切實履行對衛生信息化建設的規劃、投入、監管職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信息技術企業和科研學術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有序競爭,合力推進衛生信息化建設。
三、總體目標
根據國家和省信息化發展的總體設計和部署,結合我市衛生信息化建設基礎,建設連接省-市-縣衛生信息平臺,堅持統一的數據標準和嚴格的安全管理,以居民個人電子健康檔案和結構化的電子病歷為兩大核心數據來源,通過四個區域技術(區域醫院信息系統HIS、區域檢驗信息系統LIS、區域醫學影像歸檔和傳輸系統PACS、區域電子病歷系統EMR)的衛生信息資源中心來實現醫療服務、健康檢查、疾控、血液、衛監、應急指揮等公共衛生信息的整合,實現覆蓋全市衛生信息資源共享;從而實現新醫改提出“資源整合、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統一高效、使用便捷、實時監管”目標。
在建立衛生信息資源中心基礎上推進公安、醫保、計生等部門信息同享,進一步構建衛生行業戰略數據倉庫,為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提供宏觀管理和決策的數據依據;同時逐步開放面向公眾的服務。
四、建設內容
(一)建立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和基礎數據中心
1、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立一個基于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上聯省、地市級衛生信息平臺,下接區域內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網絡,支持區域范圍內不同醫療衛生機構以及相關部門業務應用系統間的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和業務整合。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這一應用支持環境,為市區域衛生各項綜合應用系統提供集成的、統一的、安全的、完整的、快捷的信息查詢、資源調度、數據挖掘和決策支持等服務。
2、基礎數據中心:建立基礎數據中心,主要包括三大數據庫:電子病歷基礎數據庫、健康檔案基礎數據庫和管理分析決策數據庫。
(1)電子病歷基礎數據庫:電子病歷是醫療機構對門診、住院患者臨床診療過程的系統、規范記錄,是電子健康檔案的主要數據來源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院信息系統的核心,建立基于電子病歷的醫院信息平臺是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在電子病歷內有效整合臨床路徑,更好地實現專科、專病的精細化管理。
(2)健康檔案基礎數據庫:電子健康檔案是以居民個人健康為核心、貫穿整個生命過程、涵蓋各種健康相關因素、實現信息多渠道動態收集、滿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資源。三大傳染病專項檔案是健康檔案的一個子集,其涵蓋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結核病的管理。
電子健康檔案建設要符合《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的功能規范和數據集規范。
(3)管理分析決策數據庫:該數據庫為動態海量數據庫,涵蓋衛生資源數據庫、婦幼保健數據庫、健康和疾病監測數據庫、臨床醫療數據庫、醫學科技類數據庫、衛生經濟類數據庫、衛生政策法規類數據庫等,可隨時構建需要的數據類型,完成相關應用系統的數據應用。
(二)建立衛生信息數據業務專網
按照全省衛生虛擬專網的標準和市衛生專網規劃要求,建成衛生數據中心和信息系統運行的局域網(內網)、連接全市醫療機構的內部局域網的廣域網(衛生基礎網)、連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婦幼保健、計生、社保、民政等外部系統的廣域網(衛生擴展網),實現市內市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村衛生室)、婦幼保健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等醫療服務機構與衛生信息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并做好與市、省衛生業務專網的對接。
(三)建立標準化社區系統
1、在全市范圍內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建立統一的涵蓋三大傳染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艾滋病)的標準統一、信息共享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及三大傳染病專項檔案系統,并實現健康檔案的動態、規范管理,實現省級、市級、縣級平臺的互聯互通。
2、在1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國家數字衛生項目的健康體檢系統,實現健康體檢報告自動上傳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實現業務無紙化,社區衛生服務運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得到規范。
3、在1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國家數字衛生項目的門診輸液管理系統,通過條形碼、無線網絡等,實現護士對病人身份和藥物的準確核對。在正確時間、正確地點及時響應病人的求助,提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醫療差錯。
4、在1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下設社區衛生服務站全部建設國家數字衛生項目的HIS系統,實現就診信息、用藥信息、體檢信息等記錄自動上傳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從而做到每個建檔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就醫記錄全部過程,通過平臺接口實現與電子病歷互聯互通。
(四)建立新型網絡醫療服務平臺
全市各級醫療機構安裝遠程會診系統、區域影像診斷系統、轉診預約系統及遠程教育系統。實現以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中心,建立上連省、市級醫院,下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遠程醫療網絡服務平臺,實現省、市、縣、鎮四級網絡醫療服務體系。
1、遠程會診系統。在每個醫院建立一個點,配備可瀏覽、視頻等相關設備,通過外網提交省、市、縣專家會診申請資料,會診專家通過與面對面溝通及瀏覽病人病歷資料(如醫學影像、心理圖、病理圖片等),出具診斷建議報告及時反饋申請會診醫院。
2、區域影像診斷系統。基層衛生院影像(CR、CT等)信息資料通過信息網絡傳輸到上級醫院或影像診斷中心,由專家進行審核、會診或者出具診斷報告,診斷結果通過專用網絡及時反饋給衛生院,患者可在當地衛生院所做的檢查能達到上級醫院的診療水平。圖像資料儲存在數據庫中心或影像診斷中心,可隨時調檔查看。
3、轉診預約系統。基層醫療遇到疑難病例,把病人信息通過信息平臺傳輸到上級醫院,上級醫院能及時安排專家診治或安排床位進行診治;康復期的病人,上級醫院可把各種信息反饋給基層醫療機構,社區醫師及時了解情況并隨訪。
4、遠程教育系統。通過信息平臺建立視頻遠程教育系統平臺,上級醫院的各種培訓通過信息平臺在各基層醫院都能實現收看,實現基層醫療單位可以不離開工作單位進行培訓的模式,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
(五)建立涵蓋臨床路徑的電子病歷系統
按照衛生部、省衛生廳和市衛生局標準,建設醫院電子病歷與臨床路徑,遵循省級電子病歷傳輸標準,電子病歷上傳縣、市、省三級平臺。市級醫療機構結合本院推廣的臨床路徑,逐步開展臨床路徑的標準化電子病歷系統的示范應用,并通過平臺接口實現與電子健康檔案、區域HIS互聯互通。
(六)建立藥品動態監管系統
各醫療機構通過已有的HIS系統,建立基藥使用比例、抗菌藥物使用比例、門診均次費用、住院均次費用、門診人數統計、門診輸液比例、藥品使用情況排名實時統計、處方限制額度等數據實時統計功能,進行整理歸并,定時上傳到藥品監管系統,藥品監管系統通過掌握基層醫療機構實時用藥數據,結合預警機制和統計分析功能,對醫療機構進行用藥監管。
(七)建立醫聯農保(社保)“一卡通”、“銀醫通”系統
融合三卡(醫保卡、新農合卡、銀聯卡),完成區域內醫療衛生機構HIS及相關新農合系統、醫保系統等的接口改造,以身份證號為主索引構建基于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標準體系,區域內醫療機構醫生工作站之間臨床診斷、用藥、檢查檢驗結果、住院信息、預防保健、檔案等診療信息可交換與共享,新農合、醫保、健康卡實時結報等“一卡通”功能。在確保主要功能、標準規范、密鑰體系、管理主體不變的前提下,逐步推進“銀醫通”建設,達到小額金融支付、預約掛號、“先診療,后收費”、雙向轉診等功能,并進行醫保卡、新農合卡、銀醫通等多卡合一,進行功能整合,達到醫療、金融、社保聯合同步服務等功能,促進一卡多能,方便實用。
(八)建立規范化的婦幼保健專項系統
參照衛生部《婦幼保健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以及數據集規范,改造和完善現有的婦幼保健系統,通過衛生信息平臺與電子健康檔案的婦幼保健子系統,對婦幼保健機構及相關醫療保健機構開展的婦幼保健服務工作各主要階段所產生的業務、管理等數據進行采集、處理、存儲、分析、傳輸及交換,從而為衛生行政部門、婦幼保健機構及社會公眾提供全面的、自動化的管理及各種服務的信息系統。同時,婦幼保健機構對其服務對象進行長期、連續的追蹤管理,開展優質服務。
(九)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決策系統
依靠衛生信息網絡平臺、視頻會議系統及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決策系統,加強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數據分析、預警能力、決策指揮能力建設,與其它應急救援機構聯動協作,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十)建立健康門戶網站電子政務系統
完善市衛生局門戶網站政務公開、衛生服務信息公開,方便人民群眾的學習和監督。按照省政府,衛生部關于加強電子政務建設的要求,建成省、市、縣三級衛生行政部門電子政務系統,逐步實現辦公自動化,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提高辦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推進網上醫療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拓展網上醫療服務功能。深化網上預約服務,預約對象擴大到二級醫院,預約項目上增加預約檢查、預約治療。增加網上實時查詢功能,建立網上平臺與數據中心的接口和基于短信的身份驗證系統,提供檢驗檢查、健康檔案等數據查詢服務。
五、實施步驟
(一)一期建設(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1、建立相關組織領導體系,各重點項目建設任務分解,需求方案起草、制訂、論證,預算出支撐軟件功能的硬件設備并論證,確定信息中心的設址,落實資金保障,建立建設項目考核評價體系,進行軟、硬件的投標。
2、在利用原有新農合平臺及網絡的基礎上,初步完成數據中心機房、交換平臺和新農合系統改造建設,確立數據標準體系,完成“銀醫通”一期基礎建設,建立小額支付、預約掛號、“先診療、后收費”服務功能,完成衛生信息專網及區域HIS、區域PACS系統建設。
3、建立區域電子居民健康檔案系統,初步建立與完成基礎數據中心和基礎建設。
(二)二期建設(2014年1月—2014年12月)
1、建立區域電子病歷數據庫,實現區域HIS及各聯網等級醫院電子病歷系統互通共享。
2、完成區域醫療衛生機構HIS及相關新農合系統、醫保系統、銀醫通系統等的接口改造,以身份證號為主索引,實現區域內醫療機構診斷、用藥、檢查、住院信息等診療信息的交換與共享。
3、在“銀醫通”基礎上,融合“農保卡、醫保卡、銀聯卡”簡稱“一卡通”,實現“多卡合一”,實現掛號、就診、雙向轉診、新農合結算、醫保結算、電子健康檔案調閱、“先診療、后收費”等多功能,方便群眾就醫,實現“一卡通用,一卡多用”。
4、完善基于市衛生局信息網站的健康門戶網站電子政務系統。
5、建立規范的婦幼保健專項信息系統。
6、建立藥品動態監管系統、門診輸液管理系統和健康體檢系統。
(三)三期建設(2015年1月—2015年12月)
1、整合衛生監督、預防疾控、婦幼保健,完成與信息平臺和醫療機構互通共享項目建設。
2、各醫療機構通過外網建立遠程會診系統、轉診預約系統、遠程教育、遠程監護系統互通共享。
3、建立衛生行政管理決策分析支持系統,完成相關應用系統的數據應用。
4、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決策系統。
5、完成異地容災機房建設,保障信息平臺的穩定和安全,降低運行風險。
六、工作要求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各單位要充分認識信息化建設對整個衛生系統的重要性;要總攬全局、著眼長遠,高起點科學規劃和設計,抓好頂層設計,循序漸進、統籌整合,逐步實現區域衛生信息共享。
(二)強化信息化組織領導。各單位要進一步完善信息領導組織和管理機構建設,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和要求,建設完善醫療衛生單位內部業務和管理應用系統,并將信息化建設和業務系統應用情況列入績效考核指標,推動各項工作深入開展。
(三)強化信息化機制建設。各單位要建立健全衛生信息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衛生信息化建設、指導、監督、評價和管理機制。為避免重復投入,造成資源浪費,要重點建立信息化建設項目審查機制,所有新上信息化項目必須經過衛生局信息化領導小組和專家審評。
(四)加快培養,建立信息化人才隊伍。各單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大力引進和培養一批既精通信息技術,又懂衛生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建立穩定的衛生信息化工作隊伍,不斷加強對信息技術專業人員的崗位培訓,適應信息技術發展變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