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輸注效果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觀察白血病患者輸注血小板的效果,提高血小板的有效輸注率。方法:回顧性分析61例白血病患者337次血小板輸注的資料,比較輸注后24h校正血小板計數增加值(CCI),判斷血小板輸注有效與否,綜合分析患者疾病類型、年齡、性別、輸注時體溫情況及輸血次數等因素對血小板輸注效果的影響。結果: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患者的血小板輸注有效率明顯優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患者,P<0.01;患者在體溫正常的情況下(T<38.0℃)血小板輸注有效率明顯高于患者在發熱(T>38.0℃)的情況下(P<0.05);隨著患者輸血次數增加,患者的輸血有效率顯著下降(P<0.05)。但患者的年齡差異和性別差異對血小板輸注有效率未見明顯影響(P>0.05)。結論:患者的疾病類型、輸注時體溫狀況、輸血次數影響患者血小板輸注有效率。
關鍵詞:血小板輸注效果;白血病;發熱;校正血小板計數增加值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數值往往極度減少,造成患者出血,此時血小板輸注是改善患者的癥狀、防止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臨床上,越來越多的白血病患者需要輸注血小板,然而觀察發現,血小板輸注無效的情況時有發生,表現為,外周血血小板計數上升較少,或者甚至下降,校正血小板計數增加值未能達到目標值,患者出血的癥狀不能有效改善[1]。為提高血小板輸注的有效率,我們對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61例白血病患者的337次單采血小板輸注治療的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浙江省人民醫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61例白血病患者,所有的病例均經過骨髓穿刺細胞學檢查明確診斷。其中男34名,女27名,患者年齡10~79歲,其中10歲以上21例;30歲以上21例;50歲以上19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18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43例;所有患者共輸注337次,有效次數247次,有效率73.29%。
1.2血小板輸注方法
患者所輸注的機采血小板全部來源于浙江省血液中心,對每名獻血者采用血小板單采,血小板計數2.5×1011/袋,均采用ABO同型輸注,輸注前靜脈給予5mg地塞米松,用來防止輸血反應的發生,以患者可以耐受的速度進行血小板輸注,每次血小板輸注均在30min內完成。
1.3血小板輸注有效判定
患者出血癥狀改善;(2)血小板計數增加指數(CCI)CCI=[(輸注后血小板計數-輸注前血小板計數)(109/L)×體表面積(m2)]/[輸入的血小板總數(1011/L)],其中體表面積=0.0061×身高(cm)+0.0124體重(kg)-0.0099。輸注后1hCCI值低于5×109或24hCCI值低于2.5×109提示本次血小板輸注無效[3]。本次研究采用的是24h的判定標準,根據臨床癥狀的改善和CCI值綜合判斷血小板輸注的療效。
1.4統計學處
理利用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白血病類型與血小板輸注效果
ANLL血小板輸注有效率高于AL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6.955,P=0.000)。2.2性別類型與血小板輸注效果不同性別患者輸注后24hCCI及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66,P=0.545)。
2.3不同年齡階段與血小板輸注效果
不同的年齡段患者輸注后24hCCI及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794,P=0.247)。
2.4血小板輸注次數與輸注效果的關系
輸血在10次以下和10次及以上患者,輸注血小板24hCCI及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11,P=0.025),見表4。說明輸血次數少,血小板輸注有效率更高。
2.5輸注時體溫情況與血小板輸注效果
體溫正常(T<38.0℃)的患者血小板輸注有效率高于發熱(T<38.0℃)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8.694,P=0.000)。
3討論
血小板輸注作為治療血小板減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礙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具有藥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影響血小板輸注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血小板質量,正確的輸注方法、非免疫因素(脾亢、感染、藥物、DIC等)[4]和免疫因素(同種免疫抗體)等[5]。本組研究結果顯示,ANLL輸注血小板的療效較ALL更為確切,原因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究。在本次研究中發現患者性別因素和年齡差異不是影響血小板輸注有效率的一個重要原因。據報道[6],多次輸血者更易產生血小板抗體,這種抗體會破壞血小板,引起血小板的無效輸注。本組研究表明,當輸血次數大于10次以后,其輸血有效率較之前會下降,此時血小板輸注不能有效減少出血。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發熱情況下,患者的血小板有效輸注率較體溫正常情況下會顯著降低。這可能是感染期血小板暴露隱蔽抗原,吸附抗體,接著網狀內皮系統清除這些被抗體包裹的血小板,使血小板生存期縮短,消耗增多。
以上結果表明,患者白血病類型、輸注時體溫狀況、輸注次數均影響血小板的輸注有效率。在臨床輸血過程中,應避免容易引起血小板輸注無效的因素,提高血小板輸注效率。對于非免疫因素,在輸注前需對癥治療,避免在非免疫因素存在情況下輸注血小板。對于免疫因素,輸注前除了要考慮ABO血型相合外,還需考慮HPA和HLA相合,最重要的是保證HLA要合,對需要輸注血小板的患者,預先進行血小板抗體篩選,通過對有同種免疫反應的患者進行血小板抗體檢測分析,選擇合適的血小板輸注。對于多次輸注的患者,若情況危急必須要輸注,需避免其他影響血小板輸注的因素。
參考文獻
[1]崔徐江.血小板輸血[M]//高峰.輸血與輸血技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6:148-149.
[2]羅炎杰,高峰議.輸血科(血庫)臨床技術操作規范與標準化管理實用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58-259.
[3]張志華,郝長來.血小板無效輸注的研究進展[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7,97(3):186-187.
[4]謝作聽,洪俊英,陳欽宏,等.血小板輸注患者血小板抗體篩檢及血小板交叉配型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4):343-344.
[5]付涌水.臨床輸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7-40.
[6]羅圓圓,陳麟鳳,汪德清.13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5,22(9):835.
作者:王威1,王彤彤2,童向民3 單位:1.三門縣人民醫院,2.浙江中醫藥大學,3.浙江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