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產科護理教學中標準化病人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針對高職院校產科護理教學過程中對于標準化病人的應用情況進行觀察分析。方法從我校助產專業學生中選取120名(本專業全體在修學生)進行研究,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學生60名。對照組學生在護理授課過程中應用傳統的示范、練習以及指導的教學模式,觀察組學生在護理授課的過程中采用準化病人護理模式教學,對兩組學生的階段性學習進行考核,對比分析兩種護理教學方法的應用效果。結果觀察組學生接受標準化病人輔助教學后,綜合學習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效果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標準化病人輔助教學方式進行產科助產專業教學,能夠取得更加明顯的教學效果,值得各地區高職院校相關專業進行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高職院校;產科護理教學;標準化病人;應用效果
隨著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的不斷變化與進步,促使各地區職業類院校教學體制改革工作的全面落實。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專業實用性人才的搖籃,一定要注意工學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我國高職院校的助產專業教學對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與護理技能方面均具有嚴格的要求,同時還要對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全面分析進行整體性護理,也就是通過對患者的具體情況的評估,發現患者存在的健康風險問題,以此為基礎做出護理診斷,并且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從教學工作的角度來講,產科助產專業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及理論性,因此,怎樣使學生完成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并且結合患者護理需求實施有效的整體護理措施,是高職院校產科護理教學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1]。教師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較好地解決上述教學問題,進一步滿足產科助產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改善患者臨床預后效果。此次筆者就專門針對高職院校產科護理教學過程中對于標準化病人的應用情況進行了分析,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校助產專業學生中選取120名(均為女生)進行研究。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學生60名。對照組組在護理授課過程中應用傳統的示范、練習以及指導的教學模式。觀察組在護理授課的過程中采用仿真模型人進行輔助護理教學,即標準化病人護理模式。對兩組學生的階段性學習進行考核,對比分析兩種護理教學方法的應用效果。兩組學生在學習成績、性別、年齡等方面的一般資料方面比較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研究方
為了確保此次研究的教學效果以及兩組教學評價的公平性,兩組學生選用同一組帶教人員,帶教均選自醫院婦科產房區、產前區以及產后區具有豐富產科臨床護理實踐經驗的護理教師,共6名。對照組學生接受傳統的護理教學,觀察組則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SP式教學,具體內容主要包括:首先,明確護理人員的臨床崗位職責,結合當前產科臨床護理工作現狀激發學生的護理工作積極性,擺正護理工作態度。其次,編寫標準病例。通過情景模擬的方法,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習病例的編寫,根據患者身體表現以及護患溝通的層次由淺入深。例如,在進行圍生期產婦病例的編寫時,可從產婦的年齡、情緒狀態及活動表現方面入手,分別就23歲初產婦、28歲初產婦、32歲初產婦,以及再產婦等進行病例的編寫。在進行情景模擬的過程中,注意對患者各項體征及癥狀表現的模擬,并引導學生對患者的表情變化、情緒狀態、聲音及動作表現和肢體反應等進行密切觀察,然后將標準化病人的體征及表現與常見病人的陳述病史方式,配合醫治的情況進行融合,從而進行標準化病人護理教學演示。在教學活動中,帶教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情景模擬練習進一步了解產婦可能出現的癥狀表現以及恐懼、緊張等負性心理情緒等,結合不同產婦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同時在切當的環節注意對學生進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針對不同年齡、情緒狀態的患者應給與的溝通與心理疏導方法,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改善護理效果,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可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20名學生,每組可分為3個小組,教師對各組統一講解此次研究的目的、患者適應癥及禁忌癥、用物準備、護理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項等,每組學生共用一套護理設備、用品以及標準化病人模型,并為其配置一名SP帶教對學生的護理練習進行引導與糾正。這里可以為學生提供患者的模擬醫囑,設定自己為28歲大齡初產婦,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將該年齡段產婦可能出現的癥狀及表現展現出來,例如產前焦慮及鎮痛等,同時對產婦可能出現的各種不適應癥情況進行模擬,培養學生對各類護理風險問題的反應及靈活應對能力,提高對患者情況評估的準確性與合理性。結合產婦情況評估結果為建立有效的護理環境,同時練習對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應用技巧,并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對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指導。觀察組同樣進行此類分組并配備帶教指導。
1.3觀察標準
經相同時間的護理教學后,分別對兩組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評估,評估結果得分≥90分則為優秀,得分為80~89分則為良好,得分為60~79分則為合格,得分不足60分則為不合格。在完成階段性考核后,對兩組學生的學習表現情況進行書面調查,此次研究工發放問卷調查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20份,回收率為100%。1.4統計學處理此次研究采用SPSS13.0專業統計學技術軟件包分別就兩組學生的相關指標進行計算分析,以方差進行計量資料的組間檢驗,以P<0.05為研究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經相同時間差異性產科護理教學后,觀察組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2)觀察組學生接受教師標準化病人模式的婦產科護理技能教學后,超過85%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自身護理工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于護理操作技能的記憶與應用效果,懂得與病患進行有效溝通的技巧,進一步提高了對產科護理教學工作的自信心。(3)擔任標準化病人的臨床護理教師對標準化病人應用于婦產科護理技能教學效果的評價見下表2。6名參與此次研究的帶教均認為通過此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學習機會,改善知識結構,收獲較大。另一方面還能夠使帶教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發掘自身在工作基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及時加以調整和改進,所有帶教對該教學方法給予較高的憑借,認為值得進行大范圍推廣。
3討論
教師標準化病人的意思是指接受系統性、標準性的護理培訓后,可以對患者疾病臨床表現情況進行準確反映的人。接受專業培訓之后,模擬患者的人可以對各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準確掌握,例如患者情緒狀態、肢體動作以及面部表情等等,因此賦予學習者以患者及護理者的多重身份。簡單來講,教師標準化病人是以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為基礎而進行延伸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的實施需要有專業帶教加以指導,為學生建立學習情境,影響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進行基本實踐技能和多種臨床綜合能力的訓練、指導和考核。病例表泄為教師標準化病人護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一切活動都要圍繞標準病例而開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嚴格遵守病例編寫的科學性、實用性、覆蓋性以及綜合性原則[2]。此次研究中,筆者從我校助產專業學生中選取120名進行研究,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通過組件對比的方式對傳統高職院校產科護理教學于新型標準化病人模式教學效果進行了比價分析,結果發現,觀察組學生接受教師標準化病人模式護理教學后,學習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此教學方法的應用,學生對于護理工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大大提高,有效提高了學生對于護理操作技能的記憶與應用效果,懂得與病患進行有效溝通的技巧,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產科護理教學工作的自信心。綜上所述,采用標準化病人輔助教學方式進行產科助產專業教學,能夠取得更加明顯的教學效果,值得各地區高職院校相關專業進行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黃建安.高職高專院校婦產科護理學教學方法探討[J].亞太教育,2016,(30):160,129.
[2]楊杰.教師標準化病人在高職婦產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3).
作者:張海麗 單位:錫林郭勒職業學院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