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觀察對象為本院2016年1月~3月的135名住院患兒采用實施前護理管理;2016年4月~6月150住院患兒采取實施后風險防范式護理管理;對比實施前后2組護理效果。結果實施后患兒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的護理糾紛、護理風險均低于實施前(P<0.05)。結論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能明顯提高護理質量,增加患兒家屬滿意度,降低風險。
關鍵詞:風險防范式護理;兒科護理管理;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
兒科患兒的年齡小,很難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護理操作等,因而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大、護理風險較大,甚至有時會導致護患糾紛的發生[1]。本院自2016年4月開始在兒科護理管理中落實風險防范式護理,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降低了護理風險,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院自2016年4月前兒科護理管理為常規護理,收治的患者為對照組;2016年4月后開展風險防范式護理管理,收治的患者為觀察組。觀察對象為實施前1~3月住院患兒135例,實施后4~6月150例住院患兒;實施前患兒,男76例、女59例,年齡1~13歲,平均年齡(7.11~3.24)歲;實施后患兒,男86例、女64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6.98~3.46)歲;護理人員職稱:主管護師3名,護師10名,護士7名。2組患兒年齡、性別及家屬、護理人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實施前
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常規喂養、遵醫囑用藥、監測患兒生命體征,觀察病情及時記錄報告患兒病情,遵醫囑給予對癥治療及處理。
1.2.2實施后
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風險防范式護理管理,主要措施如下:
1.2.2.1成立品管圈,運用質量管理基本理論和方法達到防范兒科風險管理的目的,在以上人員中選出圈長1名,聘請護理部主任為輔導員,其他人員為圈員,確定題目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
1.2.2.2利用頭腦風暴法識別、衡量、評價兒科主要風險。經分析兒科主要風險為護理技術、病區環境、窒息、跌倒、用藥錯誤等。定期對護理人員開展風險意識教育;法律知識、護理操作技能培訓,從整體上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和業務素養。患兒住院時護士對其進行風險評估、制定風險防范措施。
1.2.2.3統一工作流程:要求護理人員重視護理的各個環節,統一工作流程,確保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護理操作。
1.2.2.4風險處理:①保護患兒安全,防止磕碰、跌倒墜床,保持地面干燥、確保床護欄固定牢固;正確使用約束帶;告訴家長禁止患兒觸碰病房插座、熱水等,告知患兒家屬住院期間避免吃瓜子、花生、豆子之類;采取正確的給藥方式如片劑要充分溶解后護士親自給患兒喂送,避免患兒哭鬧時喂藥,以免誤吸;②個體化護理。對病情復雜的患兒實施個性化護理,針對患兒家屬的認知水平、心理狀態、護理患兒技能開展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活動、發放健康教育處方、一對一宣教、示范宣教等方式結合起來提高家屬的認知水平,減少家屬的不良情緒,提高家屬護理患兒的技能水平。③重視患兒的心理護理。根據患兒的年齡采取合適的心理護理方法,增強患兒的信任感和安全感。④科室自制滿意度調查表,每月對出院患兒家屬進行問卷調查。
1.2.2.5定期評估:定期召開護理分析不良事件原因分析討論,及時整改,防范類似風險。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實施前后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護患糾紛及護理風險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兒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比較。
2.2實施前后的護理糾紛、護理風險發生率的比較。
3討論
3.1兒科護理中的風險事件發生原因
主要表現在護理人員方面、家屬方面、患兒自身方面、醫療技術、醫院病區環境設置方面,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不僅影響到患兒的康復,也給醫院帶來負面影響[2]。因此,針對當前兒科護理管理中的風險因素采取合適的風險護理管理措施,預防風險事件發生是十分有必要的。
3.2品管圈是解決質量
問題的有效工具[3],本研究中以品管圈活動的形式進行風險防范式護理管理。在活動中不斷提高護士的質量意識、安全意識。每一名護士在實踐中掌握了質量控制標準,護士參與質量控制的積極性得以提高,與此同時,護士相互之間的質量控制得到充分實施,也使每一名護士感受到自己在質量控制中的重要到位,并積極主動參與到質量管理中來從而使科室的護理質量明顯提高[4]。風險防范護理實施后安全護理、健康教育、治療性護理、心理護理、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實施前(P<0.05)。
3.3風險防范式護理管理要求
護理人員對自身肩負的護理責任及義務有明確認識,并完全掌握,嚴格規范患兒的臨床護理步驟以及護理操作,以患兒疾病類型、自身實際情況以及護理風險因素為依據,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同時定期為護理人員組織專業風險護理管理培訓,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實施護理績效考核制度,進而提升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有效規避兒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因素,為患兒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5]。風險防范式護理強調對患兒家屬的護理,提高家屬的健康認知水平和護理患兒的技能水平,促使家屬能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并且更能理解相關注意事項,提高護理和治療的依從性,以利于患兒的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后收治住院患兒的護理糾紛、護理風險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
綜上所述,風險防范式護理滲透于兒科護理管理中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提高護理管理質量,增加患兒家屬滿意度,降低風險。
參考文獻
[1]李衍菊.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1):88~89.
[2]王芳.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9):92~93.
[3]林梅珍.品管圈活動在提高質量管理工具使用率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6,2:175~176.
[4]段燕,李雪梅,蔣蓉.耳鼻喉科風險管理的實施效果[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2,3:187~189.
[5]唐凈清.風險防范式護理應用于兒科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3):134,136.
作者:夏經慧;蔣月姜;劉先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