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婦產科切口手術的療效觀察: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生育年齡婦女的婦科常見病,病癥多表現為經期痛經、性交痛、不孕病癥等等。隨著剖宮產率技術、麻醉技術的進一步提升,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剖宮產手術的并發癥,給患者帶來了大量的困擾及病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在我院診治的76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根據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手術狀況主要選取研究對象為腹部豎切口53例,腹部橫切口23例,發病時間為術后1~5年,且多在術后5個月~2年,患者多表現為腹部切口處附近有漸進性正大的觸痛腫塊,且在月經期的腫塊增大并逐漸加重疼痛病情,經期過后的表現又有明顯的不同,經期后腫塊在減小,疼痛在減弱。
1.2治療方法將76例病例資料依據給藥方式的不同分為孕三烯酮組(36例)和米非司酮組(40例),所有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連續硬膜外麻醉,探查腹腔進行盆腔粘連分解。孕三烯酮組行異位病灶去除術者16例,行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剝除術者20例。米非司酮組行異位病灶去除術者18例,行囊腫剝除術者22例,2組不孕患者均行輸卵管通液術。孕三烯酮組患者術后3d口服孕三烯酮,2.5mg/次,2次/周。米非司酮組患者術后3d口服米非司酮,12.5mg/次,1次/d,2組患者均連用6月,隨訪1年。
1.3評估指標比較2組臨床療效、1年內妊娠率、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1.4臨床療效評價治愈:患者痛經、月經不調及不規則腹痛等癥狀緩解;有效:患者上述癥狀部分緩解或顯著好轉;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好轉或者加重。復發:患者癥狀反復或超聲檢查再次發現囊腫。治愈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統計數據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計數資料用例(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組治療有效率比較。米非司酮組治療有效率為87.5%,孕三烯酮組治療有效率為66.7%,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1年內妊娠率及復發率比較。孕三烯酮組復發率為33.3%,米非司酮組復發率為7.7%。孕三烯酮組合并不孕癥患者13例,1年內妊娠者1例,妊娠率4.35%,米非司酮組合并不孕癥患者16例,1年內妊娠者7例,妊娠率為29.17%。2組1年內妊娠率及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關節酸痛、痤瘡、肝功能損害及體重增加是2組常見的不良反應,米非司酮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孕三烯酮組(P<0.05)。
3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不盡相同,而產生的結果是多種病因導致子宮體以外的部位出現子宮內膜組織,異位的子宮內膜出現周期性缺血時就有可能導致痛經及不孕癥狀。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手術結合的方法一般是采取藥物與手術結合的方式進行,藥物的作用是抑制垂體及卵巢生理功能,減少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分泌,促進子宮內膜發生萎縮,從而引起產生閉經反應。
手術治療包括根治性手術及保守性手術,雖然不能做到徹底進行清除并緩和患者病痛,但對于腹部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無疑是十分有效的,手術的過程是及時切除壞掉的子宮或者是對子宮的病痛進行解除和緩和,手術后的治療情況就得進行后續觀察并以藥物輔助進行恢復治療,防止出現并發癥及后遺癥,解除復發的可能性。因此,在這種基礎上對于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我們都采取保守的手術治療及藥物輔助方法。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運用米非司酮進行手術后的藥物輔助治療的成功率高達80%左右,高于單純的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成功率,并且其復發率及受孕率顯然也優于單純的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效果的結果顯示:米非司酮組治療有效率、1年內妊娠率及復發率都優于孕三烯酮組(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孕三烯酮組(P<0.05)。孕三烯酮為19-去甲基睪酮衍生物,其作為藥物的治療機制是通過抑制促卵泡素及黃體生成素的合成、釋放,從而抑制卵巢的生理作用,以降低血雌孕激素水平。對于作為新型抗孕激素藥物的米非司酮來說,其與子宮孕酮受體的親和力高,并達到了孕酮的5倍,拮抗孕激素作用強,可抑制內膜血管形成,減少子宮血流量。米非司酮可以對異位子宮內膜直接產生作用,促進凋亡,抑制生長潛能。因此,相較于孕三烯酮的口服藥物,米非司酮這種藥物能更好的聯合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就顯得更為理想,不僅提高了臨床療效也降低了手術復發率,且增加了身體的安全性能。
作者:張曉宇 單位:濟南市第七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