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對比腹腔鏡下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EM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將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間的108例EMs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比較兩組術后指標、血漿卵巢上皮癌相關抗原(CA125)水平水平以及并發癥等。結果觀察組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的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漿CA125水平明顯的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和半年后的復發率均明顯的的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腹腔鏡手術治療EMs手術創傷小,促進了術后恢復,提高了治療療效,減少了術后并發癥和復發率。
【關鍵詞】腹腔鏡;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療效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目前臨床上的一種常見婦科疾病,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出現在子宮體以外的部位,病灶多累積卵巢、子宮直腸窩以及盆腔腹膜等部位,主要的臨床特征為痛經、性交疼痛以及不孕癥等,對婦女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1]。目前,對于EMs的首選治療方法是通過手術剝除病灶,其可以抑制病灶的進一步侵襲[2]。在腹腔鏡技術出現之前,開腹手術是主要的手術方式。近幾年來,由于腹腔鏡技術的微創性和安全性被廣泛的應用于婦科手術中[3]。因此,本研究對本院的108例EMs分組進行了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并對比了其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間本院收治的EMs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經病人及家屬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后,將其隨機分成了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4例。其中觀察組年齡為21~45歲,平均(31.27±5.26)歲,臨床分期:Ⅱ期15例,Ⅲ期29例,Ⅳ期10例,已生育21例,未生育33例;對照組中患者年齡為22~46歲,平均(31.42±6.13),臨床分期:Ⅱ期13例,Ⅲ期31例,Ⅳ期10例,已生育18例,未生育36例。比較兩組的年齡以及臨床分期等一般資料沒有顯著的差異(P>0.05),可比性良好。
1.2研究方法
1.2.1腹腔鏡手術:對患者給予全身器官插管麻醉,取頭低臀高位,在臍上1cm作一大約1cm的切口,建立CO2氣腹,保持壓力為12~14mmHg,取直徑10mmTrocar穿刺入腹,置鏡探查,觀察盆腔內粘連情況,病灶的位置以及大小,子宮大小等,觀察子宮直腸窩以及膀胱表面等位置是否有異位的病灶。若發現有黑色或紫藍色的結節則確診有異位病灶,對并在進行燒灼,清楚子宮、附件周圍盆腔粘連組織。
1.2.2開腹手術: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取下腹正中縱行切口,分離粘連,剝離囊壁。兩組在術后均給予常規的抗感染、止痛等治療。
1.3評級指標:①觀察兩組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等情況;②在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的靜脈血5ml作為樣本,用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漿中的卵巢上皮癌相關抗原(CA125)水平;③觀察兩組的術后并發癥和半年后復發率情況。
1.4統計學方法:利用軟件SPSS20.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形式表示,利用t方法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形式表示,利用χ2方法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觀察指標:觀察組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的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2.2血漿CA125水平:治療前,兩組的血漿CA125水平比較沒有顯著的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血漿CA125水平均顯著的下降,且觀察組明顯的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2.3并發癥和復發率: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和半年后的復發率均明顯的的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3討論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近幾年EMs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升上的趨勢,在進行婦科剖腹產手術中大約有10%左右的患者被發現患有EMs,而在不孕患者的腹腔鏡檢查手術中大約有12%~48%的患者發現患有該疾病[4]。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缺乏明確的認識,大部分研究認為其與月經異常、月經周期活動量大以及子宮手術等具有一當的關系[5]。手術治療可以清除異位病灶,重建解剖結構,松解盆腔粘連,促進生育[6]。傳統的開腹手術要將腹腔臟器暴漏,術后容易發生粘連。隨著腹腔鏡微創技術的發展,其在EMs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逐漸的取代開腹手術。本研究的結果發現,腹腔鏡組患者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的少于傳統開腹手術組,治療后血漿中的CA125水平改善程度也明顯的由于傳統開腹組。其中CA125是一種卵巢上皮癌相關抗原。
研究認為,其與EMs病情的進展情況具有密切的相關性,臨床上已經將其用于EMs的診斷預測和治療療效評估的重要參考指標[7]。本研究的結果表明,腹腔鏡下治療EMs相比傳統開腹手術減少了手術創傷、促進了術后恢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療效果。在腹腔鏡下手術,使手術過程中的視野更為清晰充分,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手術炎癥和創傷的發生,腹腔鏡輔助下可以更加準確的探查到患者自控和盆腔內的情況,使病灶清除更加徹底,減少了較小病灶的遺漏,并且對盆腔的干擾較少,較少了術后的粘連和復發,彌補了開腹手術中的不足和缺陷[8]。本研究的結果也顯示,腹腔鏡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半年后EMs的復發率明顯的少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治療EMs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EMs減小了手術創傷,促進了術后恢復,提高了治療療效,減少了術后并發癥和復發率,值得在臨床進行廣泛的推廣。
作者: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