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七氟烷在骨科復位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節脫位和骨折是骨科常見病,手法復位常達到較好的治療,但不麻醉或局麻,患者疼痛難忍,甚至出現休克;對于老年人尤為不利。本研究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用于老年骨科患者手法復位,探討其在老年患者骨科手法復位中的前景。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ASAⅠ~Ⅱ級,體重45~65kg,無精神疾病,無肝腎功能異常,既往無過敏史,無哮喘病史,無麻醉禁忌證。關節脫位38例,骨折22例。均為閉合損傷。
1.2方法隨機分為兩組,Ⅰ組:靜脈麻醉組;Ⅱ組:吸入麻醉組。術前禁食水6h,阿托品0.3mg肌內注射。入室后輸入復方氯化鈉注射液,監測BP,ECG,SPO2。Ⅰ組:緩注芬太尼1μg/kg,30s以上。3min后靜注異丙酚2~2.5mg/kg。Ⅱ組:吸入七氟烷,采用高流量高濃度半緊閉法(排空呼氣囊內氣體后再打開七氟烷,調大氧流量使呼吸回路內預充七氟烷),調整吸入氧濃度6L/min,七氟烷吸入濃度8%,囑患者深呼吸,達到麻醉狀態。兩組患者均在患者意識消失、呼之不應后,開始復位。Ⅰ組根據手術時間和患者反應追加異丙酚。術中兩組均手法輔助呼吸。觀察患者意識消失、恢復時間,有無惡心嘔吐、術中體動等不良反應及術后疼痛情況。
1.3觀察指標觀察記錄患者注藥前、手法復位時、術畢MAP、HR及SPO2變化。記錄睫毛反射消失時間,即誘導時間(從靜注異丙酚或吸入七氟烷開始計時)、術畢清醒時間(從停藥開始計時),觀察有無呼吸抑制、惡心嘔吐、術中體動等不良反應,術畢詢問有無術中知曉和明顯不良記憶。
1.4統計學方法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術前一般情況無統計學差別,手術時間長短、麻醉前、誘導后即刻、手術即刻、蘇醒后的MAP及HR無統計學意義。誘導時間Ⅱ組大于Ⅰ組(P<0.05),術畢清醒時間及留查時間Ⅱ組小于Ⅰ組(P<0.05)。Ⅰ組術中體動反應發生率高于Ⅱ組(P<0.05)。兩組均無清醒后疼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P>0.05)。
3討論
由于社會日益老齡化,老年外科手術治療日益增加,據統計老年手術死亡率2%與麻醉有關[1]。故需要選擇對機體傷害刺激小、易于恢復的麻醉方法。七氟烷是作為一種吸入麻醉劑,于1968年由Regan合成,1971年Willin等最先報道并于1975年對其理化性質、藥理作用及毒理學進行了評價,在1992年始用于日本,1995年經美國FDA批準在美國上市。由于其面罩誘導的方便性[2]和可靠的心血管安全性[3],目前已在國外廣泛使用。與其他吸入麻醉藥相比,具有誘導迅速、刺激性小、溶解度低與較好血流動力學穩定性[4],并且吸收和清除迅速。本組采用七氟烷8%的吸入濃度進行麻醉,與異丙酚麻醉相比,用于老年患者骨科手法復位,具有清醒快,無惡心嘔吐,無術中體動等不良反應,更為骨科醫師接受。
七氟烷吸入麻醉用于骨科手法復位,具有清醒快,無惡心嘔吐,無術中體動及術后疼痛等不良反應,更為骨科醫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