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骨科并發壓瘡防控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壓瘡是骨科中較常見的并發癥,下肢及頸、腰椎骨折病人大多需要牽引固定及手術治療,臥床時間長,翻身困難,尾骶部持續受壓是壓瘡發生難以避免的因素。在脊髓損傷病人中,壓瘡發生率可高達22%~48%[1]。壓瘡一旦形成,不僅給病人增加痛苦,嚴重者因感染危及患者的生命,同時造成醫療費用的增加和醫療成本的浪費。對此,實施預防措施的有效性尤為重要。
1臨床資料
2005年收治196例骨損傷病人,男101例,女95例,最高年齡82歲,最低12歲,平均40.5歲。住院最長時間45d,最短7d,平均住院時間17.5d。2009年收治226例,男127例,女95例,最高年齡89歲,最低11歲。平均41歲。住院最長時間47d,最短6d,平均住院時間18.1d,具體病種及壓瘡發生構成見表1。
2原因分析
(1)骨盆骨折病人常因翻身過程中感到劇烈疼痛而拒絕翻身,氣圈的使用中病人臀部必須有效的抬高,致病人產生疼痛,摩擦,局部不平、不舒適感,病人不愿使用,骶尾部長時間受壓,壓瘡發生率較高。(2)頸椎骨折伴截癱病人翻身要求身體呈一軸線,夜間護士人手少,翻身較困難,多在晨間交接班時發現足跟、骶尾部壓瘡;腰椎骨折復位內固定術后及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內固定術后病人平臥6h,體形較瘦的病人于術后的第2天骶尾部發生壓瘡。(3)股骨干、頸骨折,術前需要牽引消腫等治療。翻身對牽引效果、病人舒適度產生負面的影響,股骨頭置換術后對翻身要求更高,都不利于臨床的實施。(4)多根肋骨骨折,病人可在陪護協助下變換體位,沒有壓瘡發生。
3方法
(1)2005年我科室尚未使用氣墊床,采用氣圈,定時翻身、按摩等方法防止壓瘡的發生。2009年我科在總結以往經驗中,將頸椎骨折高位截癱、股骨骨折、腰椎骨折復位內固定術后、腰椎間盤髓核摘除內固定術后、多根肋骨骨折作為使用氣墊床的對象。(2)使用時間根據病種確定:頸椎骨折高位截癱治療全過程;骨盆骨折、股骨干、頸骨折從入院至病人下地活動期間,腰椎內固定手術后1周。(3)我科選用氣墊床的類型:上海三和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三馬牌間隔波動噴氣式氣墊床。(4)使用技巧:在氣墊床的上下各鋪一純棉薄墊絮,充氣量的大小因體質量而調節,較肥胖者維持氣量較大至中檔,相反則調節到小檔位,病人感到較舒適為度,保持床單清潔,用手伸入骨突部按摩2次/d。
4結果
2009年226例病人中,除了1例因骨盆骨折入院時尾骶皮膚破損未及時使用氣墊床發生尾骶部淺二度壓瘡外,其余病人在臥床期間皮膚完好,壓瘡發生率由2005年5.6%下降至2009年的0.44%。有效的降低了壓瘡的發生率。由于減少了翻動病人引起的疼痛刺激,病人舒適度明顯提高,腰椎內固定手術后病人恢復良好,無不良并發癥。
5討論
壓瘡的發生時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壓瘡的發生不僅可由壓力引起,也可由摩擦力和剪切力所引起。垂直壓力作用于皮膚,是導致壓瘡發生最重要的因素。通常皮膚毛細血管壓力在2.1~4.3kPa,超過此限值的壓力則可引起組織灌流量改變,在9.3kPa壓力下,組織持續受壓時間超過2h即可發生不可逆損傷。而脊髓損傷病人坐骨粗隆處壓力可達13.3~16kPa。我科使用的上海三和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三馬牌波動噴氣式氣墊床,它按間隔柱狀氣墊1、3、5…2、4、6…組成2組交替充氣,每10~12min更換1次,變換體壓部位。從根本上解決了皮膚組織持續受壓的問題,從而阻斷了壓瘡產生的最重要的環節,也避免了使用氣圈時取拿產生的摩擦力。由于間隔充氣,使體質量得以均勻的分散,給受壓部位有力的支撐,不產生床墊局部塌陷,可用于腰椎內固定手術后1周內的病人,改變了腰椎病人只能睡硬板床的觀念。在氣墊床的上下各鋪一純棉薄墊絮,可以起到保暖,吸濕,保持皮膚干爽的作用,增加病人舒適度。骨損傷前期,任何體位的變動都將給病人帶來疼痛,氣墊床的使用中,不必每2h為病人翻身,在減輕了病人痛苦的同時,大大降低了護士勞動強度。早期、適時的使用,將更好地防止壓瘡產生。每床用電0.3度/d,較為經濟,適合于各級醫院骨科臨床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