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骨科并存壓瘡的引發因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壓瘡在臨床上又稱壓迫性潰瘍,是骨科患者多見的并發癥之一,多因長期壓迫局部組織引起血液循環障礙發生缺氧缺血導致,常見于癱瘓、昏迷、糖尿病等需長期臥床及其他重癥患者[1]。壓瘡的發生不僅加重和延誤病情,給患者帶來無盡的痛苦和負擔,并可繼發感染,導致敗血癥的產生而危及生命,所以壓瘡已經成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難題,而研究影響壓瘡發生的相關因素是做好壓瘡護理的第一步。筆者探討了影響骨科病患者壓瘡發生的相關因素,以為骨科壓瘡患者的護理提出更好的建議。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07年2月—2010年2月本院骨科共收治50例帶有褥瘡患者,嚴格參照褥瘡Black(1994)分期標準[2]進行分期:Ⅱ期25例,Ⅲ期25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27~76(64.5±3.8)歲。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齡(65.5±4.1)歲。對照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齡(64.1±3.6)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壓瘡的嚴重程度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回顧性調查以上50例患者的病史,以探究影響骨科病患者壓瘡發生的相關因素。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治療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壓瘡墊,2周后觀察療效,探討壓瘡墊對促進壓瘡恢復的臨床價值。
1.3療效評定標準[3]治愈:Ⅱ期,皮下硬結和受壓表面紫紅色消退,水皰逐漸吸收消退;Ⅲ期,潰瘍消退結痂愈合。顯效:Ⅱ期,受損部位水皰消失,紫紅色變為紅色;Ⅲ期,分泌物減少,創面結痂。有效:Ⅱ期,水皰消失不再進展;Ⅲ期,分泌物減少。無效:受損部位無好轉。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2.1壓瘡發生的相關因素回顧性調查以上50例患者的病史發現,壓力、摩擦力、剪切力是影響壓瘡發生的主要物理因素,所占比例分別為88%(44/50),52%(26/50),76%(38/50);長期臥床是壓瘡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所占比例達88%(44/50);各種分泌物(18%)、營養狀況(34%)、外傷、貧血、昏迷等也是影響壓瘡發生的相關因素。
2.2壓瘡墊的護理效果治療組治愈18例,顯效5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治愈5例,顯效4例,有效6例,總有效率65%。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壓瘡的發生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復雜病理過程,壓迫是壓瘡發生的首要危險因素。在臨床各個科室護理中,如何做到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壓瘡成為醫護共同關注的話題[4]。各種預防和治療壓瘡的藥物應促進損傷部位的血管新生,改善微循環,加速肉芽組織的生長,以促進受傷部位的修復。本觀察結果顯示,剪切力、壓力與摩擦力是影響壓瘡發生的主要物理因素,長期臥床也是壓瘡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當創面局部壓力大于33mmHg(1mmHg=0.133kPa),受壓時間超過2h則可能造成皮膚缺血性損害。剪切力是指在兩相鄰物體表面向相反方向平行滑動的力量,一般發生在患者仰臥抬高床頭、坐輪椅患者的身體前移等的情況,可引起組織深部缺氧壞死。摩擦力可消除皮膚表面的角化層,加大了皮膚的敏感性,任何較小的刺激均能引起壓瘡的發生。人體的分泌物使皮膚局部潮濕,降低了抵抗力和皮膚彈性,增大了摩擦力,皮膚更容易破損形成壓瘡。影響壓瘡發生的相關因素復雜多樣,具體的還需進一步研究發現[5]。
本實驗顯示,壓瘡墊組與常規護理組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說明通過壓瘡墊的應用可有效改善損傷部位微循環,促進壓瘡患者的恢復和痊愈。其使用方便,不良反應輕微,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相關研究顯示,低蛋白血癥是褥瘡形成的獨立因子[6]。故要增加飲食營養,改善全身營養狀況,壓瘡發生的早期給予易消化的高營養的食物,避免各種油膩食物;后期則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微量元素豐富的食物為主,如牛奶、雞蛋、大豆及豆制品等,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組織的修復。
筆者體會,在臨床骨科壓瘡護理中應該注意以下方面:Ⅰ期壓瘡護理最主要的是解除相關的危險因素,經常做翻身運動,避免受損局部過度受壓,定時按摩壓瘡局部的皮膚;Ⅱ期壓瘡主要是保護創面,防止繼發感染,增加翻身運動的次數,合理使用無菌紗布、碘消毒、噴灑消炎藥水等;Ⅲ期壓瘡須解除局部的壓迫,有效的消毒,去除壞死組織,必要時行植皮手術修補缺損部位,同時促進肉芽組織的新生。與此同時,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整潔,定期進行消毒,防治繼發感染而延誤病情[7];維持皮膚的干燥清潔,及時擦洗,減少人體分泌物刺激受損部位的皮膚;按時翻身,制定詳細的計劃,減輕長期作用力,防止壓瘡局部受壓;壓瘡的多發部位和初期壓瘡要多按摩,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保持創面清潔、無菌,控制褥瘡的進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