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的療效觀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血壓是腦卒中、腎及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目前估計全國高血壓患者至少2億,每5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壓[1-2]。西醫(yī)診斷為中重度高血壓的患者多需終身服用降壓藥物,但是由于個體特異性等因素,部分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不甚顯著,而且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甚至大于其對病情控制的正面效果。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已逐漸成為防治原發(fā)性高血壓(EH)的重要手段[5],因此,尋找一種療效好、費用低的非藥物中醫(yī)輔助治療方法可為EH患者的治療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根據(jù)中醫(yī)護理理論,本院將中藥穴位貼敷應用于肝陽上亢型EH患者的輔助治療,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6月到該院就診的60例肝陽上亢型E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將6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5.60±9.09)歲;平均病程(7.30±3.20)年。觀察組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58.16±6.38)歲;平均病程(7.73±3.7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診斷標準西醫(yī)入選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標準。中醫(yī)診斷依據(jù)參照鄭筱萸主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辯證屬肝陽上亢型EH。
1.1.3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2級EH且屬于肝陽上亢型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繼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合并有心、腦、肝、腎并發(fā)癥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者;智力或思維異常無法配合者;對本藥物過敏者。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對照組給予EH常規(guī)護理,并每天服用氨氯地平,每次5mg,纈沙坦,每次80mg,在心血管科醫(yī)生指導下服用,4周為1個療程。所有降壓藥均來自本院藥房。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穴位貼敷,貼敷方法如下:將吳茱萸20g研磨成粉末狀,以白醋為調和劑,做成糊狀用紗布蓋住,膠布固定,敷在雙側涌泉穴上,每晚睡前敷1次,每次8h,4周為1個療程。
1.2.2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治療高血壓的相關標準判斷。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舒張壓下降10mmHg(1mmHg=0.133kPa)以上,體征和癥狀改善。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得到明顯好轉,舒張壓下降約10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圍,收縮壓下降30mmHg以上。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等均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現(xiàn)加重情況。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Р<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降壓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顯效19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6.67%;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比較治療后兩組收縮壓、舒張壓均較治療前降低(t=10.728、15.794、10.442、11.791,P=0.0001、0.0001、0.0001、0.0001),且觀察組收縮壓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987,P=0.0001),而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459,P=0.628)。見表1。
3討論
祖國醫(yī)學認為,EH屬中醫(yī)“眩暈”、“頭痛”范疇。據(jù)文獻報道,肝陽上亢證EH比例約占87.23%,是最常見的高血壓證型[8]。本研究中吳茱萸性熱,味辛、苦,歸肝、脾、胃、腎經,其功能以溫中止痛、泄肝降逆、升清降濁最為顯著[9],藥理學實驗發(fā)現(xiàn)吳茱萸的有效成分如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等可以驅除胃腸氣體、抑制異常發(fā)酵及擴張外周血管而起到降壓作用。涌泉穴位于足心,有寧神開竅、舒調肝氣之功,故而為臨床治療EH的常用穴位。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降壓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降壓效果更明顯。其作用機制,中醫(yī)方面可能與以上穴位及藥物可干預氣、血、脈多途徑有關;現(xiàn)代醫(yī)學方面,可能與以上穴位及藥物能增加血管彈性、降低血液黏稠度有關。因此,吳茱萸調醋外敷涌泉穴,可引熱下行,使肝氣下行,即通過涌泉穴之功效,疏肝理氣,調節(jié)機體陰陽平衡,使血壓能夠下降和穩(wěn)定,并通過藥物貼敷收到緩慢、持久的降壓效果,從而能輔助治療EH和改善EH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癥狀,臨床效果較滿意。
作者:黃淋清 何瓊霞 劉素英 王玲玲 單位: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