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護理管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糖尿病指的是遺傳、免疫、環境等引起胰島素分泌缺陷,繼而導致脂肪、蛋白質、葡萄糖代謝異常的一類綜合征[1]。糖尿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其發病率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展及居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而呈上升趨勢。糖尿病患者治療的關鍵在于控制血糖,若血糖不能得到理想的控制就會誘發其他系統疾病,加重器官負擔,甚至死亡[2]。我院對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給予護理管理,收到了滿意的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3月~2014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58~76歲,平均(66.7±1.2)歲;病程3~8年,平均(4.5±1.2)年;空腹血糖水平(9.6±1.1)mmol/L。觀察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60~76歲,平均(65.7±1.8)歲;病程3~10年,平均(4.5±1.6)年;空腹血糖水平(9.8±1.2)mmol/L。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方面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降糖治療,但不實施護理管理。觀察組患者在降糖治療期間給予護理管理,具體如下:(1)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盡心與患者溝通,在護理服務中秉持親切、熱情的態度,了解患者心中的疑慮,給予針對性疏導,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2)飲食護理:糖尿病患者治療期間飲食控制是必不可少的,這對血糖控制效果具有重要影響。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血糖變化合理安排飲食,在達到控制血糖效果的同時,還要合理補充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以少量多餐為原則,注意熱量、脂肪等攝入量以及營養均衡;(3)運動護理:指導糖尿病患者適當參加運動,促進機體內葡萄糖吸收利用,有利于降低血糖。運動時以有氧運動為主,可選擇騎車、慢跑、有用、太極、健身操等,根據老年患者身體耐受性,循序漸進。(4)用藥護理:護理人員要與患者面對面做好溝通工作,解釋清楚降糖藥物的應用方法、劑量、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等,并要求患者掌握這些知識。接受胰島素注射的患者還應指導其掌握注射劑量、部位、時間等。首次接受胰島素注射的患者,要密切觀察是否出現低血糖癥狀或過敏反應等;(5)監測護理:糖尿病治療療程較長,期間血糖監測是非常必要的。護理人員可教會患者學會自行監測血糖。
1.3觀察指標以自制的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情況、服藥依從性、合理飲食、血糖控制情況等,空腹血糖在3.9~6.0mmol/L者為良好,在6.1~6.9mmol/L者為一般,>7.0mmol/L者為差[3]。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計量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差異在P<0.05時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一般行為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中定期運動比例96.67%、合理飲食比例91.67%、生活規律比例93.33%以及定期復查比例95.00%,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情況觀察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比例93.33%,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3討論
糖尿病發生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有關,是一種終身性慢性疾病,其治療核心是控制血糖水平,若任由高血糖持續則可能引起并發癥或死亡。臨床血糖控制單單依賴降糖藥物還是不夠的,患者還需長期性自我管理,護理管理通過合理飲食、合理運動、調整心態、積極復查等輔助降糖治療,可以全面了解糖尿病病情,增加患者自律性,能更好的配合臨床治療,對血糖控制效果大大有益[4]。本組對比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在血糖控制行為方面以及血糖控制效果方面都要優于對照組(P<0.01)。總之,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實施護理管理有助于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改善預后。
作者:司艷波 單位:鶴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