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護理的原則與方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心理護理旨在對心身病癥患者疾病過程中的心理反應,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它能充分調動病人的能動作用,具有重要的醫療預防價值。心身醫學實踐過程中,心理護理的配合應貫徹其始終。若能發揮心理護理的積極作用,可望大大縮短療程。因此,在心理護理中必須掌握以下原則。
1·1心理護理與軀體護理的整體性
我們是心身一元論者,軀體疾病與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都是常見的。特別是心身疾病,與情緒因素、社會因素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情緒已成為軀體致病的主要原因,而軀體病癥又會加重情緒反應,如此便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進行護理時,要從病人的心身整體來考慮,既對患者進行軀體護理,以減輕新的情緒反應;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以減弱情緒對軀體的作用,通過阻斷病人的惡性循環鏈,逐步建立一個心身良性循環鏈,達到心身整體的協調。在護理過程中,還要注意順應病人的個性,穩定其情緒,減少應激,進而重新塑造病人的個性,從根本上預防疾病。
1·2心理護理的個性化
作為一類病人,都有某些相似的心理反應和軀體反應。但是,由于每個人的先天素質不同,后天環境和教育條件不同,個人實踐和主觀能動性不同,故心理活動又千差萬別。文化水平的差異對疾病及治療態度帶來一定的差異;不同氣質性格的病人,對疾病的承受能力、反應方式以及在病房里的表現又各不一樣;另外社會角色和社會經歷不同,對待疾病的心理活動規律也有較大的差異。護士的心理護理工作在于把握了一般心理活動規律后,對這種千差萬別的個體差異,實施有針對性的個別的心理護理。
1·3重視病人家屬和親友對病人的心理作用
病人住院離開他所熟悉的家庭環境,中斷工作,放棄了他日常的生活習慣,進入陌生的病房,遇見的都是陌生人,還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會面臨死亡的威脅。因此,病人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各種不同的心理反應。這些心理反應既可能來自對疾病本身的擔心;也可能來自于對醫院環境的不習慣或因家庭、經濟、事業問題而加重的心理反應;過度的心理反應可破壞心理平衡,加重疾病。因此,醫護人員應根據病人的心理反應和需要,注意觀察其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和適應,對住院的反應,對病友的態度,對家庭親友探訪的態度以及與發病有關的社會心理因素等等。詳細觀察和了解病人的情況,可有的放矢地幫助病人適應醫院環境,配合醫療護理過程,從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2心理護理的目標
心理護理的目標包括:(1)滿足病人的需要;(2)調整病人的社會角色;(3)調節病人的情緒;(4)緩解病人的心理社會應激;(5)幫助病人增強適應應對能力;(6)處理病人的心理反應。
2·1滿足病人的需要
人類有生理的、安全的、心理的、社會的、精神的5個方面的需求。這些需求是相互聯系的,健康的需求可分解成這5種需求。從某種角度來看,康復的過程就是有關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低層次需求的不滿足會限制高層次的需求,高層次需求的不滿足又可影響低層次需求的滿足。心身病癥患者的高低層次需求常處于矛盾之中。心理護理的基本任務在于察知患者與疾病有關的需求內容和程度,以及需求不滿足與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聯系,以協助病人獲得這些需要或正確對待失望和困難。如果病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有以下行為異常的表現,即:焦慮、疼痛、感覺剝奪、應激、無能為力、喪失、絕望、敵意、憤怒、孤獨、軀體形象改變以及對環境適應不良等。因此,滿足病人的需要便成為心理護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2·2調整病人的社會角色
2·2·1發病初期,促使患者適應病人角色:一向健康的人,他們對自己居然也成為病人,感到突然,從心理上很難接受這一嚴酷的事實,甚至于采取否認的態度,對此護理人員心理護理的重點是給病人較多的心理支持,幫助他們承認自己有病,端正對待疾病的態度。這時,護士誠懇真摯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對病人都是莫大的安慰。同時,盡力滿足病人的生理需要,給予精心關照,以減少病人的心理緊張。
2·2·2防止角色行為異常的發生: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有的病人病情不見好轉,有的病情惡化,更嚴重的是病人得知身患絕癥后會產生恐懼、焦慮和絕望心理,甚至產生輕生念頭,一旦發現,應該運用心理護理加以干預。
2·2·3幫助病人角色健康的轉化:一旦患者適應了病人的角色,而且逐漸強化,就會妨礙病人心理上的康復。這時即使病人無任何體征,各項客觀檢查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病人仍然自覺有許多癥狀,總覺得自己是病人,小心翼翼,不敢活動。這時護士應明確告知病人其已康復,鼓勵其恢復日常活動。有的病人角色行為缺如或減退,病情稍好轉,即過早活動,致使病情加重,此時護士應向病人耐心解釋過早活動的危害性,以減少疾病復發,爭取早日康復。
2·3調節病人的情緒
2·3·1發展積極情緒:(1)創造能表達情緒的環境。如聽音樂;漫步靜思;與摯友暢談;給親朋好友寫信等。(2)發展積極的自我感覺,從情境中去體驗積極的感受。如幸福感、愉悅感、對生活充滿熱情和渴望等。(3)學會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凡是能成功地解決新發現的問題,就會感到快樂。
2·3·2防止或應付消極情緒:(1)學會面對危險情境不畏懼、不焦慮、不回避,積極應對,合理解決。(2)遇到無法應付的焦慮情境時,應暫時作戰略性的撤離,當增強應對能力后再去應對。(3)在作好充分準備后,要立即應對危險情境,不要讓消極情緒長期存在下去。(4)疏泄和平定情緒,找合適的場所和替身充分發泄出不滿情緒,有助于平定情緒和解除敵意。
2·4緩解病人的心理社會應激
2·4·1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要塑造良好的個性,以便適應社會的發展,對預計發生的事件,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防止被突如其來的打擊擊敗。
2·4·2要有自知和自信:只有自知,才能揚長避短,樹立自信心,充分發揮自己的絕對優勢,達到預定目標。
2·4·3創造良好的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獲得社會支持,都有利于緩解心理應激,抵消生活事件的消極作用。
2·5增強病人的適應和應對能力
適應是指機體在遇到環境變化時,應會產生相應的行為,以便個體在變化的環境中再生活下去。適應反應是以Freud的防衛反應理論為基礎,而防衛反應是由一定動機所驅使,目的在于回避精神上的不快和痛苦。Coleman(1950)指出典型的自我防衛反應有:①否認;②幻想;③補償;④同一化;⑤攝入;⑥投射;⑦合理化;⑧潛抑;⑨反向作用;○10轉弱;○11情緒分離;○12孤立;○13退化;○14升華;○15抵消等。“應對過程”一詞是用來說明人類對環境改變的行為。而適應、應對行為分兩類:一是增加對機體危害的行為。心理護理應對這些有害健康的適應、應對機制進行心理干預;二是降低對機體危害的行為和采取自我保存的行為來對付困境。如預先了解了所要發生的問題的性質而主動地尋求幫助等。心理護理要幫助病人合理地使用其適應、應對行為,使之有利于向機體康復的方向轉化。
2·6處理病人的心身反應
疼痛是常見的心身反應。處理疼痛除了使用止痛藥和鎮靜藥外,最有效的辦法是心理暗示止痛和采用撫摸、與病人交談、欣賞音樂、看電視等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疼痛常常使病人有所失,進而發展成為行為退縮。處理的最核心的問題莫過于提高認知能力。孤寂是一種意識到與某些必要的人或物分離的體驗,它不同于孤獨。處理的辦法是擴大病人與客觀世界的接觸。由于疾病帶來的功能或解剖結構的喪失而導致身體的變化。心理護理的目標在于協助病人接受身體的改變,鼓勵病人參與治療,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爭取社會支持和親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