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麻醉恢復期的影響及護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與分組
選擇擇期全麻開腹手術患者60例,ASAⅠ~Ⅱ級。采用隨機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手術種類:常規組包括賁門癌3例,胃癌6例,肝葉切除3例,腹膜后腫瘤根治術5例,子宮廣泛切除加淋巴清掃術13例;保溫組包括賁門癌6例,胃癌4例,肝葉切除3例,腹膜后腫瘤根治術3例,子宮廣泛切除加淋巴清掃術14例。全部患者采用靜脈吸入復合麻醉。麻醉前用藥包括阿托品0.01mg/kg肌注,安定0.2mg/kg口服。麻醉誘導:硫賁妥鈉1~2mg/kg,咪唑安定0.15~0.2mg/kg,芬太尼3μg/kg,維庫溴銨0.1mg/kg氣管插管,術中持續吸入異氟醚,間斷給予維庫溴銨維持麻醉,2h后追加咪唑安定5mg或氟哌啶5mg。手術室溫度為22~25℃。術畢患者自發呼吸恢復后送ICU,使用患者自控鎮痛泵(PCA)鎮痛。兩組患者一般情況見表1,組間比較無差異。
1.2方法
常規組30例行常規手術,術中肛溫34.2~35.5℃;保溫組30例術中注意保暖,使用電子液體加溫儀輸液及輸血,沖洗液用水溫浴箱加溫至37℃,肛溫35.6~36.5℃。
1.3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入手術室即刻、術中腹腔沖洗后、術畢即刻及術后2h肛溫、血壓與心率,使用美國產惠普多功能插件式監護儀,采用雙盲法。記錄手術結束至拔管的時間(手術結束到咽反射、咳嗽反射完全恢復的時間),完全清醒時間(定向力恢復,能正確回答問題、舉手、抬頭等),尿量,腹腔滲液引流量,寒顫及躁動的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處理。組內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比較見表2,術后觀察指標比較。
3討論
低體溫使組織器官代謝率降低,從而可對組織起保護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低體溫抑制免疫功能,導致凝血機制紊亂等,[3]尤其是降低機體各系統功能,可使循環系統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肺血管阻力增高,心動過速,血壓下降,心臟傳導阻滯等嚴重并發癥。[1]
許多因素可以引起手術患者的體溫變化。術中低體溫的常見原因為:①靜注大量低溫液體;②手術暴露時間長,開腹創面大,熱量丟失多;③手術室溫度偏低,沖洗液未加溫;④麻醉、肌肉松弛后機體產熱減少,抑制體溫調節的防御反應。上述原因均使術中熱量散失而影響患者導致體溫降低。[4]有研究表明,低體溫早期血漿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升高,而腎上腺素和可的松濃度無明顯變化,[5]故低體溫時血壓升高與去甲腎上腺素有關。淺低溫使血液黏稠度增高,[1]增加外周循環阻力,也是血壓升高的一個因素。寒顫、躁動使耗氧量增加,故心率可增快。低體溫使血小板數量減少,功能抑制,復溫后4h仍未恢復正常。[6]本次觀察發現術后腹腔引流量較多,提示術中低溫導致凝血機制紊亂,使術后滲血較多,但與血壓高、寒戰、躁動也有很大關系。低體溫使代謝率降低,但臟器的氧耗量降低程度與其功能降低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肝臟耗氧量中等降低時,其代謝則明顯下降。[7]因肌松藥、麻醉藥大部分在肝臟代謝,使患者清醒時間明顯延長,易發生呼吸抑制、嘔吐、誤吸等意外并發癥。低體溫抑制體溫中樞對產熱中樞的控制,冷敏神經元興奮,使肌肉顫動產生熱量以維持體溫平衡。[8]常規組18例寒顫患者術畢肛溫明顯低于非寒顫患者,證實術中低體溫是誘發寒顫的主要原因之一。
保溫組患者寒顫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證明術中輸注加溫液體,及時保暖,可以有效地預防術中體溫降低和熱量丟失,減少術后寒顫的發生。因此,術中輸注加溫液體,可避免因輸注液體的溫度低而引起肢體發涼、發麻、寒戰,還可以防止術中體溫降低和熱量丟失。
4小結
術后低溫可增加患者心臟做功,增加氧耗,加重心臟負擔,心臟儲備能力嚴重受限的患者且易發生意外事件。術中低體溫可導致術后滲血多,蘇醒延遲,并增加全麻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而術中保溫可大大減少低溫的發生率。故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重視保持患者的體溫,采取提高室溫、輸入加溫液體、進行體溫監測等措施,以盡量減少低溫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