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礎醫學教學模式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優化醫學課程體系
醫學發展高度的社會化,疾病譜和死因譜的逐漸轉變,人類健康需求的不斷提高,醫學多學科之間以及與相關領域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等諸多因素促使現代醫學模式發生了巨大轉變。探索生命奧秘、揭示疾病本質、保障人類健康,已經不單單是生物醫學問題,同時也是涉及社會、心理、環境等因素在內的復雜系統問題。醫學科學已經進入了多視角、全方位、立體化的整合醫學時代[4],傳統高等醫學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醫學模式對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5]。因此,依據醫學發展規律和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趨勢,以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合理建立醫學教育標準,構建科學的醫學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整合和設置醫學課程體系是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關鍵。國內諸多高等醫學院校在這一方面已經進行了長足的探索[6-8]。我校也在教學改革實踐中,進行了大膽嘗試,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標準要求為綱領,以基礎醫學課程系統整合為試點,打破原有的以學科專業分類的課程體系,加快學科間、單位間的合作與協作,推進以“器官,系統,疾病”為主線的深度課程優化整合,圍繞知識、技能、素養環節,逐步構建更科學的醫學人才培養方案和基礎醫學課程體系[9]。比如,把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和藥理學相關知識按人體器官系統分類,重新整合教學內容,構建器官系統模塊化課程體系。使學生從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和整體水平,熟悉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正常運行規律和疾病狀態下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形態學改變以及相關治療藥物作用機制和合理使用,了解相關學科的發展現狀,為進一步學習臨床醫學課程打下堅實基礎,并為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奠定堅實的基礎。
2建立基礎醫學教學病例庫,推進PBL教學方法改革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執業醫師考試和高等醫學教育內容也正日趨深入和全面,執業醫師考試試題內容不僅僅是涉及某一學科的知識,也不單單是臨床技能本身,還包括醫師自我學習、創新思維、有效溝通等知識、能力和素質一體化的多重要素,考試更加注重的是考查考生綜合運用醫學相關知識,發現提出問題、系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和素養。這一發展趨勢的導向給高等醫學教學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提出了較高的要求[10]。當前,世界諸多國家公認的解決這一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模式,讓學生早期接觸病人、盡早接觸臨床,著力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在基礎醫學課程教學階段,建立基礎醫學教學病例庫,大力推進基于病例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方法改革,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PBL教學法即基于問題學習的方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典型教學方法,強調把學習置于復雜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員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決復雜實際的問題,從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促進解決問題、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目前認為,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形式和跨學科多知識點融合的PBL教學特色符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特點。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以執業醫師考試為導向,我們建立了基于基礎醫學教學病例庫的PBL課程模式,加強了以問題為線索的小班教學和研討教學。首先,按照基礎醫學課程標準和執業醫師考試大綱,由各學科高年資教員集體搜集、整理和編排貼近常見病、多發病疾病譜、覆蓋醫師考試大綱、體現課程教學重點、符合臨床診療流程的典型病例,建立基礎醫學教學病例庫。每個典型病例的內容均包括患者的詳細病史、查體過程、實驗室檢查結果、臨床診斷以及藥物治療。病例庫的編寫和建立,其目的是大力推進基于病例和問題的PBL教學方法和模式改革。為此,我們編寫了基礎醫學器官-系統模塊《基于問題的學習指導手冊》,分學生用書和老師用書。根據教學需求,選擇一定數量的典型病例開展PBL教學。具體實施時,將學生分組,采用小班討論方式,由一名老師組織引導PBL教學過程。每個案例的PBL教學均分兩次課進行,第一次課先由學生針對病例發展進程、患者的信息和診治過程,提出需要討論的問題,課堂上由同學們運用已掌握的相關知識自己分析、解決其中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再總結出一些相對復雜且值得討論的問題。第二次課是在學生充分搜集查找相關書籍、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主要解決第一次課總結出來的尚未解決的問題。整個教學環節,教員不參與問題的提出和回答,只是起到不讓討論過多偏離主題,并進行一些適時地點評作用。學員通過病例的討論學習,可從機體的生理過程、解剖特點、病因機理、病理特征等方面闡述患者的臨床表現,分析探討疾病的治療思路、合理用藥的原則,初步了解健康教育、醫患溝通等相關知識與技能。基于臨床病例的PBL教學的實施,實現了由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為基礎的傳統基礎醫學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貼近臨床實例,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注重培養學生醫德品質、自我學習、創新思維、有效溝通、系統分析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和素養的多學科整合醫學教學模式轉變。
3加強輔導答疑與帶教,培養學員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基于病例的PBL教學方法改革,一方面實現了以學員為中心,全面提高學員綜合能力和醫學素養的目標,同時由于總課時限制,理論課教學課時比例大幅度減少,學生理論課程學習中常會產生大量的問題。為了解決好這一矛盾,在鼓勵學員查資料自行解決的同時,加強多途徑的課后輔導答疑,給學員更多的啟發和引導,非常必要。首先,我們在基礎醫學理論課教學的同時,大力加強了課后輔導,每個學科每周安排教員晚自習時間至少跟班輔導一次;其次,每天安排教員進行網絡值班,利用網絡課程平臺中的答疑功能,及時解決學員在學習中碰到的具體問題。再次,由網絡值班老師在網絡課程平臺中的論壇專欄里提出學員感興趣的討論專題,吸引學員結合理論課程所學內容展開廣泛討論,以鞏固課堂所學。另外,對一小部分學員的探索性問題,教員給予引導啟發,指導學員設計課外科研課題,在老師的支持和幫助下,完成實驗操作,分析實驗數據,對研究較深入的課題,由教員指導學員撰寫科研論文。對于學員而言,課外科研的實施,增加了學習興趣,開拓科研視野,開闊了科研思維和眼界,拓展了醫學基礎知識,提高了動手能力和科研素養,也培養了學員綜合運用知識,發現問題、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探索創新的能力。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員知識水平與能力
以執業醫師考試為導向的基礎醫學課程體系的優化整合和以學員為中心基于病例的PBL教學方法的改革對授課教員知識結構、能力技能和專業素養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器官系統模塊納入了傳統的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和藥理學4門主干基礎醫學課程,病例式PBL教學中,代課教員在授課、輔導、答疑過程中會遇到學員各種各樣跨學科、跨領域的問題,已經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各學科相互獨立的框架結構,甚至打破了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課程的界限,授課教員必須破除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觀念,也必須具有通識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和藥理學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因此,必須采用有效的措施加強教員綜合教學技能全面滿足課程整合需求[23]。在實踐中,我們加強對教員基本教育理論學習的引導,使教員充分認識當前高等醫學教育特點,教學改革方向與措施,建立科學的基礎醫學教學理念;通過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師資教育培訓、常態化的精品課教員評選和課堂授課質量評估等具體措施,加強教學技能培訓,促使教員基本教學技能顯著提高;為教員提供外出學習交流機會,鼓勵教員積極參加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為導向的相關教學科研和學術活動;依據執業醫師大綱,有計劃地組織教員進行專題學習,參加臨床實踐教學聽課和觀摩,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強化綜合能力。采用以上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員基本教學技能和跨學科專業綜合能力,確保了以學員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法的順利實施,保證了基于病例和問題的PBL教學質量和效果。
5加強針對性練習強度,合理設置考試方式
基礎醫學課程涉及面寬、知識點多,很多課程內容綜合性強、概念抽象,不易理解記憶和全面掌握。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參考兄弟院校先進經驗,采用多種方式,加大針對性練習強度,合理設置考核方案,引導學員緊抓知識要點,理解與記憶相結合,夯實醫學基礎。依據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按照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題型,組織教員逐單元、逐細目、逐要點地編寫了覆蓋全知識點的《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基礎課程考點習題與精解》,建立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基礎課程試題庫。在課堂上,教員根據課時安排,每節課結合授課要點從編寫的書籍中或者從歷年真題中選擇幾道相關習題進行詳細地講解,以便學員緊扣大綱,把握重點;課后通過網絡課程從習題庫中選擇適量習題作為作業布置給學員,再由老師批改評分,促進學員通過完成作業達到學練結合,查漏補缺,綜合理解所學內容;在單元或系統內容完成后,通過網絡課程給學員安排模擬測試。經過多階段的練習,學員不斷看書復習,熟能生巧,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提高了綜合分析能力。課程考核是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是促使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全面、系統再學習的有效手段,也是檢查學員掌握知識程度的重要方法。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從知識、技能、態度、行為、能力等方面對學員進行全面考核的理念已經逐漸被接受。在實踐中,我們注重合理設置考核方案,讓考試內容綜合化,考試方式多樣化。考試內容涵蓋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能方法和提出問題、系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等方面。考試方式采用筆試、實驗操作,討論表現、書面報告等綜合方式,有效避免了考試中的偶然性和變異性,減少了考試的主觀性,增加了客觀性。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為導向,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加強課堂練習、布置課后作業、開展階段測試、歷年真題講解和基礎醫學綜合考核等環節,查漏補缺、夯實基礎,全面提高了學員的綜合素質和實戰能力。
6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研究與應用
網絡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是醫學基礎教育改革與時俱進的方向。我們在實踐中把網絡信息技術與醫學專業的特點相結合,嘗試了基于網絡課程教學平臺的基礎醫學教學模式。相關教學活動,如教學信息的,教學資源(幻燈、教案、課程標準、授課視頻等)的擴展,課后輔導答疑,作業布置批改,階段測試考核,專題論壇討論等環節都離不開網絡課程平臺。網絡課程教學平臺的應用充分調動了學員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增加了教學過程的靈活性,有效彌補了教學資源不能滿足學習需求,傳統教學方法手段單一,輔導答疑、作業布置、測試考核手段落后等問題,顯著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果。另外,筆者日前參與的國家醫學電子書包項目,也是網絡信息化發展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型數字化綜合教學系統。“國家醫學電子書包”在教學內容、方法等多方面都有突破,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的優勢,融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及動畫等多種元素,契合高等醫學教學的直觀性、示范性和實踐性特點。此外,大數據時代悄然而至,已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給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將網絡信息化數據應用于個性化學習體驗的做法正在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教學中,啟發學員利用網絡信息化資源,如Pubmed,ElsevierScienceDirect文摘或期刊全文等相關數據庫,開展在線學習,鼓勵學員持續追蹤和深入挖掘分析數據,發展更具互動性和靈活性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保持學習積極性,倡導高質量與獨特性的學習體驗,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與興趣。
7小結
近年來,隨著人民健康需求逐年快速增長,高等醫學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對醫學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成為適應時展和學生需求的必然產物。基礎醫學教育在醫學人才培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為抓手,已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訴求。當前,諸多醫學院校對醫學課程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改革。本文就近年來以執業醫師為導向的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改革實踐進行了總結,著重從優化整合醫學課程體系,實施基于病例和問題的PBL教學方法改革,加強輔導答疑重點培養學員綜合素質與能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針對性練習強度合理設置考試方式,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討論,以期為進一步深化基礎醫學教育改革和不斷提高基礎醫學教學質量提供思路。
作者:李小強 孫陽 鄧雅婷 李晨 曹蔚 招明高 王玉琨 單位:四軍醫大學藥學院藥理學教研室 第四軍醫大學藥學院院辦 第四軍醫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