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論文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擇農村老年糖尿病126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隨機分為觀察組67例和對照組59例。觀察組男37例,女30例;年齡(67.8±10.6)歲。合并腦梗死27例、冠心病19例、高血壓病52例,并發酮癥酸中毒8例、末梢神經病變13例。對照組男30例,女29例;年齡(68.7±10.7)歲。合并腦梗死21例、冠心病15例、高血壓病47例,并發酮癥酸中毒6例、末梢神經病變11例。兩組在年齡、性別、并發癥等方面差異均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住院期間和出院后均給予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注射及糖尿病飲食控制血糖。對照組給予一般糖尿病知識宣教;觀察組由主管醫師和責任護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住院和家庭健康管理措施,并監督患者和家屬落實。
(1)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及時進行評估,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定健康宣教內容,采用通俗易懂方式詳細講解糖尿病的有關知識,告知患者及家屬糖尿病病因、臨床特點、危險因素、癥狀、體征、并發癥、綜合治療方法及健康的行為方式,指導糖尿病患者學會血糖監測方法。
(2)心理干預
分析患者心理障礙因素,對已確診但仍不相信或否認患病的患者,講解老年糖尿病的診斷依據和方法,幫助其正視糖尿病,使其了解糖尿病是一種可以控制的疾病,只要積極治療,血糖會得到控制。對精神過于緊張,四處尋醫,尋找根治糖尿病特效藥的患者,向其系統介紹治療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切忌盲目投醫;對自暴自棄的患者,醫護人員要耐心疏導和鼓勵,并介紹成功的病例;對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的患者,應根據其性格、文化素養及心理狀態,給予有針對性的情感支持,樹立信心。
(3)飲食指導
根據患者體重、勞動強度、飲食習慣等,與患者一起制定飲食計劃,計算出一日總熱量,合理分配三餐。責任護士運用食品交換模型,教會患者食品交換方法。強調低脂肪、低糖、高蛋白、高纖維素食物和控制體重的重要性,提倡食用綠葉蔬菜、豆類、塊根類蔬菜及粗谷雜糧和低糖水果。
(4)運動指導
根據農村的生活居住環境,指導患者選擇適當的鍛煉方法。宜在每餐1h后,采用快步走、庭院慢跑等方式持續活動20~30min。
(5)用藥指導
一方面,向患者講清糖尿病堅持用藥、不間斷用藥的益處,指導他們做好自我管理;另一方面,根據一些藥物和檢查項目還未列入新農合報銷范圍的實際,做到合理用藥、合理檢查,盡量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1.3觀察指標
兩組均隨訪6個月,測定兩組出院6個月后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P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采用美國密歇根糖尿病研究和培訓中心發展的自我管理評定量表(DCP)和Fitz-gerald等編制的糖尿病知識問卷(DKT),測評兩組出院6個月后自我管理、藥物治療、飲食依從性、血糖監測、病情控制、運動鍛煉等得分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出院6個月后血糖水平比較
觀察組FBG、P2hPG、HbA1c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出院6個月后自我管理等指標分值比較
觀察組自我管理等6項指標分值均顯著或非常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P<0.01)。
3討論
農村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1)經濟能力有限:大多沒有固定經濟收入,糖尿病病程長,需要長期用藥、監測血糖,醫藥費用高,故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時拒絕或忽視用藥。
(2)認知不足:農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糖尿病知識,對糖尿病的危害性不了解,因糖尿病早期癥狀不足以影響正常生活,故普遍認為其是一種無關緊要的疾病。
(3)心理障礙: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加之明顯的遺傳背景,患者不僅要面對疾病,而且常常要克服來自家庭、自身習慣、生活條件等諸多對控制血糖不利的因素,一些患者在疾病不同發展階段,可伴發不同類型心理障礙。
(4)不重視糖尿病飲食:農村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仍然從事體力勞動,消耗熱量多,常會有饑餓感,加上難以改變原來進食高鹽、高熱量食品習慣,或者抱有自暴自棄的心理,不加選擇,想吃就吃,吃飯時間不規律等。因此,對農村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中,我們結合農村老年糖尿病的實際情況,在藥物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我們認為,對農村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1)制定健康教育措施一定要符合農村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可行性強;只有得到患者及家屬的認同、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2)醫護人員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同情心,把患者當親人當朋友,與他們交心,為患者著想,使健康教育與干預落到實處。(3)針對農村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家調養時活動量大的情況,醫護人員要注意叮囑其定期、及時監測血糖變化,特別是外出時要隨身攜帶含糖食品,以備出現低血糖反應時救急食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FBG、P2hPG、HbA1c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飲食控制、藥物治療等6項指標得分顯著或非常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健康管理利于農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值得臨床推薦。
作者:鄭文華閆東麗單位:河北涿州市醫院護理部
第二篇:糖尿病健康管理思路
1飲食控制
飲食堅持“控制總量、合理搭配、定時定量、少食多餐”的原則,飲食總量根據成人每天需要的熱量計算得出;合理搭配包括主食、肉類、魚類、豆類、蔬菜、水果類,以及各自所需要的總量;定時定量主要是指根據人體胰島素分泌規律和口服降糖藥物情況,每天每餐必須定時定量飲食;少食多餐,在每天飲食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餐數,既控制了血糖的急劇升高,又防止了低血糖的發生。
2運動療法
根據老干部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在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老干部堅持飯后適量運動,包括散步、原地運動、打太極拳等。適度運動,既可降低餐后血糖,增加心肺功能,又可防止肌肉萎縮,還對降低血壓有一定益處。
3藥物治療
在藥物選擇上要充分考慮患者的情況,單純餐后血糖升高、胃腸功能較好的,采用阿卡波糖、二甲雙胍;有加重乳酸產生疾病的,采用口服格列齊特、阿卡波糖,禁用二甲雙胍;患有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首選二甲雙胍;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升高的,采取聯合用藥;有糖尿病并發癥的,采用胰島素或胰島素聯合其他藥物治療。
4跟蹤監測
定期和不定期監測血糖、血壓,注重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檢測,定期到體系醫院檢查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并根據檢測結果調整治療管理方案。同時,適當放寬血糖、血壓參考標準,收縮壓控制在140~150mmHg,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控制在7.8mmol/L和11.1mmol/L以內,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左右。另外,在日常門診中應注意檢查患者的視力、視野、血脂、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等,詢問患者有無視物模糊、四肢麻木等情況,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作者:周保前單位:江蘇無錫總裝備部無錫第三干休所衛生所
第三篇:健康管理治療糖尿病療效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0-01—2013-06由駐軍210醫院轉入我院療養符合WHODM診斷標準,確診為T2DM,且意識清楚、思維正常、能進行語言溝通的雙向轉診患者268例,男235例,女33例;年齡60~87歲,平均(68.4±13.1)歲;病程1~47年,平均病程(7.5±11.3)年。268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干預組(A組)134例和對照組(B組)13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糖尿病家族史、文化程度、職業、經濟狀況、居住狀況、家庭支持等基本情況均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繼續入院前服用的降糖、降壓、調脂等藥物治療,B組由經治醫師告知患者糖尿病飲食的一般原則,配合隨意運動和景觀治療等治療措施。A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個體化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小組由科主任、經治醫師、護士組成。
1.2.1建立健康管理檔案
應用自制調查表進行調查、常規體檢等方式收集臨床資料,內容包括①基本信息:性別、年齡、身高、血壓(SBP、DBP,1mmHg=0.133kPa)、體質量、體重指數(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血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指標。②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膳食結構,平時體力活動,既往史,吸煙史,飲酒史,家族史。③社會心理因素:個性、情緒、緊張度、睡眠質量。④病史經過:發病年齡,現有癥狀,服藥情況,診斷及治療經過,是否出現并發癥及并發癥程度。⑤糖尿病知識的認知程度、自我管理能力。
1.2.2進行風險評估確定健康管理計劃
將收集到的資料和體檢結果進行分析。同時根據患者以下情況:①不科學的飲食結構。②缺乏運動或體力活動,每周運動少于3h。③煙酒嗜好,一周喝3次以上烈酒,常年吸煙,每天超過10支。④生活壓力大,思想負擔重,精神緊張、焦慮,睡眠質量差。⑤糖代謝紊亂及其程度和控制狀況。⑥是否有脂代謝紊亂及其程度和控制狀況。⑦是否有高血壓及其程度和控制狀況,結合常規生化檢查和B超、心電圖等輔助檢查的陽性結果,進行總的風險評估。找出影響患者健康的危險因素,有針對性地制定個體化健康管理計劃。包括健康教育、飲食護理、運動處方、心理干預、用藥指導和自我監測血糖。
1.2.3健康管理方法
指定醫師、護士各2名,實行全程管理及資料記錄。利用專題講座,小組座談,輔助VCD,圖片,小知識手冊、卡片,宣傳材料,建立聯系卡定期電話咨詢隨訪、指導。
1.2.4效果評價
①糖尿病知識認知度的比較:根據糖尿病綜合治療主要內容,自行制定調查量表,分6個方面24條項目,評價分為三級:即淺認知(知道0~8個項目)、中等認知(知道9~18個項目)、深度認知(知道19~24個項目)。②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較:采用密西根糖尿病管理評定量表(Diabetescareprofile,DCP)中的第5附表對患者進行測評。內容包括是否按醫囑規律使用降糖藥、堅持鍛煉、控制飲食、血糖監測、定期檢查雙足、服用降壓藥及服用降脂藥7個方面。每個方面按依從性的好壞賦予不同的分值:醫生沒有這樣的要求(0分),根本做不到(1分),很少能做到(2分),有些時候能做到(3分),大多時候能做到(4分),完全能做到(5分)。③臨床生化指標比較:檢測患者BMI、SBP、DBP、FBG、2hPBG、HbAlc、TC、TG、LDL-C及HDL-C。BMI采用WHO評價成人標準擬定。
1.3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1.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糖尿病知識認知程度比較。
A組糖尿病知識認知程度評價高于B組,有69.40%的患者達到深認知水平,與B組相比,P<0.01,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2.2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較。
經個體化健康管理后A組患者飲食管理、運動管理、藥物管理、血糖監測、足部管理的能力均高于B組(P<0.01),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2.3臨床檢測指標比較。
A組患者BMI、SBP、DBP、FBG、2hPBG、HbA1c、TG、LDL-C各項指標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3討論T2DM是一種復雜的慢性終身疾病,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復雜,其治療是一項長期并隨病程的進展不斷調整的管理過程。因此,單一飲食藥物治療,療效尚不夠理想,本文A組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實行規范的個體化的健康管理,取得較好效果。從表1~3可看出,經過90d的個體化健康管理后,A組的糖尿病認知程度、自我管理水平及臨床檢測指標較B組明顯改善。分析其原因:①系統的糖尿病知識教育,使患者及家屬對糖尿病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對藥物療法、運動療法、飲食療法、自我監測、疾病預防知識了解也更加全面,能認識糖尿病的危害及其防治的重要性,并以良好的心態主動參與治療計劃的實施,提高了患者的內在動力。②飲食、運動、心理干預及療養等治療可有效控制影響患者血糖的各項指標,促進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轉歸。③正由于A組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程度、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才促使A組的各項生化指標與治療前及B組比較有明顯的改善。同時也提示糖尿病患者的自身行為在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個體化的健康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作者:孫玉波嚴鵬飛林稚明吳媚于津司瑞劉丹單位:解放軍沈陽軍區大連療養院桃源療區總參保障部保健處94620部隊衛生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