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航飛行員心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受職業的特殊影響,飛行員的健康管理與普通人存在差異,他們健康管理的要素包括生理、病理、心理、智力以及飛行環境等內容[1]。飛行安全一直是國內外民航業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而影響飛行安全的最關鍵因素是人為因素。統計資料顯示人為因素導致的飛行事故約占70%,其中心理因素又構成了人為因素的主要部分[2]。所以,飛行員的心理健康應成為航衛保障的重要內容之一。
1健康管理模式的轉變
現代醫學模式已經由傳統的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民航飛行員的健康管理模式也應從簡單的巡診-體檢-處方的傳統保健模式,轉變為: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等三方面進行干預的過程,倡導整體健康為中心,以預防疾病為主導的健康管理模式。
2民航飛行員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2.1年齡偏小,生源單一我國目前各大民航院校招生生源為應屆高中畢業生,即使大改架招生也是在普通專業的大中專院校。這樣畢業的生源導致飛行隊伍年輕化(個別有20歲畢業的)、社會閱歷少,社會交往及處理復雜問題能力相對不足,心理素質成熟度差,缺少意志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抗壓和釋壓的能力薄弱。
2.2個性特征個性是指人在現實環境中對各種事物表現出比較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行為方式,是人格中最重要、最顯著的心理特征,是個人對應激的評價和應付等心理調控能力的重要基礎,是心理健康的保證。個性健全的飛行員具有情緒穩定、社交能力強、自信、抗干擾能力強及個性開朗等特點,能夠正確的降低自己承受的壓力,更好的應對各方面的突發事件。
2.3特殊工作環境飛行工作是高風險、高技術和高難度的工作。飛行的工作環境也存在著特殊性,在飛行中受到低氣壓、溫度變化、噪聲、振動、氣象以及輻射等多種因素影響,承受著超出正常的身心負荷,常會導致飛行員身心健康水平下降,從而引起睡眠障礙、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直接威脅飛行安全。
2.4負性生活事件對飛行員測評顯示,SCL-90各因子與緊張性生活事件量表的戀愛、健康、家庭、工作、經濟、人際關系、環境等均顯著相關,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的負性事件是影響飛行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3],可以使人罹患焦慮、恐懼、抑郁、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心理創傷。
2.5飛行疲勞飛行疲勞可同時導致人體力、腦力和心理疲勞,其特點會導致飛行員反應遲鈍、思想麻木、記憶力下降、判斷失誤、條理性差、視力下降、個性變為冷漠或易激惹,這些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長期的超負荷精神負擔可導致人情緒沮喪、抑郁或焦慮,危及飛行安全。
2.6飛行事故后導致的心理危機杜長偉等在《飛行人員事故后緊急心理干預及效果的追蹤研究》一文中提到[4]:當個體經歷事故時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危機反應,導致個體明顯的主關痛苦及社會功能受損。因此飛行事故后進行早期緊急心理干預,有利于減輕和消退心理應激反應癥狀,可以有效的防止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對提高飛行人員抗心理應激能力,提升飛行人員心理恢復力具有良好的作用。
2.7軀體疾病一些飛行員在患有軀體疾病后,因對疾病的恐懼和特有的工作性質,會導致飛行員承受壓力的能力變小,情緒穩定性變差,心理變得焦慮、敏感、煩躁、失望等,同時心理疾病也會加重軀體疾病。因此,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飛行員如合并有心理問題,也會影響飛行安全,應給予重視。
3促進飛行員心理健康的措施
3.1合理配比招生生源,使飛行隊伍成熟化建議在大改架招生中可以適度放寬年齡,增加適度比例的社會招生,選取優質職業(如:軍校、律師、醫生、警察等)的生源。這類生源具有紀律性強、反應快、心理素質高、社會閱歷廣等優勢,遇到緊急事件能冷靜正確的處理。
3.2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應是單一的軀體健康教育,還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強化飛行員的軀體健康和心理衛生教育可提高飛行員的健康意識,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學會自我調節,有效的預防身心疾病。
3.3定期心理評估定期心理測評,可動態把握飛行員的心理變化趨勢及狀態波動,對實施個體化、針對性的心理咨詢與能力訓練提供參考依據,以便出現心理問題時得到及時有效的糾正和幫助。
3.4加強心理訓練英美等國專家提出[5],飛行活動中的許多問題,不是招飛時的心理學檢查所能解決的,后期訓練過程中的心理訓練至關重要。這對提高飛行員的心理素質,減少其過度應激反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著積極的意義。
3.5多部門合作,多方位管理與飛行部及飛行家屬建立聯系加強溝通,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協助飛行員的健康管理。必要時對診療過程中的飛行員進行醫療監督、詳細的病史追蹤,療效觀察等。
4飛行屬于復雜的勞動過程,飛行員必須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因此加強飛行員心理健康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4.1航空衛生保障應緊跟形勢,與臨床接軌,適應航空醫學模式的轉變,將航空生理學、心理學緊密地結合,更好的保障空勤人員的身心健康,嚴把放飛關,確保飛行安全。
4.2加強心理管理有利于培養對飛行生活的適應能力,培養有益于飛行的個性特征,如:1)在短時間內能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2)有效地控制情緒,并保持知覺和運動的協調性。3)主動、機警,正確自我評價;4)勇敢、有堅持性;5)注意分配廣、轉移快并穩定;6)反應敏捷準確、動作協調,操作技能容易養成也容易改造;7)邏輯思維良好;8)有一定的預測能力和計劃能力;9)決策迅速;10)記憶力好;11)有組織能力[6]。
4.3加強心理管理和心理指導可使每一個飛行員都有機會具備優秀飛行員的心理特征,如:1)較高的情緒穩定性,遇事冷靜;2)性格外向、隨和,善于與他人相處,良好的合作能力;3)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和頓悟思維能力,職業技能熟練,經驗豐富,具有管理者的思維特點和能力;4)具有快速判斷、決策和執行能力;5)具有克服各種困難的意志力。
4.4加強心理管理可減少因心理因素造成的飛行事故,保障飛行安全。應激處理能力的提高是減少人為失誤的關鍵,這與心理健康的程度相關。面對應激事件時,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飛行員多選擇成熟、正確的應對方式,這就大大降低了因心理原因導致的飛行事故或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
4.5加強心理管理可減少飛行資源的流失,節約成本。近幾年空前人員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在逐步增高,例如:抑郁癥、焦慮癥、神經衰弱、睡眠障礙等,甚至出現精神分裂,這不僅嚴重威脅飛行安全,還導致飛行資源的喪失。
作者:李海峰 楊仕云 趙世清 單位:南方航空海南分公司后保部航醫室 南方航空航空醫學鑒定中心內科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