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乞討精神病者特點比較與診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甄慶偉孫佳文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截癱療養院
兩組患者精神疾病診斷分類
研究組前3位為精神分裂癥(53%),精神發育遲滯(21%),其它待分類精神病(26%);對照組為精神分裂癥(56%),情感障礙(19%),其它功能性精神病(25%)。研究組以慢性陰性癥狀(t=51.43,P<0.01),行為癥狀(t=15.56,P<0.01)等重型癥狀為主,對照組則以短暫陽性(t=36.01,P<0.01),情感癥狀(t=10.44,P<0.01)等相對較輕癥狀為主。
兩組患者軀體病情況及一般情況
研究組多伴有各種類型軀體及傳染性疾病(皮膚軟組織破損化膿46例,中重度營養不良例21,傳染性疾病例16,骨折例5,結石3例,顱腦外傷2例,其他臟器一般感染性疾病例27,褥瘡9例;其中伴2種或2種以上復合性軀體病者32例,全部患者伴軀體病共70例),男性明顯多于女性,平均年齡大,多為外省市戶籍,精神發育遲滯患者共21例,其中輕度3例,中度例6,重度9例,極重度3例,中至極重度患者占大多數(18/21,86%);與研究組對比,對照組僅出現糖尿病3例,肝功能異常5例,低血壓2例共10例(經專科醫師診斷與服用精神科藥物有顯著相關性),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齡明顯低于研究組,僅有9例為外省市戶籍人員(其中4例工作單位在本地,3例為在本市打工人員,2例為在校學生,1例為在本地服役士兵。)
討論
對流浪乞討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已經成為目前構建和諧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國內外流行病學顯示流浪人員中嚴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7-9],其中包括流浪過程中患病或患病后導致流浪。而對此類特殊患者的救治既不同于普通精神病患者,也不同于非精神病患者的一般流浪乞討人員,需要制定一套有針對性的綜合性特殊救治制度。
結合本研究及同類調查發現,流浪乞討精神病患者與普通精神病患者在各方面均有顯著差異,此類患者多為男性;年齡較大;多伴嚴重急慢性軀體疾病;多為外省市人員,無經濟來源及家庭支持;在精神病患病分類上雖然兩組占首位的均為精神分裂癥(兩組患病率比較(V2=0.18,P>0.05),但研究組病情類型主要表現為以慢性陰性癥狀、行為癥狀為主的嚴重類型,而對照組則以短暫陽性、情感癥狀為主的相對較輕的類型。研究組患病率居第二位的精神發育遲滯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主要為中至極重度患者(18/21,86%),占兩組第三位其它待分類精神病及其它功能性精神病未見明顯差異(V2=0.03,P>0.05)。
據此可以看出,流浪乞討精神病患者作為一類特殊人群既要按國家民政系統制定的常規救助制度進救助,又要按衛生系統規定的精神病診治規定進行系統診治,因此制定一套針對性綜合系統的救治標準非常必要,通過本研究結果可以為此提供一定的標準和依據:在常規救助基礎上需要迅速改善患者的一般情況,針對各種軀體疾病進行專科診治。關于精神疾病治療,要考慮此類患者特殊性:因年齡及軀體疾病問題,合用藥物必須小劑量初始量,因經濟原因盡量選擇用價低效果好的高性價比藥物,此外,針對患者的癥狀類型特點,選擇用藥時盡量避免單一DA阻滯劑藥物,優先考慮5-HT作用機制或5-HT,DA雙重作用機制的藥物,考慮到依從性問題,必要時使用長效制劑。
這樣既可明顯改善患者退縮,懶散,行為紊亂等為主的慢性陰性癥狀,又可避免短效藥物致血壓,心律,抗膽堿等嚴重副作用加重本以衰弱的體質而造成的各種意外情況。另一需要特別重視的是精神發育遲滯患者的救治,除以上處理外,對此類患者進行特殊生活技能訓練,整體管理及干預模式較為重要。
流浪乞討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工作作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具有特殊性。只有不斷引進新的理念,探索新的救助機制,才能使新形式下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得到進一步完善發展。為保障此類人群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需要對此類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特殊綜合性救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