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家庭對精神病者危害干涉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鄒燕梅單位:廣西梧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科
影響社區精神病人危險行為發生的相關因素
1家屬對病人管理不到位,病人不按醫囑維持藥物治療,服藥依從性差,間斷服藥或停藥,導致病情波動或復發。
2家屬對精神疾病知識不熟悉,對精神疾病復發先兆癥狀觀察不到位,不能及早發現逐漸升級的情緒變化。
3病人家庭經濟困難,維持服藥治療的費用未解決,病情復發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病人危險行為逐漸升級。
4監護人未履行監管職責。病人病情反復發作,家人厭煩,對其失去信心,放棄不管,讓病人流浪街頭。
5社區管理網絡不完善,社區居委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安部門之間共同協調不夠,對本轄區內危險行為級別高的精神病人不掌握,出現危險行為時未能及時協調處理。
干預措施
1社會干預
1.1加大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
定期到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站)開展精神衛生知識專題講座,講解精神疾病是由多個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決定的;患有精神疾病要及早到精神專科醫院治療;關心、不歧視精神病病人,幫助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精神衛生工作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發展,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會的責任等。通過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及對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和歧視,促進病人堅持藥物治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病人服藥依從性,使其病情穩定。
1.2建立三級管理治療網絡
成立由686項目辦、社區居委會干部、社區民警、社區醫生、家屬或監護人等組成的社區精神病人管理治療小組。管理治療小組成員對社區內危險行為級別高、有肇事肇禍行為或傾向的精神病人登記在冊。定期舉辦社區醫生、社區居委會、民警、家屬培訓班,提高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和對有肇事肇禍或傾向病人社區管理的技術水平。管理治療小組建立定期聯絡制度,對每一個危險行為級別高,有肇事肇禍行為或傾向的精神病人,及時進行社區重點管理。
社區干部定期上門與病人及家屬溝通,了解病人病情,與家屬一起督促病人按醫囑服藥,進行心理疏導以及家庭生活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的訓練,幫助其參與社會生活。隨時掌握病人的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協助緊急處置。社區精神病人出現肇事肇禍行為傾向時,監護人及時與社區醫生或護士取得聯系,并報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社區民警及時出警協助處置,預防或減少社區精神病病人肇事肇禍行為的發生。
1.3爭取
686項目的支持社區醫生積極與686項目辦公室聯系,協助家庭貧困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人辦理686項目,提供門診免費抗精神疾病藥物治療和一次性住院補助;686項目辦的精神科專科醫生定期免費為病人進行藥物調整和用藥指導。有暴力傾向或出現危險行為時,686項目辦及時出診進行應急處置。通過686項目,減輕其經濟負擔,增強生活的信心,提高病人堅持服藥的依從性,促進病情穩定。
2家庭干預
2.1社區醫生行隨訪指導
社區服務中心(站)的醫務人員每月定期上門開展家庭隨訪。了解病人病情,指導病人規范用藥,講解精神疾病的性質、特點,病情復發的先兆癥狀,家庭護理的基本知識,堅持服藥治療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項等,教會如何及時發現疾病加重的征兆、逐漸升級的情緒變化,出現緊急情況時進行緊急處理的方法。
2.2強化監護人責任,發揮家庭作用
精神病是一種慢性病,需長期維持服藥治療,有些病人病情反復發作導致多次住院治療,家庭經濟耗竭,家屬苦不堪言,加上病人患病后性格改變,暴躁、固執,家人很厭煩,對其失去信心,放棄不管。由于精神病人自控能力差,如沒有家屬督促和管理,易造成停藥導致病情復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每月上門隨訪時,動員每個病人的家屬負起家庭責任,加強看護,密切觀察病人病情變化,保持與管理治療小組成員的聯絡,發現異常應及時向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心、社區居委會和派出所報告,并主動將病人送往當地精神病專科醫院就診。告知因監護人不履行責任、不送醫就診而發生肇事肇禍,應追究監護人的法律責任等相關知識;家屬應給予病人關愛和親情,使其樹立生活的信心,督促堅持服藥治療,保持病情穩定。
社區精神病人危險行為和肇事肇禍的發生與社區精神病人管理治療網絡不健全、家屬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不足、監護人對病人缺乏監管、家庭經濟困難等因素有關。鑒于存在以上因素,應加大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建立三級社區精神病人管理治療網絡,有針對性實施家庭干預,幫助解決病人家庭存在的困難,指導和督促家屬做好病人的日常監管,對于穩定病人病情,降低危險行為級別,減少危險行為的發生,降低肇事肇禍率起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