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抗精神病藥物致肥胖治療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穴位埋線治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肥胖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46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肥胖患者,按照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n=73)與對照組(n=73),對照組采用假針刺治療,觀察組采用穴位埋線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2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7.67%(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血脂指標經統計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身BMI、體重、各項血脂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穴位埋線治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肥胖,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病癥,減輕藥源性肥胖患者體重量、BMI,促進血脂恢復正常。
關鍵詞: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肥胖;穴位埋線;身體質量;副反應;實驗室指標
肥胖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嚴重慢性疾病之一,是指機體能量、體脂代謝系統發生紊亂,增加機體內脂肪積累病癥,臨床應做好其重點防治工作。據相關資料研究證明[1],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造成糖脂代謝異常,是促使精神病患者體重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住院精神病患者中肥胖占比9.3%、超重占比23.8%。其中有20%患者服用奧氮平,有37%患者在治療5年內患糖尿病[2]。以上均說明藥源性肥胖不僅增加機體感染疾病風險,同時降低患者自我認知,影響正常生活與工作。積極尋求治療藥源性肥胖措施一直是醫學界所需面對并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探討穴位埋線治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肥胖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46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肥胖患者,按照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n=73)與對照組(n=73)。對照組73例,男40例,女33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1.52±8.06)歲,病程1個月~12年,平均病程(6.13±2.04)年。觀察組73例,男38例,女35例,年齡19~64歲,平均年齡(42.08±7.95)歲,病程2個月~12年,平均病程(6.25±1.98)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均保持同質性(P>0.05)。
1.2方法
觀察組采用穴位埋線治療,于天樞、氣海、中脘、下脘處取穴,依據患者臨床病癥實施辯證治療:(1)對于脾虛濕阻型患者,加刺陰陵泉穴、脾俞穴、太白穴;(2)對于胃熱濕阻型患者,加刺患者曲池、上巨虛穴、合谷穴;(3)肝郁氣滯型患者,加刺陽陵泉穴、肝俞穴、氣海穴;(4)對于脾腎陽虛型患者,加刺關元穴、脾俞穴、腎俞穴。具體操作方法為:指導患者保持合適體位,對所選腧穴進行標記。要求所有醫護人員佩戴無菌手套,使用2.5%優碘對針刺皮膚實施常規消毒,之后使用75%酒精脫碘。使用一次性鑷子將長1寸左右羊腸線放置于套管針前端,禁忌外露線頭,再接針芯。使用一手拇指、食指捏起或繃緊進針部位皮膚,一手持針穿刺。當患者得氣后,在推針芯的同時退針管,將可吸收性外科縫線于腧穴肌層處埋穴。對照組采用假針刺治療,具體為:采取與觀察組相同標記、消毒過程,于觀察組穴位旁1寸位置,對穴位進行淺刺,未出現得氣感,不給予埋線。以上兩組患者均為14天1次,連續治療8周,共4次。注意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接受相同護理工作,由責任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心理干預、運動干預、飲食指導等。
1.3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依據《中藥西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治療效果進行判定:痊愈: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消失,體重正常;顯效: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均明顯改善,體重下降5kg或脂肪百分率下降超5%;有效: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有所減輕,體重下降3kg或脂肪百分率下降程度超3%;無效:治療后患者無明顯改善,體重以及脂肪百分率均未達到以上指標。(2)兩組患者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3)兩組患者血脂指標。在治療結束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mL,測定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CHOL)含量值。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對以上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BMI、體質量血脂指標(x±s)采用t檢驗。P<0.05,表明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x2=4.818,P=0.028<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體重
治療前,兩組患者體質量經統計學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3個月、6個月、1年觀察組體重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3兩組患者
BMI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BMI經統計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3個月、6個月、1年BMI均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2.4兩組患者血脂狀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CHOL、TG經統計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在治療后3個月、6個月、1年觀察組CHOL、TG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3討論
現代醫學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能夠對于5-羥色胺、組織胺、乙酰膽堿、神經內分泌系統產生作用,促使患者增加食欲以及自我活動能力降低,加快脂肪在體內沉積速度,最終導致體重增加[3]。在我國傳統醫學中,歸納肥胖原因為先天稟賦、飲食不節、好逸惡勞等,根據實際脂肪分布情況將患者分為“脂人”、“膏人”、“肉人”3種類型,分別于現代醫學中的“均一性肥胖”、“腹型肥胖型”、“肌肉發達超重”。從中醫學角度來看,多位學者認為肥胖與脾胃功能具有密切關系[4-5],致病機理為“陽氣衰弱”、“痰濕壅盛”,根本原因為患者脾胃功能障礙,運化轉輸無力,體內水谷精微失于分布,逐漸轉化為膏脂與水濕,滯留體內導致肥胖,總結為形成肥胖病理基礎即脾胃功能失調。而在現代醫學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能夠通過糖脂代謝途徑促進體質量增加。其中代謝水平的降低即與“陽氣衰弱”相對應[6]。穴位埋線屬于一種穴位刺激治療方法,憑借羊腸線在機體穴位內的持久性刺達到治療目的。首先通過羊腸線機械性刺激產生針灸作用,之后隨著羊腸線的分解以及吸收過程,引發機體發生一系列物理以及生物化學反應,對各穴位產生持久溫和性刺激[7]。本文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2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7.67%(P<0.05);且觀察組患者在3個月、6個月、1年體質量、BMI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實施穴位埋線治療效果優于假針刺,可明顯改善患者病癥。對穴位埋線治療機制進行進一步探究發現,埋線對神經、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均產生調整作用:(1)脾胃經進和任脈穴位埋線治療,可有效控制患者食欲增加,促進腸道蠕動排泄能力,降低吸收同化能力,間接反應脾胃主運化作用[8-9]。(2)提高脂肪過氧化酶體活性,增值物對受體γmRNA產生激活作用,增強肝臟蛋白質酶、肝脂酶活性,控制TC、CHOL水平降低至正常范圍內,實現維持體內代謝平衡以及避免出現脂質代謝紊亂目的。(3)提高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功能,并通過該途徑調整脂質代謝,進而達到減肥目的。故本文結果表明,治療后3個月、6個月、1年觀察組TG、CHOL等物質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與以上分析一致。綜上所述,采用穴位埋線治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肥胖,效果良好,可有效控制患者體質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伶艷,姜軍作.穴位埋線治療肥胖實驗與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6,23(4):127-130.
[2]李倩倩,王曉燕,孫琰,等.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取穴規律的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4,30(6):64-66.
[3]戴文青,趙世華,孫紅立,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代謝綜合征患者的研究進展[J].中國民康醫學,2017,29(5):43-44+59.
[4]農惠娟,鐘遠惠,陳釗,等.多元化護理對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致藥源性肥胖患者體重控制的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2):41-43.
[5]張蕾,丁瑛,張麗娜,等.穴位埋線法治療奧氮平所致藥源性肥胖的臨床研究[J].浙江中醫雜志,2015,50(8):557-558.
[6]于菲菲,史麗萍,李曉.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臨床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2017,38(12):1791-1792.
[7]張玲玲.穴位埋線治療43例單純性肥胖癥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22):93-94.
[8]吳向農,劉梅芳,熊尤龍.俞募配穴法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的臨床研究[J].光明中醫,2017,32(3):400-403.
[9]葉偉健,黃桂英,譚添.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對首診精分患者激素水平影響的性別差異[J].黑龍江醫藥,2018,31(1):94-96.
作者:梁莉 葛鑫宇 單位:廣州市惠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