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四診在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治療組患者采用中醫“四診”進行有效護理。(1)望診。首先,“神”作為機體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種外在表現,若患者有“神”則說明其五臟功能均比較正常或是病情較輕,倘若其五臟功能已經衰敗或是病情比較危重,則為“失神”,故在急診中,倘若患者意識清醒、目光有神、面色紅潤、言語清晰、呼吸穩定、四肢活動正常,則表明該患者病情較輕且正氣也比較充盈,預后效果良好,倘若患者神志不清、目光渙散無光、言語無力、呼吸緩慢或不規則且口唇青紫,則表明該患者病情已較重,正氣也較衰弱,預后較差,必須立即給予其針對性救護措施;其次,通過神色觀察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倘若患者面色由原先的暗淡轉為紅潤,而目光也變得有神,呼吸和緩有力,意識轉為清晰,則說明該患者病情正在逐漸好轉;反之,則說明其病情正在逐漸惡化,預后效果較差;最后,觀察患者舌象了解病情發展。若患者舌質較紅而苔黃,則為里熱實證,倘若表現為舌體瘦小且乏津,則為熱傷津液,說明其病情正從實轉為虛,或虛實結合;若肝病患者出現紫暗舌情況,則說明病情從氣發展到血,且瘀血內停[3]。(2)聞診。即應用聽覺與嗅覺觀察患者發出的各種聲音、排泄物氣味來推斷其病情發展的一種診療方法,因機體發出的各類聲音與氣味均是在臟腑病理與生理活動下產生的,故通過聲音與氣味可了解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首先,聲音主要包括患者言語、呼吸、咳嗽、太息、噴嚏、嘔吐、腸鳴等相關聲響,可根據聲響高低、緩急、清濁判斷寒熱虛實。比如,若患者聲高且氣粗濁,則多為實證,反之則為虛證;若患者言語混亂,則可能是心之病變,而咳嗽、噴嚏等情況則多與肺病相關,嘔吐、噯氣或呃逆則與胃失和降有一定關系,是胃氣上逆的一種表現;其次,氣味主要包括病體與病室兩類,前者氣味多是由于患者遭受邪毒侵入,導致機體臟腑、津液與氣血出現敗氣,并從體竅與排泄物中散發出來。若聞之酸腐臭穢,則可能是實熱證;若聞之略有腥氣或無臭味,則可能是虛寒證;后者氣味則多通過病體與排泄物發出,例如在瘟疫患者室內可聞及霉腐臭氣,而失血證患者室內可聞及血腥味,水腫病癥晚期患者則可聞及尿臊味等[5]。(3)問診。即通過問診患者,獲取患者的主觀資料,準確了解患者身體、心理與生理上的感受。在問診過程中需注意對患者及其家屬表現出來的某種傾向進行識別,結合患者實際病情進行針對性詢問,以確保臨床資料的完整性。問診問題應力求簡明,抓住重點,分清主次。一般情況下,問診主要包括詢問患者與病情相關的疾病既往史、藥物過敏史、用藥史、家族疾病史等,詢問患者是否存在寒熱、疼痛及其二便、睡眠質量等情況。若發現患者陳述模糊,切記不可主觀臆斷或給予患者暗示,以免造成資料失真[6]。例如,對于急性腹痛的女性患者需重點詢問其月經情況,將宮外孕情況考慮進去。(4)切診。即包括脈診與按診兩類。中醫學將人體脈象分為28種,且每種脈象所對應的病情發展也有所不同,故接診過程中,護理人員可對患者脈象進行初步診斷,若發現其心跳頻率正在逐漸減緩,則可將黃疸、甲狀腺功能障礙與顱內壓增高、傷寒等疾病考慮進去;若患者脈象紊亂,則可將心房纖顫、異位節律與II、III度的房室阻滯等情況考慮進去[7]。而關于按診,若患者表現為腹痛,護士則可通過觸摸患者疼痛位置以了解其疼痛程度與范圍。若在腹部觸之有結塊,且如蚯蚓樣蠕動,則可考慮是蛔蟲病,若患者右下腹部位置作痛拒按,且觸之有包塊,則可考慮為腸癰。故在臨床上,一般進行初步切診之后結合“望診”“聞診”“問診”三診進行全面診斷,進而結合患者病情,給予對癥治療。
1.2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誤診、漏診情況、搶救情況與護理滿意度等。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誤診、漏診、搶救與護理滿意度、醫護配合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從本質上說,中醫“四診”強調的是患者體內陰陽平衡失調情況的變化,機體生理性變化可導致各種不適癥狀,可從癥狀中發現病源所在,并以此作為治療的依據,通過中藥調養,使患者臟腑功能逐漸恢復。通過望診,觀察患者的神色變化、分泌物與排泄物情況,基本了解患者病情。如本次研究中,有一65歲患者來我院急診,其有24年風濕性心臟病史,今因受寒勞累發病,表現為胸悶憋喘、咳嗽與心悸。醫護人員望其神色,發現其目光渙散、面色較紫黯且口唇呈紫紺色、呼吸緩慢、舌質暗紅、苔黃少津,故認為其可能是心功能衰弱、正氣不足、精氣內奪,整體預后較差。基于此,通知內科醫師給予其搶救處理,患者在經過面罩吸氧、藥物利尿與強心、擴張血管等相關急救措施后轉危為安。
通過聞診,辨別患者語音高低、呼吸緩急與咳嗽輕重以及一些特殊氣味,以此來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通過問診,詳細了解患者的臨床癥狀、疾病誘發原因與既往病史、藥物史等,以此來明確治療的根本。如本次研究中,有一48歲患者由于“左眼底部出血”入院診治,醫護人員觀察到患者表情較痛苦,且情緒不高,伴有啼哭,給予其各項化驗與全身檢查,結果顯示正常,故親切詢問其情況,得知患者因家庭矛盾而情緒不穩。基于此,護士給予患者及其家屬必要的心理護理,并告知其肝火傳動對疾病的影響,引導其進行藥物治療,保持良好心態,患者情緒漸漸平穩,出血情況也漸漸消失,痊愈出院。
通過切診,了解患者的脈象變化、按壓疼痛位置與范圍等,全面把握病情變化,及時給予其對癥治療。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均采用中醫“四診”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組患者誤、漏診率、護理滿意度與搶救成功率、醫護配合度均優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由此可見,中醫“四診”法在臨床急診護理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各醫護人員應“四診并用,四診并重、四診和參”,通過“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診的有機結合,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對其病情進行合理評估,并給予相應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作者:諶婷婷 徐達津 單位:南昌市第二醫院 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