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康復訓練對脊髓傷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觀察早期康復訓練對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選擇的研究對象為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間收治的60例脊髓損傷患者,依照單雙號法將其分為兩組,各組均為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實驗組基于対照度給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表現出的差異。結果干預后,兩組患者的感覺評分高于干預前,殘余尿量少于干預前,而組間比較發現,實驗組感覺評分、殘余尿量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予以比較,實驗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恢復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功能,預防和減少并發癥,值得在臨床中全面推廣。
關鍵詞:脊髓損傷;膀胱功能;早期康復訓練;并發癥
脊髓損傷(spinalcordinjury,SCI)屬于脊柱損傷患者性質最嚴重的一種并發癥,會使損傷節段以下肢體功能發生障礙,同時伴隨明顯的膀胱功能受損現象。相關調查資料顯示,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和交通事業的不斷發展,SCI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升高趨勢,其不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還會導致腎臟衰竭,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相關研究發現[1],對脊髓損傷伴隨膀胱功能障礙患者盡早開始康復訓練,有利于恢復膀胱功能,降低尿路感染發生危險。本文選擇的研究對象為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間收治的60例脊髓損傷患者,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的研究對象為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間收治的60例脊髓損傷患者,依照單雙號法將其分為兩組,各組均為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3~80歲,平均年齡(48.5±4.2)歲;病程3d~4個月,平均病程(30.6±5.4)d;其中腰髓損傷11例,頸髓損傷9例,胸髓損傷10例;實驗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4~81歲,平均年齡(49.3±4.1)歲;病程4d~5個月,平均病程(31.8±5.5)d;其中腰髓損傷11例,頸髓損傷10例,胸髓損傷9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可給予比較。
1.2診斷標準
全部患者均符合《神經外科學》中脊髓損傷的臨床診斷標準[2],并經MRI檢查證實。
1.3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受傷前身體各項重要臟器功能均正常;②術后隨訪時間≥3個月;③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四肢骨折、術后脊柱穩定性較差;②意識或精神障礙,無法配合;③惡性腫瘤、血液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
1.4方法
1.4.1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治療方式,定時對患者導尿管進行夾閉,并給予常規營養膀胱神經治療方式。實驗組實施早期康復訓練:①健康教育,將脊髓損傷等相關知識、注意事項等介紹給患者及其家屬,幫助其解答疑難問題,提高患者認知,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安撫,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邀請治療效果良好的病例現身進行經驗交流與分享,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治愈疾病的信心;叮囑患者保持臥床休息,做好感冒等常見病預防;②開展膀胱功能康復訓練:正在進行間歇導尿前指導患者進行膀胱功能訓練,時間為30min左右,主要為反射性排尿和排尿體位訓練等,輕扣和按壓刺激膀胱區,以促使患者盡快排尿;讓患者堅持鍛煉,可以進一步強化患者的骨盆底部肌力,強化尿道肌肉,促使肌肉收縮,降低患者在尿管拔出后出現失禁等情況;③實施間歇導尿:以脊髓損失上患者的殘余尿量為依據對導尿方案進行制定,先指導患者進行自主排尿訓練,對其膀胱容量和殘余尿量進行監測,自主排尿障礙的患者需要進行間歇導尿,間隔4~6h進行1次導尿,確定殘余尿量<80ml、膀胱容量達到450ml后,可停止導尿;④常規留置導管和康復訓練:通過留置導尿管的方式可防止無張力導致的牽引現象,導尿管需要定期消毒、清洗處理;對尿道肌肉與骨盆底部肌肉需要加強訓練,防止發生尿失禁。
1.4.2觀察指標干預前及干預后通過ASIA(脊髓損傷神經功能分類國際標準)評定患者感覺功能變化[3],并統計記錄殘余尿量;隨訪觀察兩組泌尿感染、肺部感染、壓瘡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22.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感覺評分、殘余尿量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以百分率(%)加以表示,比較進行c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預前后兩組感覺評分、殘余尿量變化的比較
干預前,對照組的感覺評分、殘余尿量與試驗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進行比較,實驗組感覺評分高于對照組,其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對兩組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比較
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于對照組顯著降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脊髓損傷是脊柱骨折、脫位患者十分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會導致膀胱逼尿肌與尿道括約肌失去神經支配作用,引起膀胱功能障礙現象,最終造成排尿不暢。以往臨床多采用導尿管排尿的方式,而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脊髓損傷患者出現尿路感染或其他并發癥。相關研究發現[4-5],脊髓損傷患者中出現尿路感染的比例高達70%左右。如何幫助脊髓損傷患者的肢體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切實提升其生活質量和預后,是臨床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鑒于長期使用導尿管排尿的方式,會增加脊髓損傷患者泌尿系統感染的危險,影響其康復效果。因此,臨床方面主張盡早開展功能康復訓練,以促使患者膀胱功能盡快恢復正常,從而有效縮短留置管插管時間,減少少尿路感染[6-7]。早期康復訓練是臨床新推廣使用的一種方案,脊髓損傷患者暫時無法完全恢復正常排尿功能,而通過康復訓練可使其貯尿、排尿功能有效恢復,降低血尿、尿道狹窄、膀胱容量降低、泌尿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盡早予以康復訓練,可幫助脊髓損傷患者的逼尿肌功能盡快恢復。間歇導尿、膀胱功能訓練等,能夠盡快恢復膀胱功能,宣教指導等可顯著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保持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有效改善生活質量。此次研究得到以下結果:實驗組治療后感覺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其殘余尿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且在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上,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恢復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功能,預防和減少并發癥,值得在臨床中全面推廣。
參考文獻
[1]邵銀進,李志欣,吳桂華,等.脊髓損傷患者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的療效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6):613-614.
[2]余鳳萍.康復機器步行訓練對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8,30(2):87-89.
[3]陳江華,王成云,劉先明.早期康復治療對脊髓損傷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46-47.
[4]解姍姍.康復治療對脊髓損傷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8,18(1):145-146.
[5]李薇,陳令紅,張荊曉,等.系統康復訓練配合神經節苷脂對脊髓損傷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22):5662-5663.
[6]王瑛.康復訓練在脊柱脊髓損傷伴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學,2016,22(36):26-27.
[7]張勇,宋宇鋒,趙斌.早期康復訓練對脊髓損傷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6,26(2):26-28.
[8]吳燕飛,葉祥明,程瑞動,等.綜合康復訓練對脊髓損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23):20-22.
[9]楊麗華,張占偉,劉濤杰,等.脊髓損傷早期康復治療介入時機與療效關系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4):2748-2749.
作者:李永躍 單位: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