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斷指再植術后護理中手部動力支具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觀察手部動力支具在斷指再植術后功能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斷指再植手術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按常規方式進行功能鍛煉,觀察組采用手部動力支具進行功能鍛煉。對比兩組斷指功能恢復情況、并發癥及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運動功能優良率及感覺功能優良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干預前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手部動力支具能有效提升斷指再植術患者的康復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手部動力支具;斷指再植術;功能康復
斷指再植術是治療手指完全或不完全離斷的有效方式,可有效恢復患指的解剖結構和功能[1]。隨著斷指再植術的進步,斷指成活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有文獻報道可高達90%~98%[2]。但斷指成活并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的治療效果,術后功能康復也是重要的評價指標[3-4]。近年來手部支具在手外傷患者康復鍛煉工作中日益增加,但大多數的支具均存在笨重、專業性要求高的缺點[5],難以在臨床大范圍推廣。本研究將一套新型的手部功能支具應用到斷指再植術患者的功能康復護理中,并與常規功能鍛煉患者進行比較,為臨床應用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斷指再植手術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2.67±13.89)歲;左手13例,右手17例;拇指2例,食指8例,中指5例,環指4例,小指3例,食指及中指各4例,中指及環指各3例,食指、中指及環指各1例;中節21例,近節18例;完全離斷13例,不完全離斷26例;切割傷14例,壓砸傷11例,銳器砍傷5例;傷后就診時間(3.92±1.45)h;農民14例,工人12例,干部4例;小學6例,初中及中專10例,高中及大專12例,本科及以上2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2.93±14.16)歲;左手12例,右手18例;拇指4例,食指7例,中指6例,環指3例,小指4例,食指及中指各3例,中指及環指2例,食指、中指及環指1例;中節22例,近節15例;完全離斷12例,不完全離斷25例;切割傷15例,壓砸傷12例,銳器砍傷3例;傷后就診時間(3.85±1.41)h;農民15例,工人10例,干部5例;小學5例,初中及中專9例,高中及大專13例,本科及以上3例。所有患者斷面均較整齊,均為輕度污染,排除術前患指及患側肢體功能障礙、術后嚴重感染、心肝腎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意識障礙、交流及溝通障礙、精神類疾病史及惡性腫瘤者。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標準,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且均取得患者和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實行常規護理,包括病情觀察、健康教育、常規心理疏導、日常生活指導及回答患者和家屬的疑惑等。對照組按照常規方式進行功能鍛煉,即規范化的掌指關節松動訓練,具體內容如下。第一,早期:指導患者進行手指的被動練習,練習內容為伸屈、分指、對掌運動;每日采用適當力度對再植手指進行按摩,以盡量不造成疼痛為宜;做好環指及相應肢體的保暖工作,適當抬高患側肢體,以減輕組織水腫。第二,中期:增加主動康復訓練動作的練習,如主動抓握、主動伸屈練習,并逐漸增加手指活動范圍,以防止肌腱黏連。第三,后期:指導患者主動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如抓握小球、進食、穿脫衣物、系紐扣等,以增加手指的靈活性;指導患者根據發病前的職業與工作特點進行相應的動作訓練,如腦力勞動者鼓勵其進行電腦或握筆操作,體力勞動者進行抓、握、提等動作以提高相應技能,注意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每日2次,每次至少30min,其余時間讓患者自行功能鍛煉,每日關節訓練時間應不少于8h。觀察組采用手部動力支具進行功能鍛煉。第一,支具來源及特點:支具由佛山市中醫院高峻青等研制,為組合式套裝,可根據患者的手形大小進行調節。第二,支具的組裝及調整:對患者年齡、手形大小、指關節活動度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定,根據評定結果組裝動力支具,并將拉力大小調節至合適(見圖1、圖2)。第三,功能訓練及強度:佩戴前對支具的作用、優勢進行介紹,使患者及家屬理解和配合;佩戴后指導患者在適當牽引拉力下按照對照組的方式進行規范化的掌指關節松動訓練,若無明顯不適,要求其夜晚持續佩戴,白天結合運動、中藥熏洗療法間斷佩戴,每日佩戴時間不應低于8h。兩組干預時間均為3個月。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斷指功能恢復情況、并發癥及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功能恢復情況包括運動功能和感覺功能兩部分。運動功能采用美國手外科協會推薦的總活動度(TAM)系統[6]進行評價,測定各指掌指關節(MP)主動屈曲度、主動伸直受限度及近位指間關節(PIP)主動屈曲度、主動伸直受限度和遠位指間關節(DIP)主動屈曲度、主動伸直受限度,計算TAM。計算公式為:TAM=總屈曲度(MP屈曲度+PIP屈曲度+DIP屈曲度)-總主動伸直受限度(MP伸直受限度+PIP伸直受限度+DIP伸直受限度)。優:指關節屈伸活動正常,TAM>220°;良:功能為健側的75%以上,TAM200°~220°;中:功能為健側的50%~75%,TAM180°~219°;差:功能為健側的50%以下,TAM<180°。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感覺功能通過治療前、后指端靜態兩點辨別覺(2-PD)[7]評價。優:感覺正常,兩點辨別覺<6mm,實體覺存在;良:痛覺、觸覺存在,兩點辨別覺7~11mm;差:神經支配區感覺完全喪失。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8]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4個維度,各維度均實行百分制計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經過SPSS13.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斷指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運動功能優良率及感覺功能優良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2.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2)。
2.3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干預后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3)。
3討論
手指離斷傷患者常合并皮膚、血管、肌腱、神經等損傷,易造成患肢及患指的運動和感覺功能損傷[9]。斷指再植術能將斷裂手指的血管、神經等重新連接,但并不能有效地促進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恢復[10]。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11-12],若患者傷情較輕,治療條件較好,但未采取系統的康復鍛煉措施,再植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相反,若患者傷情較重,治療條件不理想,在及時采取合適的手術方案,并早期進行系統康復鍛煉的情況下,患肢及患指的功能則可得到較好的恢復。因此,對于斷指再植患者而言,術后有效的康復鍛煉措施是至關重要的。支具輔助鍛煉是多種疾病術后康復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13-15],分為靜態和動力兩類。靜態支具以將患肢及患指固定在功能位或被動位置為主,主要作用在于減輕水腫。動力支具通過使用針對性的力量,對僵硬關節或喪失主動活動能力的關節進行矯正和控制,以增強關節的活動量及活動范圍。本研究所使用的手部動力支具是佛山市中醫院高峻青教授等結合國內外各類手部康復支具的優缺點研制而成,由功能固定托板、托板固定帶、彈力牽引弓等9個部件組成,可根據患者的病情、手掌大小等具體情況進行調節,且在患者功能康復的過程中,可隨時調整牽引力的方向和大小,使用較為方便。另外,手部動力支具在使用過程中通過調整牽引弓在支具托板上的固定位置,可始終保持牽引的力度和方向,作用于關節縱軸,從而保持對患指的最大牽引力。觀察組患者采用手部動力支具進行功能鍛煉,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方式進行功能鍛煉。經分析顯示,觀察組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6.67%,感覺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3.33%,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73.33%(P<0.05)。說明手部動力支具在改善斷指再植患者運動功能和感覺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33%(P<0.05)。說明手部動力支具能有效地降低斷指再植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顯示出手部動力支具在改善斷指再植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明顯優勢。綜上所述,手部動力支具能有效提升斷指再植術患者的康復效果,并降低并發癥及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韋素惠,曾錦霞,韋朝霞,等.中藥洗劑在斷指再植術后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廣西醫學,2015,37(3):427-428.
[2]陸正榮,馬曉煜.斷指再植患者再植指功能恢復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5):97-99.
[3]賀海燕.延續康復護理在提高斷指再植患者生活質量及促進再植指功能恢復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7,7(17):144-146.
[5]陳志剛,梁程亮,董超.自制手部多功能外固定支具牽引修復伸指肌腱Ⅱ區損傷[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15):2361-2365.
[6]陳利英,劉韶珠,鄒麗華,等.精細作業療法對斷指再植手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4,13(11):1027-1029.
[7]莫蘭,郭玲,傅育紅,等.基于鏡像療法的康復護理方案對斷指再植患者手部感覺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8,33(4):457-460.
[8]黃曉瑜,謝愛麗,雷湘蓮.健康管理對斷指再植患者出院后康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6):151-152.
[9]沈望平,沈玲麗.多元化健康教育對斷指再植術患者康復效果及自護能力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73-75.
[10]章智媛,郁芳華.臨床護理路徑在斷指再植術圍術期的作用及對斷指存活率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6,38(24):3811-3813.
[11]王文勝,王利,李文慶.84例斷指再植術后康復治療的效果觀察[J].西部醫學,2014,26(8):1066-1068.
[12]王瑩,楊列美.出院后電話健康督導對斷指再植術后再植指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1):71-73.
[13]周劍英,陳奇剛,顧力華,等.手功能支具結合作業治療對腦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礙的影響[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7,38(8):110-112.
[14]曹廣超,鄭大偉,張廣宇,等.肌腱延長術聯合動力型支具治療輕中型前臂缺血性肌攣縮的療效[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6,30(4):442-443.
[15]吳紅娟,劉曉梅,朱秀梅,等.簡易指蹼擴張訓練組合支具的研制與臨床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6,31(2):92-94.
作者:章玲 許永先 鄒旭 單位:佛山市南海區羅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