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析如何提高病理生理學教學質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病理生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是聯系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在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后和相互促進的作用。該學科知識涉及面廣、信息量大、跨度大,內容抽象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差。目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常規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如何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前病理生理學教學中面臨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病理生理學;教師水平;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一病理生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
病理生理學是基礎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規律以及發病機制,這些規律、機制是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產生的根源和治療的依據,因此作為基礎學科的病理生理學在臨床醫學中具有重要地位,成為溝通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在醫學學習過程中起到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病理生理學與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之間的密切聯系,決定了病理生理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能力,并要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思維。熟練掌握病理生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對醫學生培養推理分析的邏輯思維能力大有裨益,能夠使醫學生提前適應臨床科學的思維模式,有利于臨床醫學教育的強化深入,是病理生理學教學的需求。在臨床工作中,要掌握各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和防治原則,必須要有扎實的病理生理基礎,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果只了解某種疾病有哪些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而不理解導致這些現象的機制,不掌握該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那么,就難以制定出正確有效的防治方案。因此,病理生理學不僅是理論性很強的學科,也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醫學生的必修課程。
二病理生理學的教學現狀
1.病理生理學的理論內容非常抽象且邏輯性嚴密,但是由于本校把重心都放在科研上,課時大大的縮減,在授課的過程中,使教師和學生均感到壓力非常大。教師只能對本學科重要的章節進行講解,使學生對該學科知識掌握不全,并對重要的難的知識點難以理解,從而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很低。
2.本校大部分班級采用大班授課,授課的內容多,課時少,課件單一,同時學生學習主動性很差,大部分學生沒有進行課前預習及課后復習,而病理生理學這門課程所涉及的醫學理論知識廣、內容抽象,學生學習興趣低,上課玩手機游戲或微信聊天,教師授課完后與學生的交流少之又少等等,使病理生理學的授課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解決以上問題,為了高校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創新病理生理學的教學手段和提高教學質量已迫在眉睫[1,2]。
三提高病理生理學教學質量的措施
(一)教師要提高專業水平
病理生理學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它將醫學生對正常人體的認識逐漸過渡到對患病機體的認識,對其后續臨床學科的學習、實踐以及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臨床醫生在醫療實踐中常需要運用病理生理學的知識來分析疾病的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的變化,從而指導對疾病的診療。教師畢業后由于長期只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很少參加臨床實踐,一個缺少臨床實踐經歷的病生教師,在講述病理生理學內容時,將只能是生搬硬套,可能導致教學理論與臨床脫節,學生也很難對病生產生興趣。因此,病生教師進入臨床實踐再學習非常必要。
(二)教師要加強科研工作,拓寬知識
病理生理學很多理論都來自于科研實驗,且現代高等醫學教育,對教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科研能力也要加強,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加強科研工作,進行病理生理學實驗研究,才能不斷發現問題,掌握學科前言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并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提前適應臨床科研思維模式,不管將來他們是從事臨床還是科研工作都大有裨益。教師知識面越廣,授課就越靈活,教學效果就越好。因此,病生教師必須盡可能地擴大知識面。教師可以通過很多途徑來擴大知識面,從而提高自己,比如攻讀博士學位,出國訪學或者到國內的知名醫學院校進修等,全面提升自己,進一步提高病理生理學的教學質量。
(三)規范集體備課
為了提高病理生理學的教學質量,教師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教學大綱來進行集體備課;對授課教師的教案及講稿進行集體討論、修改;教學各環節安排合理、銜接有序、整體結構嚴謹;概念準確,層次清晰,重點突出,深度適宜,教學難點處理恰當,化難為簡;提出授課時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修改;對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技巧的進行深入探討,高效服務教學工作,教學目標落實到位,保證授課質量,提高教學效果。
(四)因積極引入臨床病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病理生理學主要研究的是患病機體的發病機制,內容復雜、枯燥且邏輯性很強,學習興趣很低。而病理生理學又是基礎與臨床之間一門橋梁課程,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基礎與臨床的結合,在授課過程中結合臨床一些比較典型的病例來進行講解,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且能加強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缺氧這一章的時候,可先講解一些基礎理論知識,什么是氧分壓、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飽和度等等,然后在臨床病例中讓學生自己去運用,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理論知識。
(五)教學中多種教學法綜合運用
在授課過程中將互動式、聯組式、啟發式、CBL、以及PBL式等教學法有機結合運用,同時將病理生理學的前沿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自然融入知識體系,這樣不僅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且可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4,5]。例如,對于心肺功能不全這樣綜合性要求較高的章節內容的講解,則可采用案例教學法為主、輔以其他教學法的方式。首先結合臨床上經典肺心病患者的病例對其發病過程展開討論:從呼吸系統疾病的病因到呼吸功能不全的出現,進而影響心臟功能發展至心力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全過程,都可以對應典型的臨床病例講解一系列病理生理學進程的概念。在病例分析的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啟發式、討論教學法的優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病例討論,引導學生從病例中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和解決問題,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加深對生理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六)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涉及教學目標、課程、教學方法、教師的授課質量、學生的學習情況等各個方面[6]。目前我校病理生理學的評價方式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其中期末理論筆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另外平時成績占30%。終結性評價著重反映學生記憶力的好壞,不能全面檢測學生對知識的分析和應用能力,不利于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必須由終結性評價逐步轉變為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是為引導教學過程正確并對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采取的評價,其中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另外平時成績占20%,實驗成績占15%,技能考核占15%。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動態監測學習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建立和完善反饋調節機制,促進教學相長。21世紀的現代醫學在不斷發展,不同學科的交叉,對傳統的病理生理學教學方式提出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讓病理生理學教學科學化、規范化,從而提高病理生理學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出高質量的新世紀優秀醫學人才[7]。
參考文獻
[1]王雪丁,張怡昱,袁月梅,等.現代藥學教育中病理生理學教學現狀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10):152-153.
[2]戴雍月,王方巖,倪世容,等.成人教育病理生理學教學現狀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08):67-68.
[3]蔣麗麗.多種教學法綜合應用推動病理生理學教學改革[J].基礎醫學教育.2017(01):32-35.
[4]劉楊.PBL教學模式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J].基礎醫學教育.2015(08):694-696.
[5]保羅•布萊克,樊濤.形成性評價及終結性評價:前景與問題——教師的角度[J].考試研究.2012(03):73-81.
[6]黎曉,肖海,黃志華,等.在線形成性評價應用于網絡資源共享課《病理生理學》的探索[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3(10):1905-1906.
[7]趙海龍,唐薇薇,等.病理生理學教學改革中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對比[J].教育現代化,2017(39):33-34.
作者:謝柳 單位:湖南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