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早期糖尿病腎病臨床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療效判定標準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慢性腎衰竭的證候療效判定標準”內容進行修訂。①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24小時尿微量白蛋白減低≥50%,或恢復正常。②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24小時尿微量白蛋白減低≥30%,但不足50%。③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若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或方差不齊則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2.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及24小時尿微量白蛋白比較
2.4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均未見嚴重胃腸道反應,過敏反應等不良反應。
3討論
中醫對DM的認識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論述,后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單獨立篇論述消渴病,《黃帝內經》認為該病與五臟柔弱,“脾脆”“腎脆”有密切關系?!鹅`樞•五變》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薄鹅`樞•本臟》曰:“腎脆善病消癉易傷”“脾脆則善病消癉”。強調了五臟虛贏、脾腎不足在發病中的重要性?!督饏T要略》曰:“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闭f明了虛勞、榮衛氣血俱虛是產生本病的內在因素。“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說明腎虛陽氣衰微,既不能蒸騰津液以上潤,又不能化氣攝水是消渴之根源,而腎氣丸溫腎化氣,愈消止渴,成為溫陽治消之代表方。消渴日久,腎不藏精,脾不攝精,開闔失司,人體精微物質下泄,遂成蛋白尿。因此,脾腎兩虛在DN的發病中起了重要作用。筆者因此立法,創立了芪藿合劑健脾益腎,固攝精微。
芪藿合劑中重用黃芪,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肺脾經。為治內傷氣虛之圣藥,肺、脾、腎三臟俱補,補氣升陽,益陰止渴;淫羊藿、菟絲子、附子溫補腎陽,行氣化水;生地黃、山萸肉、山藥益腎填精,健脾補虛;佐以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茯苓淡滲利水,澤瀉利水滲濕泄濁,三藥合用,共利水濕從小便而去;覆盆子、芡實、金櫻子收澀固精。諸藥合用,脾胃和調,水谷精氣生化有源,腎臟固攝精微之功能得以恢復。此方補腎益氣治其本,利水澀精治其標,對于早期DN患者可以標本兼治?,F代藥理研究認為,黃芪含有的微量元素硒可以降低蛋白尿,保護腎功能;改善腎組織病理改變;改善微循環;調節脂質代謝,還具有明顯的免疫促進活性,不但可以減少尿蛋白,并能降低全血及血漿比黏度,使紅細胞電泳增快。山萸肉醇提取物對四氧嘧啶性和腎上腺素性DM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山萸肉鞣酸能抑制脂質過氧化。淫羊藿能降低大鼠血清膽固醇、三酰甘油,具有抑制腎小球肥大及補體C3、纖維連接蛋白在腎小球毛細血管袢的沉積,減少細胞外基質的產生的作用。金櫻子對DM大鼠腎臟有保護作用。諸藥相合,起到降低血糖,清除氧自由基,且可改善早期DN的高凝狀態,改善腎臟微循環以達到改善腎小球濾過功能及降低尿蛋白的作用。
超敏C反應蛋白是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等炎癥性刺激時肝細胞合成的急性相蛋白。它的升高反映了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從而促進動脈硬化。近年來,DM被認為是一種慢性低度炎癥反應性疾病,炎癥因子在胰島素抵抗、DM及其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目前已經公認超敏C反應蛋白是2型DM及其并發癥DN進展過程中的敏感指標。有研究表明超敏C反應蛋白可以激活血管內皮細胞及促進炎癥因子發展,有大量的前瞻性研究及實驗性研究表明:DN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和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具有相關性,DN是超敏C反應蛋白參與介導的長期慢性炎癥反應,2型DM患者的腎臟微血管病變程度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慢性炎癥作用有關,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是2型DM腎臟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超敏C反應蛋白不僅在DM的預后和臨床治療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防治DM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本研究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前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臨近或略高于正常值,存在慢性炎癥狀態,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均有下降,說明治療確可改善DM的慢性炎癥反應,從而降低24小時蛋白排泄量及改善臨床癥狀,這與臨床報道是相同的,而治療組降低更為明顯,提示芪藿合劑補腎益氣健脾,在早期DN微炎癥狀態治療方面有確切的療效。
本研究提示,芪藿合劑聯合西藥治療DN早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醫癥狀,降低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降低DNⅢ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從而改善DNⅢ期患者的炎癥狀態。同時降低DN患者Ⅲ期的24小時尿蛋白排泄量,延緩DN進展,明顯優于西醫對照組。
作者:陳莉 周蘭 單位: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