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PWV在運動醫學中的研發趨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呂志偉單位:伊犁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Devan對16名健康青年人進行了一個回合的舉重練習,運用β-僵硬度指數來反映動脈順應性,結果發現,練習后β-僵硬度指數增高,動脈順應性顯著降低,運動后60min又回到原來正常基線水平。其原因可能是阻抗練習使收縮壓急性升高而抵消了運動對動脈順應性的影響,確切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證實。
由此推測,不是所有運動項目都能改善動脈順應性或動脈僵硬度,從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耐力訓練效果較明顯;動脈順應性或動脈僵硬度的改善伴隨著NO和ET-1的變化,運動加速了血流搏動力對VEC的內分泌作用;運動停止一段時間后動脈僵硬度改善又回到了原來的水平。提示,運動對CVD的逆轉需要長時間鍛煉才能維持。
大動脈病變是CVD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動脈僵硬度是血管病變中最典型的臨床表現。PWV與其它評價大動脈順應性或僵硬度指標相比較以無創、精確度高、可重復性、費用低等優點已經被作為評價動脈僵硬度或順應性的“金”指標。早在1922年,Bramwell和Hill就將PWV作為評價動脈彈性的臨床指標。此后,大量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從理論和實驗角度廣泛研究了彈性管道PWV和管壁彈性的關系。
當時由于記錄和計算條件的限制,人工計算太耗時,并沒有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上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一無創、敏感、重復性好的動脈僵硬度檢測方法在臨床及流行病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動脈僵硬度作為早期血管病變的檢測指標,從1997年開始已在我國上海瑞金醫院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應用于臨床。2004年6月衛生部批準“血管病變早期檢測技術”作為面向全國推廣的項目內容,至今已有國內數十家醫院開展了此項工作。在我國運動醫學領域中,關于運動與PWV的研究尚屬空白。
大動脈僵硬度是一個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血管老化的自然過程,CVD又加重了動脈僵硬度。防止大動脈僵硬實際上是一個抗衰老的過程,在對老化機制尚未闡明之前,不可能完全阻止動脈僵硬的發生,因此延緩動脈僵硬是降低血管疾病危險度的重要途徑。目前,服用藥物是一種主要的治療方式,但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研究表明,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以延緩衰老、改善和預防CVD,但其有效程度如何進行無損傷而準確的評價,目前沒有一個相對量化的標準。
由此提示:PWV是否也同樣可以作為運動改善動脈僵硬度的評價指標,尤其在群眾體育和運動康復醫學中,積極開展運動對PWV影響的生物學機制及其應用研究,將對國家全面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針對不同群體制定運動處方,在已經出現動脈硬化的人群中通過PWV值來評價不同運動處方對血管硬化的改善程度,選擇最佳鍛煉計劃,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