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預防醫學本科應急實驗課程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以某高校大學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增設公共衛生應急實驗課程并進行教學效果評價。方法增設四學時公共衛生應急實驗課,教學過程為:第一個學時進行公共衛生應急處理的案例討論和相關問題解答;第二個學時觀看案例相關公共衛生應急處理現場模擬演練視頻,根據視頻內容評價之前的案例討論結果并修改問題答案;第三個學時組織學生分小組在實驗室現場進行防護服穿脫演練;第四個學時組織學生現場進行消毒水配置和消毒演練。結果71.7%的研究對象認為增設公共衛生應急實驗課程是有必要的;98.9%和96.6%的研究對象認可課程的授課內容和形式;91.2%的研究對象覺得課程有趣;69.6%的研究對象認為對自己從事相關工作有幫助。2013級預防醫學生對公共衛生應急相關知識上課前得分3.5分,上課后得分5.7分,上課前后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預防醫學本科專業開設公共衛生應急實驗課程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流行??;預防醫學;公共衛生應急實驗課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流行病學相關知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同時,流行病學作為公共衛生領域的主導學科,對提高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反應能力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2]。201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對于35項本科生流行病學教學內容的綜合評分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排名第三十位[3]。可見,在2010年以前,對公共衛生應急相關教學還不夠重視。
1在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中開設公共衛生應急實驗課程的重要性
在全球公共衛生事件頻發的形勢下,培養預防醫學本科生的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是增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的重要途徑。而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應該在預防醫學教育中加強公共衛生應急實踐教學的想法[4]。近年來,流行病學教學改革一直在不斷探索[5-6]。相關調查研究顯示,開展培養公共衛生應急能力相關課程是很有必要的[7]。同時,開展提高本科生公共衛生應急能力的相關課程也是培養現場流行病學實用型人才的途徑之一。所以,針對某高校預防醫學五年級本科生,開展培養公共衛生應急能力的流行病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
2研究對象、統計學方法及課程內容
2.1研究對象
以某高校兩屆大學五年級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共97人)為研究對象。
2.2統計學方法
數據使用Excel2003軟件進行錄入整理,使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效果評價指標使用百分比和(x±s)表示,百分比的比較使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均數比較使用t檢驗、雙側檢驗,檢驗水平α=0.05。
2.3主要內容
在2012級和2013級預防醫學生流行病學實驗課程中增設4學時公共衛生應急實驗課程,教學過程為:第一個學時進行公共衛生應急處理的案例討論和相關問題解答。案例內容為:假設某種傳染病在某地突然發生,流行病學家應如何隨公共衛生應急小組趕赴現場并進行現場處理?提問:應急小組人員構成、應急小組進入現場后的應急措施、穿脫防護服順序、現場消毒順序以及流行病學家的調查內容等。共考查40個要點,共計10分,每答對一點得0.25分。學生分組討論,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或者網上搜索,然后將討論結果寫成書面報告后上交;第二個學時觀看案例相關公共衛生應急處理現場模擬演練視頻,根據視頻內容評價之前的案例討論結果并修改問題答案;第三個學時組織學生分小組在實驗室現場進行防護服穿脫演練,小組內部輪流演練,小組之間可互相監督交流;第四個學時組織學生現場進行消毒水配置和消毒演練。
3課程特點
(1)公共衛生應急實驗課程是在流行病學理論課的基礎上進行的,在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能鞏固相關流行病學理論知識。(2)實驗課程包含案例討論、演練視頻和實踐操作等內容,教學模式多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3)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主,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技巧。(4)課程內容使流行病學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
4初步效果
4.1課程認可度調查
在每一級學生上完實驗課程后均對其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調查其對課程的認可度。問卷以不記名形式填答,要求學生如實填寫。問卷內容:(1)是否認為開展該課程有必要;(2)對于課程的授課內容是否接受;(3)對于課程的授課形式是否接受;(4)是否認為課程的授課時間合適;(5)課程是否有趣味性;(6)上課后是否加深了對公共衛生應急概念的理解;(7)上課后是否提高了對預防醫學學科的整體認知;(8)上課后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是否提升;(9)對于以后從事相關工作是否有幫助;(10)上課后是否有收獲。共發放問卷97份,回收有效問卷8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7%。男生占25.3%,女生占74.7%。統計分析調查結果顯示:71.7%的研究對象認為增設該課程是很有必要的;98.9%和96.6%的研究對象接受課程的授課內容和形式;74.7%的研究對象接受開課時間的安排。研究對象對課程授課內容、形式和時間合理性的評價結果見表1。另外,被調查的學生中,91.2%覺得課程有趣;70%以上的學生覺得上完課后具有明顯收獲,見圖1。
4.2公共衛生應急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調查
公共衛生應急實驗課程結束40天后,對2013級預防醫學生進行與實驗課中相似題目的測試。題目也是考查40個相同的要點,共計10分,每答對一點得0.25分。2013級預防醫學生上實驗課程前后對公共衛生應急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比見圖2。2013級預防醫學生上課前公共衛生應急相關知識得分3.5分,上課后得分5.7分,上課前后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公共衛生應急實驗課程提高了預防醫學生對公共衛生應急知識的掌握度。綜上所述,對預防醫學本科專業增設公共衛生應急實驗課程,整體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整個課程不但加強了預防醫學生對于公共衛生應急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課程開展的必要性、授課內容、授課形式、授課時間以及課程的趣味性被大部分學生認可。同時,該課程使大部分學生對公共衛生應急內容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對預防醫學生未來從事相關工作、競聘力、職業責任感均有幫助。所以,有必要在預防醫學本科專業開設公共衛生應急實驗課程。同時,有很多五年級預防醫學生正處于研究生考試備考階段,這部分學生建議課程提前開展。另外,受研究對象樣本量和主觀感覺等因素限制,教學效果評價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但是,課程實施的方法可以為預防醫學本科生流行病學教學改革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詹思延.流行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陸松鶴,張英梅,蘇海霞,等.對流行病學專業研究生培養工作的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1):1281-1283.
[3]劉繼斌.高等醫學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學教學內容調查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5):58-59.
[4]張凱,王學春,陳廷,等.改革預防醫學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醫學教育探索,2006,5(11):1006-1007.
[5]荊春霞,陳青山.以現場流行病學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熱帶醫學雜志,2015,15(5):714-716.
[6]郝加虎,陶芳標,胡傳來,等.擴展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公共衛生核心能力的實驗教學改革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1):11-13.
[7]張連生,常微.預防醫學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教學需求和效果評價[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9,13(2):200-202.
作者:劉艷超 遲寶峰 李娜 高玉敏 單位:內蒙古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