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圖書館服務醫療衛生的預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共物品屬性與信息不對稱
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屬公共物品范疇,是政府進行公共政策干預和制定相應公共政策的領域。在經濟學研究中,產品或服務依據屬性不同,分為純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和具有不可分割性,很大程度上屬社會必需品,只能由政府提供。根據世界銀行《1993世界發展報告:投資于健康》對醫療衛生服務的劃分[2],第一類是公共衛生服務屬公共品,即不論人們收入水平高低都應該得到公共衛生保健服務,包括對重大疾病尤其是地方病和傳染病的預防、監控和醫治,對食品、藥品、公共環境衛生監督管制以及相關的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免疫接種等,其提供者應該是政府。第二類是基本臨床醫療衛生服務,主要包括孕產婦產期衛生服務、兒童預防保健、計劃生育服務、小傷小病的治療等,政府有責任保障所有人口獲得基本臨床醫療衛生服務,這也屬公共物品范疇。第三類是那些可隨意選擇的臨床醫療衛生服務,主要包括大的疾病的治療。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由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兩部分組成:農村公共衛生范圍包括各種傳染性疾病、地方病的預防與控制服務、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健康教育、環境衛生等,作用在于降低農村居民群體的健康風險,屬于公共物品;農村醫療服務主要指疾病的診治、康復治療等臨床服務,更傾向私人物品屬性。政府應通過制定相應公共政策及利用財政手段,增加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提高農村衛生服務能力;同時利用合同等采購機制,為農村提供更多高層次醫療衛生服務,滿足農村發展需求。高校圖書館能參與提供這些服務。醫療衛生服務具有很強專業性,醫務人員掌握專門知識技能,借助一定器械對患者進行診斷與治療,患者需遵醫囑配合治療,治療過程中醫務人員居主導地位。患者缺乏醫學專門知識,對自己的病因、病情、治療方法、醫療費用不能準確判斷。在醫患關系中,患者為實現診治目標必須公告其完全信息,醫務人員則不向患者公告包括病情、治療方法和相關費用等完全信息,因此產生醫患信息不對稱。醫務人員處于強勢地位,在制度約束和利益約束不足情況下,可能會誘導需求讓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檢查、檢驗或治療,患者因無法討價還價而可能使經濟受到損失。醫療保險的受眾群體在和醫療和醫療保險機構博弈時也處于劣勢。農村居民由于知識儲備的限制,在和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博弈中信息劣勢更明顯。為保障農村居民獲得優質高效衛生服務,需政府用公共政策來加以干預和矯正。為了有效滿足農村居民在工作、生活中產生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如對醫療衛生信息、教育信息、社區生活信息的需求),相關研究討論了若干模式。其中討論最多的就是以農村圖書館為基礎的綜合性信息服務機構模式。這種模式在發達國家(特別是英國和美國),已有悠久傳統,它的特點是通過提供參考資料(即紙本或電子文獻)、參考咨詢服務(即直接的問題解答)、導引服務(即把農民引導到能更好地回答其問題的其他機構)等,為農民提供多層次、多渠道的“一站式”服務[1]。高校圖書館可在醫療衛生信息、醫學教育等方面提供有力幫助。比如:開展流動服務送科技下鄉,利用館藏科技文獻的優勢,編印發放醫學科技簡訊、致富信息資料,摘編有關醫學、中草藥種植等各種信息刊物,提高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宣傳醫學科普知識,包括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防治,嚴格控制重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計劃生育服務等方面知識。開展農村醫療衛生技術人員醫學信息素質和文獻檢索技能培訓[7]。
2高校圖書館可為農村醫療衛生及福利改善和發展服務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集中體現,要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化又快又好發展,要增強農村自我發展能力,提升農村人力資本存量,消除農村貧困、改善農村福利是必然選擇。政府公共衛生資源向農村傾斜,提高公共衛生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有助提高農村福利水平,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府在新增投入農村的公共衛生資源時,應更多保證公共衛生服務,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政府組織部門機構結對幫扶“扶貧”活動,是消除農村貧困,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方法之一。高校尤其醫學院校圖書館可就此提供多種信息服務。包括:指導幫助建立農家書屋等,不但提供流行病、傳染病、地方病等方面的資料,也提供幫助農村在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提升農村人力資源、改善福利、消除農村貧困等方面的信息服務,加強資源建設。幫助農村建立醫學服務方面的數字化網絡電子資源,提供醫學衛生方面的政策、知識、信息資源,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
3高校圖書館可參與農村醫療衛生信息服務網絡化模式構建
3.1構筑網絡化綜合性信息服務平臺
(1)以各地級市政府衛生管理網站為主導,與基層市(縣)政府衛生管理網合作,邀請社會各醫療衛生部門如高校圖書館加盟,建立網絡化的地區綜合性醫療衛生信息服務平臺。(2)整合市、市(縣)政府衛生網站,聯合社會醫療衛生組織和部門,建立統一的衛生信息服務平臺。由于能上網的農民不多,需盡可能保障每個自然屯建一個可上網的信息站。
3.2高校圖書館參與建立多樣化信息服務結構
一是,醫療衛生知識資源整合與提供,如簡單的疾病知識、防病知識,特別包括地方病、易發病、老年病和兒童常見病等。另外還包括及時、早期發現疾病以及家庭常用藥品和簡單的急救處置方法等常識。二是,醫療衛生機構信息資源整合與提供,包括市內各醫療單位的醫療項目、醫務專家、醫療價格、聯系形式以及藥店的新藥、特藥等,滿足廣大農民看病、治病的信息需求。三是,國家和地方醫療衛生政務信息資源和醫療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的整合與提供。四是,網上遠程咨詢服務,主要是醫療衛生專家與網民之間利用Email、BBS等網絡方式進行非同步非實時性互動。3.3實施多元化運行操作模式即公益性和商業化兩種模式并行運作。前者由政府部門主導并負責維護和管理,同時還承擔衛生政務信息資源、醫療衛生相關法律法規及地區醫療衛生部門信息資源整合與公益性提供等工作。后者包括個體或集體性質醫療部門的廣告宣傳信息和有償信息咨詢服務[6]。這些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模式,高校圖書館都可參與構建,服務新農村建設。
4高校及圖書館可幫助提高農村醫療衛生人才素質及加強醫改
舒爾茨(1997)認為,健康和生產率密切關系,兒童期的健康影響兒童將來在學校和勞動力市場的表現;成人的健康與生產率關系更直接,生病和殘疾會影響工作量,身體不健康的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顯著較低。通過投資健康來改善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能提高人口素質、增加低收入群體福利,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疾病對人力資源的直接與間接損害,會導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健康對低收入的農民意義更大,農民賴以謀生和增加經濟收入的最重要資源就是勞動力,勞動力資源的生產效率受健康程度和教育程度的影響很大。高校尤其醫學院校圖書館可提供預防醫學、健康教育的知識服務,幫助減少農村人力資源損失。缺乏人力資本是農村地區經濟落后、貧困的一個主要原因,改善農村居民人力資本質量、數量水平,能夠顯著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市場經濟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私人市場無法讓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充分獲得基礎衛生保健和基本臨床服務,也無法為農民提供防范疾病風險所需的醫療保險。政府加以干預非常必要。政府加大農村地區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投資,能增加人力資本,減少疾病帶來的直接損失,促進經濟發展。高校及圖書館應積極參與公共衛生事業。
廣東省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的投入,組織高校對農村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開展繼續教育培訓,廣東醫學院參與培訓。2007年9月~2009年1月,廣東醫學院與省衛生廳聯合舉辦六期廣東省農村衛生人才培訓班,對粵西地區266所鄉鎮衛生院800名業務骨干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脫產培訓,該培訓班在衛生廳專家督導評估中被評為優秀等級,培訓效果好。2010年繼續舉辦農村衛生人才培訓班。醫學院圖書館也為培訓農村醫療衛生人才提供醫療衛生專業的信息、知識服務。為廣東農村基層衛生醫療事業做出了貢獻。廣東醫學院近年有的專業(如臨床醫學、護理學、醫學檢驗、麻醉等)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也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4],為廣東省粵西地區的基層農村醫療衛生人才提供強大保障,既保障了粵西地區的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又促進了醫學院的發展,也較好地發揮了廣東省對農村醫療衛生的財政投入作用,達到了一種雙贏,甚至三贏的效果。在這項事業中,高校圖書館可多購買同當地的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相關的醫學專業書籍、期刊、教材、教學參考書,電子數據庫等,就農村醫療衛生發展進行醫學信息資源建設,也可加強引導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對圖書館的利用,查找信息資料,使用醫學數據庫的培訓,充分利用高校圖書館尤其是醫學院校圖書館的各種資源,提高農村醫療衛生人才的信息素養及醫療水平;加強循證醫學研究,使當地醫療衛生高層次人才,更好地研究所遇到的病例,取得新成果。比如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在為粵西農村的病人做診斷治療時,發現一例新的皮膚病種,參考學院圖書館外文資料,在國外期刊發表了相關論文英文版,研究達到新的高度。2010年8月,《中華皮膚科雜志》上發表了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性病科樊翌明教授撰寫的論文“國內首見真皮毛孢子菌引起皮膚感染一例”,最近一期《美國皮膚病學會雜志》(JAmericanA-cademyofDermatology)也刊登該文英文版(Prima-rycutaneoustrichosporonosiscausedbyTrichosporondermatitisinanimmunocompetentman),該文完整報道了世界首例真皮毛孢子菌引起皮膚感染[3]。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村衛生服務構成中的一些不屬公共衛生范疇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治,也可能因患者支付能力不足被排斥在享受醫療衛生服務范圍外。政府干預農村衛生服務的公共政策應立足農村醫療衛生需求與能力特點,重點從資金上對農村衛生服務實施傾斜政策。增加品質優越、價格低廉、能夠適應農村實際的衛生服務供給。政府應不斷制定有利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政策,解決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提高農村衛生服務能力。為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可通過更高端技術,將醫療成本盡可能降低[9]。高校圖書館具有信息資源和人才、技術優勢,可針對醫療體制、醫學科技進行書刊、資料、學科服務等資源建設,幫助政府管理人員、醫療衛生人才、科技人員和廣大農村人民群眾多了解和研究解決之道。
《國務院關于印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提出:(1)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完善農村醫療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支持邊遠地區村衛生室和困難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鼓勵醫療資源重組、社會力量舉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鼓勵開辦診所或個體行醫。(2)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定向培養、招聘執業醫師,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制度,增加全科醫生數量,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鼓勵高校醫學畢業生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3)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使醫務人員工資與當地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平均工資水平相銜接。政府負責基層醫療機構的人員經費,對鄉村醫生給予補助。(4)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轉變服務模式,開展巡回醫療、上門服務。開展社區首診制試點,建立雙向轉診制度[8]。2010年3月5日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國務院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加快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落實五項重點工作。繼續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基本完成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規劃,大規模開展適宜人才培養和培訓[5]。高校圖書館應響應國家農村醫療衛生政策,積極服務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建設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