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研究生培養下的醫學檢驗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課程設置及個體化培養特點不突出
目前多數院校的檢驗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是跟臨床專業同步進行的,課程體系結構設置不夠合理,只是在半年(或一年)的專業基礎課遴選上導師給予一定的建議,但是整體課程的選擇缺少自身的專業特征,而檢驗專業在自身上有其專業的特點,考研之前花費大量時間應付考試,導致理論知識比較豐富,在研究生實習期間,發現實踐與理論沒有找到契合點。另外有的學生在學術上有獨到的見解,在現有的培養環境中,學生沒有機會把自己想法和意見表達出來,極大的束縛了研究生創造力的發展,個性培養在傳統的培養模式中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
2.1培養科研與臨床技能相結合的復合性人才目前醫院檢驗科都分設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臨床免疫學檢驗在內的多個專業領域,檢驗的五年制本科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后可以基本掌握臨床檢驗科室的日常工作,對于臨床檢驗診斷學的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需要在專業領域中選擇一個主攻方向,掌握基本技能外更深入的內容,結合本專業的特點,我們認為臨床檢驗診斷學的研究生的培養方向應定位為培養科學與專業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2.2課程設置的改革醫學檢驗作為獨立的一門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而不應統一選取統一的課程設置,在授課原則上,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應注重學科交叉和滲透,并貫穿整個培養過程。精選必修課,加大選修課的設置,強調理論性課程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一專多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把老師主講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改為靈活多變的研究方法和專業討論課程的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科研興趣,鼓勵學生多學科、多專業交叉訓練。在創新改革中,作者將學生必修課與選修課控制在2∶3的比例,同時我們加入了臨床檢驗診斷學的專業方向課,由本方向研究生導師開設,課程內容要緊密結合本專業的研究方向,以專題的形式講授,如科研方向為細菌的耐藥機制,則安排ESBL、AmpC、MBL等耐藥基因的相關講座,這樣突出了檢驗專業方向。
2.3加強學術交流平臺利用目前的網絡平臺和兄弟學校之間的合作,走出去請進來,吸收好的教學理念與培養模式,增強個性能力的培養,不局限于書本的知識,培養獨立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模式。學科定期舉辦進修或者培訓總結匯報以及學術講座,介紹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研究狀態,同時對新技術新方法進行講授。有條件時,帶學生參加一些學術交流會議,構建平臺、開拓視野,使學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終生受益。
2.4發揮導師的職責研究生導師是學科專業領域的行家與學者,在研究生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4],根據現有培養模式需加強導師和學生的雙重考核機制,形式可以多變,比如本校近幾年來設立校級研究生創新課題,讓研究生在校期間,完成創新研究,通過此項研究,導師與研究生之間溝通機會增加,對研究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操作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全方位培養,使其更好地適應將來臨床工作和現代社會的需要[5],同時作者對積極申報省級研究生創新課題給予大力支持。實踐環節上學生、學院、導師三管齊下,積極聯系省內及省外醫院檢驗科,實現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基地,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性人才[6]。同時單一導師制不能夠對研究生進行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單憑個人能力傳授新知識、新技術顯現出捉襟見肘的局限性,不能適應研究生面臨社會多樣化知識及能力的需求。為了充分發揮導師的作用,進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作者采取雙導師制,即在入學導師互選中,由導師和學生進行雙向選擇出兩位導師,一位為科研指導導師,另一位為臨床技能培養導師,科研型導師要求具有博士學位或者副教授以上職稱,臨床技能導師為從事臨床檢驗工作至少15年的高級檢驗醫師。每位導師學有專長,互相之間可以彌補不足,各自負責研究生相關方向能力的培養,分別負責臨床實踐技能、科研實驗技能、科研寫作能力、教學能力的培養,最終使所有的研究生在畢業時都能具備一定的臨床實踐和科研能力。另外,根據臨床檢驗科室的工作性質,合理安排研究生培養時間,研究生臨床實習期間上午主要安排在檢驗科室進行臨床技能的培訓,下午則安排科研能力的培養。
研究生培養模式需進行全局觀念,各地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在不同的時期有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借鑒好的研究生培養的經驗,對推動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培養高層次應用人才,促進高校綜合穩步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張曉麗張吉生辛華王勇高榮升楊軍單位:佳木斯大學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