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檢驗科醫院感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實驗室區域布局合理
檢驗科在實驗室的建設和裝修時按BSL-2實驗室的要求進行設計和布局,整個檢驗科采用了盒中盒的結構,將各實驗室有效分隔成相對獨立的區域,平面布局分為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在半污染區和清潔區之間還設立了緩沖區。檢驗科醫院感染來源于每天檢測的大量臨床標本,這些臨床標本帶有的感染性病原體在處理和檢測過程中會有各種感染隱患發生的可能,為此檢驗科在標本的接收、運送、檢測、儲存、最終處理方面對實驗室布局進行了合理的設置調配,形成了流通程序并切實執行:所有標本由病房用統一密封盒及時送到檢驗科標本接收間,檢驗科工作人員統一核對后按各專業分類排放好放入密封盒由專人分發各實驗室,防止標本意外打潑引起的人員和環境污染;對標本檢測前、中、后的安全防護制定了具體要求及職業暴露的應急預案;所有已檢測標本放入專用儲存冰箱放至7d后按感染性廢物的要求及時處理;標本運送路線經過醫院感染的風險評估,盡量避開人員流動過多的線路。實驗室要求內務整潔干凈,各種儀器、冰箱等擺放合理便于操作,離心機統一放置于有氣流外排的試驗臺上,防止氣溶膠污染;各實驗室實驗用具如加樣器等嚴格區分使用;各區潔具分開專用,用后清洗晾干備用,嚴禁清潔區和污染區混用;實驗室與外界隔離,禁止非工作人員進入。
2加強工作人員生物安全管理
2.1加強醫院感染知識的學習檢驗科醫院感染的主要危害對象是工作人員,檢驗科不但直接接觸患者的機會比較多,還要通過多次工序對患者體液和排泄物等標本進行檢測分析,這些過程都有可能使檢驗人員造成感染,檢驗科為加強個人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員的感控意識,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科室制定了具體的培訓計劃:認真學習國內外醫院感染知識,定期組織檢驗人員學習《實驗室生物安全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中華人名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等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工作人員要求牢記本實驗室的相關生物安全具體管理條例及職業暴露處理規程,提高檢驗人員的醫院感染意識和無菌觀念并貫穿于整個工作流程當中。特別是對新參加工作的人員必須通過醫院感染知識的嚴格考核,以使其掌握正確的要領,避免養成不良的習慣,從而保證他們以正確的意識、操作技術和工作習慣展開工作。檢驗科還分批組織工作人員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組織的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培訓班學習并取得了考核合格證[4]。
2.2建立工作人員健康檔案檢驗科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建立了個人健康檔案,檔案中包括工作人員具體身體狀況,每年相關體檢資料,是否有職業暴露及損傷事件的發生,一旦發生要根據《醫務人員病原體職業暴露處理(SOP)》相關要求及時處理,分析事故的原因,對危害程度進行評估并記錄追蹤的全過程。
2.3加強個人生物安全防護在檢驗科各實驗室中,感染性標本在檢測和操作過程中難免溢撒,產生的氣溶膠污染最為常見,也難預防,采取科學合理的個人防護對避免實驗室相關感染非常必要有效。為此,檢驗科對工作人員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和防護操作程序進行了培訓,各實驗室按照分區實施相應等級的個人防護,要求實驗室操作必須嚴格遵守個人防護原則: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應穿工作服,如工作服被污染要及時更換消毒;試驗操作時應戴手套、口罩、帽子且一次性使用;規范個人行為,在工作區不要飲食、吸煙、處理隱形眼鏡、使用化妝品、存放食物等;微生物實驗室、PCR實驗室、HIV實驗室配備防護服和防護眼鏡,以上實驗室所有的實驗操作必須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工作中要預防銳器對操作者的危害,銳器傷是一種使受傷者出血的皮膚深部意外傷害,是醫療護理工作中最常見的一種職業損害[5],實驗室必須佩備降低銳器損傷風險的裝置,盡量避免使用玻璃等易碎容器和使用銳器操作[6]。據報道,引起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從感染源排出后,需要經過連續的傳播途徑才能到新的宿主體內定植或感染[7],加強醫務人員洗手,是切斷傳播途徑的重要一步,可降低50%的病原感染率[8]。在工作中當手有可見污染物或被病人的標本物質污染及離開實驗室前,工作人員應嚴格按照衛生部《醫務人員手衛生消毒規范》要求的七步洗手法,認真洗手并用手消毒劑消毒。在實驗室內必須穿防水、防滑,能有效保護腳部的工作鞋。
3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制度的建設和監管執行
3.1增強醫院感染控制的監管在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檢驗科成立了醫院感染控制管理小組負責相關的管理和監測工作,由科主任擔任組長,各實驗室負責人擔任組員,感控小組負責依據相關的法規要求及時制定、修定和不斷完善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督促各實驗室生物安全措施的貫徹落實,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制度的執行情況以便掌握醫院感染的動態,對工作中出現的生物安全隱患及時處理,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
3.2建全實驗室生物安全制度檢驗科依據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要求,依據各實驗室操作產生不同的危險物質和試驗危害,制定了相關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力爭達到實驗室所有與安全有關的活動都有據可依,所有過程均有記錄可查,分別制定了《工作流程圖》、《環境監測管理程序》、《菌種管理程序》、《傳染性病原微生物報告、儲存及運輸程序》、《醫療廢物處理程序》、《生物安全管理程序》,以上制度在落實的過程中依據實際工作和存在的問題,及時修定、完善。
4加強對高危因素的干預
4.1檢驗科環境的消毒實驗室污染區和半污染區的一切物品,包括空氣、水體和所有的物表、地面等均被視為有污染危害,都要對其消毒處理。每日工作結束后室內空氣用紫外線照射1h;地面、物表每日用清水濕式擦掃,被污染時,及時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劑先覆蓋污染表面,作用30~60min,然后濕式擦掃;采集標本的器材如玻片、吸管、試管等盡量一次性使用;需重復使用的污染器材應立刻浸入含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劑中浸泡4h,再清洗干凈、烘干;接種培養過的平板應壓力蒸汽滅菌30min后再刷洗;實驗室儀器可用2%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污染嚴重時,可用環氧乙烷消毒。消毒劑的配制和浸泡時間、高壓滅菌器的溫度和時間都必須嚴格按照生物安全手冊的消毒和滅菌程序進行[9]。
4.2醫療廢物的處理醫療廢物造成的環境污染是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來自病人的檢驗標本含有各種病原微生物和傳染性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都有可能由于處理不當而引發醫院感染,檢驗科對醫療廢物的處理制定了嚴格管理制度。所有醫療廢物分類管理:使用過的吸頭、試管、酶標板等一次性檢驗用品放入消毒桶內,經高壓滅菌后,放入黃色廢物收集袋中;損傷性銳器放入黃色塑料利器盒中,盒外有醫療廢物警示標識;感染性廢棄物包括各種標本及操作過程中被污染的物品、病原菌的培養基、菌種保存液等高危廢棄物,置于黃色廢物收集袋,在實驗室內進行高壓滅菌后,用垃圾袋包裝密封;實驗室內的廢紙、口罩、帽子等未直接接觸標本或細菌的傳染危險性較低的廢物,集中放置于放有兩層醫療垃圾袋的垃圾桶內,交由專人包裝封口處理。各種廢物在運出實驗室時,由實驗室工作人員和經培訓的專人進行交接,并有記錄登記。實驗室產生的廢水(包括染片、洗板等)集中收集到已加入消毒劑的容器中,大于消毒所需時間后倒入下水道,進入醫院排污池統一由專管部門消毒處理[10]。
4.3避免實驗室相關感染實驗室相關感染是指在實驗室活動中工作人員和有關人員發生的實驗因子的感染,是引起醫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原因主要有誤食、皮膚切割、針刺、動物抓傷、氣溶膠吸入等,尤其以吸入氣溶膠感染最為常見。實驗室感染事故,大部分是由于疏忽或違反操作規程造成的,所以在工作中強調規范人員操作過程,改進操作技術,減少氣溶膠的產生、擴散和吸入,避免工作人員受傷,降低實驗室感染的發生。
5討論
“硬件、軟件和操作者”是構成實驗室生物安全的三要素,也是有效預防和控制檢驗科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先進的設備、設施和裝備是實驗室生物安全的保證,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是關鍵,作為實驗室活動主體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必須履行良好的行為規范和確實遵守安全制度,充分認識醫院感染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克服麻痹思想,嚴格執行臨床試驗室操作規程和標準防護,增強自己的安全防護意識,使自身免受病原菌感染的同時加強環境的消毒管理和醫療廢物的處理,避免感染源外泄,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監管力度和監測,注重感控知識的更新和學習。通過以上措施能有效糾正在工作中出現的醫院感染隱患,持續改進生物安全制度,減少實驗室事故的發生,降低工作人員職業性感染風險,保障醫療安全,避免檢驗科醫院感染的發生。
作者:文宏宇單位:桂林市中醫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