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康復醫學教學手段在實踐中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教育,醫學;康復;醫學模式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患者及家屬對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這要求醫務人員具備較高的醫療素養和全面的醫學科學知識。目前,相當部分的醫務人員對康復醫學有著不太成熟的觀念,認為康復就是療養,是后續醫療,甚至認為是可有可無。正是由于這種觀念的存在,使得較多病人喪失了康復的有利時機,治療效果不佳[1].因此,認為在本科醫學教育階段即需對醫學生實施積極有效的康復醫學知識教育,從而強化醫務人員的康復觀念,加深學生的康復意識,正確地輸入康復信息,使學生了解康復治療應貫穿于整個醫療過程的始終。中國論文網真誠為您提供醫學。
1以功能恢復為主線,加強醫學生的康復意識
康復醫學是研究有關功能障礙的預防、評定和治療等問題,促進病、傷、殘者康復的醫學,是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預防醫學、保健醫學、臨床醫學共同組成了全面的醫學,目標是提高人的整體功能,提高身體的、精神心理的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能力,充分體現醫學的生物2心理2社會模式[1].人們的需求是從低向高的,在經濟、文化及科學發展的條件下,從單純治病保命的認識水平逐漸提高到提高生存質量,而康復醫學正是以提高生存質量,提高局部或整體的功能水平,最終融入社會為治療目的。所以認為康復醫學教學應緊緊圍繞功能恢復為主線,加強醫學生的康復意識。臨床醫學教學通常以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為主線進行講述,而康復醫學在工作范圍、服務對象及服務目標等方面與臨床醫學有著較大的區別,通常從疾病的診斷、功能評定、康復治療和功能恢復等方面進行講述。臨床醫學是以疾病為主導,康復醫學是以功能障礙為主導,各種康復措施均是圍繞著功能恢復為主線而進行的。康復醫學的工作范圍包括醫療康復、康復工程、教育康復、社會康復及職業康復等方面;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由于損傷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齡帶來的功能障礙者,亦包括先天發育障礙者;康復治療的目標是綜合、協調地應用各種措施,消除或減輕病、傷、殘者的身心、社會功能障礙,達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會功能上的較佳水平,從而使借助某種手段,改善生活狀態,增強自立能力,提高生存質量。康復醫學教學內容比較繁雜,在教學中應將康復醫學的理論知識融匯于疾病的康復治療之中,以疾病的診斷、功能評定、康復治療和功能恢復為主線,結合典型病例進行講解,強調早期開展康復治療的意義,以加強醫學生的早期康復意識。
2強調疾病急性期康復治療的重要性
康復醫學以功能障礙為主導,認為功能障礙的早期預防和治療是至關重要的。功能障礙是指身體、心理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可以是潛在的或現存的及可逆的或不可逆的。在教學中需強調在疾病急性期開始進行康復治療的意義,幫助醫學生樹立在疾病急性期就應介入康復治療的意識,以預防患者潛在的功能障礙,防止可逆的功能障礙變為不可逆的[2].因為只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在疾病急性期介入康復治療的意義,才能使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自覺地將康復治療與臨床治療相結合,從疾病急性期開始使康復治療貫穿于疾病治療的全過程。例如,為了強調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先展示顱腦損失后肢體嚴重攣縮患者的病例,使學生了解到急性期治療不當所造成的嚴重后果,繼而闡述早期肢體抗痙攣體位的擺放和實施運動療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有,為了強調骨折手術固定后早期訓練相關肌肉的重要性,先復習制動對骨骼肌、韌帶和關節的影響和制動可引起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的康復醫學相關理論基礎,從而使學生理解為什么關節固定早期應實施相關肌肉的等長運動來預防和延緩肌肉萎縮,防止出現關節攣縮的重要性。新晨
3現代教學手段在康復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康復醫學是跨專業的綜合性學科,內容涉及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力學、社會學、環境改造學、殘疾學及人體發育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由于學科內容涉及面較廣,專有名詞和特定內容多,而教學時數有限,造成學生在學習中記憶及理解困難,給教學帶來較大的難度,使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已不能滿足現代康復醫學發展和教學的要求。目前使用的教科書大多是用文字來描述各種動作,不僅閱讀時乏味,也不易理解。這就要求教師應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使教學變得形象、直觀,通過多媒體技術同時或交替呈現文字、圖像、聲音及動畫,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景,使教學內容易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記憶效果,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時,如果使用文字來表達患者的臥床體位和各種功能活動,則會出現教師講得費力,但學生理解和記憶困難,影響教學效果;如應用多媒體技術展現上述案例,采用直觀的圖像、動畫和視頻,則可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加教學內容的理解性。
[參考文獻]
[1]楊文清,郭克鋒,王俊卿。多媒體技術在康復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5,19(6):451.
[2]南登崑。康復醫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