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以系統整合為基礎,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依照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和未來醫生必備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我們打破傳統“三段式”的教學模式,以器官系統為主導重組課程內容,以知識點整合教學內容,以新進展更新教學內容,以臨床問題帶動醫學專業知識與人文社科、基礎醫學知識的銜接與滲透,對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和改革創新。
1.1新課程體系的構成
以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為例,由核心課程(占所有課程課時的56%)、選修課程(占所有課程課時的20%)兩大模塊和臨床實習(占所有課程課時的24%)組成。核心課程模塊:第1~8學期開設,包括公共基礎、人文社科、系統整合、技能、臨床核心課程五大模塊(表1)。要求學生掌握醫學基本理論,為臨床實踐提供有關的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選修課程模塊:共有72門課程供學生選修。選修課程安排在第1~8學期,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加強人文自然科學類的內容,包括社會科學、語言文學、藝術、自然科學類、專業選修(含基礎與臨床整合的選修課,新技術、新進展等等)。臨床實習:通科實習48周安排在第9~10學期進行。二級學科定向培養安排在第11~14學期。
1.2系統整合模塊的構建
以系統為基礎,將傳統解剖學、生理學等14門醫學基礎課程與相應臨床課程整合為11大課程模塊(圖1)。整合后的模塊教學,基礎課程與基礎課程、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臨床課程與臨床課程優化組合,交叉滲透,知識點更加系統,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模塊教學,打破傳統的學科界線,教學的組織不再是各教研室。為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學院任命模塊負責人,賦予其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各模塊成立教學組,由模塊負責人精選相應學科教師組成。在模塊負責人領導下,各模塊教師編寫教學大綱,精選教學內容,集體備課、聽課,審核考試內容。同時,學院成立了新教學模式專家組,認真審核各模塊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考試命題等,確保教學質量。為評估實施模塊教學后,學生對基本知識掌握的情況,我們對2002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分別實施了新舊兩種教學模式教學的學生進行基礎課程綜合考試,考試學科覆蓋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微生物免疫學、藥理學共6門課程,考試模式、試題難度相同,新舊教學模式考試。經統計學處理P>0.05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模塊教學不影響學生對單門學科知識的掌握。由于本次考試沒有針對系統綜合能力進行考評,因此未能反映出新模式的優勢。
2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2.1以“問題導向學習”為切入口,全面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激發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方法,它借助“真實問題”,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積極、自主、合作地開展學習,讓學生自己尋找和利用多種學習資源、探討問題的答案,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了批判性和分析性的思維能力。我院1999年在病理學、微生物學課程中首先實施新教學模式,要求各模塊有一定比例的學時數用于PBL教學,而且實施過程要穩步扎實,認真編寫PBL教案。PBL具體做法是:學生7人~10人為一班,帶教教師通過集體備課,統一要求,保證帶教效果的一致性。教學中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做引導。學生圍繞案例查找資料,提出問題(第一次討論);繼續查找資料,第二次討論;再查找資料,第三次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教師是引導者、激勵者、促進者和評估者。為確保PBL的實施效果,2000年以來,我們先后多次派教師赴香港大學觀摩學習,邀請中國臺灣中山醫學大學的專家來院講學及進行現場示范與交流;加大教學投入,保證充分的教學場地和設施,并制定一系列激勵政策調動廣大師生的教學積極性,使我院PBL教學得以順利實施。此外在臨床核心模塊教學中,我們打破傳統的大班授課以及先理論后見習的模式,采用以床邊教學、PBL教學、小組討論式為主的教學方式。理論課與實踐課融合,學生2人~3人為一組每天上午跟著帶教教師查房,診治患者;下午上課,8名~10名學生一組進行PBL床邊教學或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臨床實踐中邊當醫生邊當學生。以典型病例作為切入口,啟發學生將理論與實踐、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充分結合起來,全面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及對知識的分析應用能力,深受學生的歡迎。
2.2積極開發網絡教學資源,構建網上教學體系
新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為此我們積極開發網絡教學系統,構建網上教學體系。我院先后投入100多萬元加強教學資源(CAI課件、教學網站等)建設,教室、實驗室及宿舍等全部實現網絡化;多媒體課件、自測題庫等全部教學內容上網;電子閱覽室、CAI教室全天免費向學生開放,部分必修課內容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自學?!靶陆虒W模式網站”、“臨床基本技能網站”、“機能學網站”、“病理學網站”等教學資源豐富,界面友好,并全部對外開放。臨床基本技能網站2002年開通以來,點擊數已達40多萬次,我院的“臨床技能網站”最先出現在國際知名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網站上,已經成為搜索的關鍵詞。2005年,臨床基本技能課程獲選國家級精品課程。
3加強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與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系統整合模塊中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同時,我們以臨床方法課程為龍頭,將臨床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傳統診斷學安排在第二、六學期,僅涉及內科體格檢查、問診等基本技能,并以大班授課為主。新設置的臨床方法是一門全新的臨床基本技能訓練綜合性課程,涉及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婦產科學、急救醫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等多學科的基本技能,安排在第五至六學期授課,授課形式靈活,理論教學、技能訓練、臨床見習有機結合。第二、三學期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體格檢查訓練;第四學期進行問診與病歷書寫訓練;第五學期學習臨床基本操作,包括心肺復蘇、氣管插管、呼吸機應用等;第六學期進行外科技能操作(外科實驗動物學)訓練。通過5個學期的系統訓練,教師手把手地教(一個教師指導3名~5名學生),理論和實踐、基礎與臨床充分結合,學生基本技能顯著提高。我們對2002級新舊教學模式的學生分別進行臨床技能考核,舊模式學生平均分數為67.5分,新模式學生平均分數為85.0分,兩者相差17.5分。進行過臨床技能培訓的我院1998級、1999級、2000級學生畢業后參加全國執業醫生資格考試,成績在全國的排名分別為第15名、第12名和第4名,成績逐步提高,初步顯示出我院教學改革的成果。為配合臨床方法課程的實施,我們于2002年在國內率先建設了設備一流、功能齊全的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在國內第一個引進全自動多功能模擬人及一大批教學模型,應用了虛擬技術、模擬技術、標準化病人、網絡技術等教學手段,成為醫學生早期臨床實踐的重要基地之一。
4全面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
汕頭大學醫學院是國內第一批合并到綜合大學的醫學院,1987年以后醫學院五年制醫學生1年~2年,七年制醫學生1年~3年學習、生活在綜合大學校區。借助綜合大學濃厚的人文環境優勢,我們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校園氛圍,設置“杰出醫學生”科研基金,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科研訓練;開設系列新型綜合課程———健康與社會、終身學習、溝通技能等,力求在多學科背景下使醫學生養成跨學科的思維習慣,增強創造性思維能力、溝通能力,成為具有創新能力并適應時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醫學人才。
4.1健康與社會課程
本課程涵蓋了醫學、哲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法學、公共衛生學、衛生政策學等眾多學科的內容,將醫學、社會、健康等諸多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從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等多方面來認識人類健康與疾病的關系,更加關愛患者;提高法律意識,保證安全可靠的醫療活動。為了提高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我們聘請了國內著名醫學教育專家如王德炳、王一飛、文歷陽教授等親自為學生授課。社會實踐也是本課程的重要內容,我們設法讓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農村去體會社會、環境與健康的關系,如參加社區醫療,參觀電子污染現場、地方氟病現場等。此外,所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周末與假期已參加了至少一輪的寧養義工服務和醫療扶貧體驗活動(這兩個項目都由李嘉誠基金會資助,寧養計劃是為貧困晚期癌癥患者送醫送藥,使之減輕臨終前痛苦并體會到人間關愛;醫療扶貧是赴省內外貧困地區實施醫療救助行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目睹了貧困地區缺少醫療藥物的現狀,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了他們的高尚醫德,陶冶了他們的情操。不少學生表示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過硬的本領,將來要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貢獻一份力量。此外,在學習中,還以“醫患關系”、“生殖倫理”等為主題開展辯論賽,活躍學習氣氛,對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程內容、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起到了重要作用。
4.2終身學習課程
創建終身學習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更新知識的能力。該課程涵蓋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文獻檢索、循證醫學、統計學等內容,使學生學習到多種獲取知識的途徑,獲得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完成在校正規教育和培訓后,能夠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適應醫學實踐和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與變化的狀況,具備未來發展的潛能。隨著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在我國的實施,暴露出我國的醫學教育中學生交流能力明顯不足。為改變這一狀況,我們專門設計了溝通技能課程,并實施PBL教學、床邊教學,以使學生學會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具備與他人建設性合作交流的能力。新教學模式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經過4年來的理論和實踐,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初步顯示出優勢,達到了預定的目標,我們將不斷予以充實和完善,期望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優秀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