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影像存檔與傳輸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PACS的研制
(一)設計思想:醫學影像信息已占醫院所有信息量的80%以上。通過研制PACS,可充分利用這部分信息,更好地為病人服務;同時,也方便了醫務人員,提高了醫院的工作效率、診療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使醫院的管理水平上一個新臺階。研制PACS的目的是應用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將各種信號格式、各種類型的醫學影像設備連成一個系統,旨在全面解決醫學影像信息的采集、存檔與傳輸,并能在各計算機工作站上對圖像進行分析、處理。應用PACS還可實現遠程醫療的影像傳輸,實現醫學影像信息資源的共享,為建設數字化醫院打下基礎。
(二)功能特點:
1.影像采集診斷工作站:
(1)影像采集:目前醫學影像主要有3類接口,一是非數字化接口,需用各種采集卡進行采集;二是數字化但非數字化影像通信標準(DICOM)3•0格式的接口;三是標準DICOM3•0接口。對于前兩種接口,必須通過影像采集工作站來采集影像信息,并把非DICOM3•0格式的影像轉換成DICOM3•0格式進行閱覽、存儲、傳輸和管理。對于標準DICOM3•0接口,可直接把影像送往服務器進行管理。對數字化的影像,要進行無損的采集和傳輸。
(2)影像瀏覽與處理:影像處理是PACS系統的一個重要功能:①豐富的圖像和數據后處理功能;②具有無級縮放和放大鏡功能;③多幅圖像同屏顯示;④支持圖像黑白反轉、偽彩色等顯示功能;⑤支持動態電影回放,并可同屏顯示同一病人不同設備檢查的多個動態電影圖像;⑥同一屏幕可分格顯示病人的不同影像,供診斷比較;⑦圖像上可以添加任意形式的圖形或文字標注,并可在激光相機上輸出;⑧規范的病歷報告生成功能,并可同時存檔;⑨自動將病歷報告的文字信息和圖像信息組合打印輸出;⑩可根據病人姓名、住院號、檢查號、檢查科室及影像設備等多種途徑查詢和調閱病人圖像。
(3)圖像傳輸:能通過網絡將圖像傳輸到需調閱的工作站,亦可傳輸到異地供遠程會診。
(4)影像打印:醫院內部可實現無膠片化管理,而當病人需要膠片時,軟件具有膠片打印功能,打印的膠片完全符合診斷要求。
(5)診斷報告:系統在瀏覽影像的基礎上,具有書寫并打印診斷報告的功能。診斷報告能通過調閱模板進行修改,以便減輕醫生的工作量。
(6)模板管理:系統除了提供常用的診斷模板外,用戶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自己定義和修改診斷報告模板。
(7)統計功能:系統能夠按科室、醫生(含檢查醫生和開單醫生)、病人身份和費別等統計所做檢查的人次數和費用。(8)報告瀏覽:系統能夠通過多種途徑來瀏覽以往病人的診斷報告情況,并進行隨訪。
2.影像瀏覽工作站:影像瀏覽工作站具有兩種功能,一是獨立于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可通過檢查日期、病人姓名等檢索病人的影像,并能調出該影像相應的診斷報告。二是與醫生工作站溶為一體,象調閱病歷一樣直接調閱病人的影像信息。
3.影像服務器系統:影像服務器是整個PACS系統的神經中樞,它應具備以下幾個功能:(1)影像接收:對于符合DICOM3•0接口的影像設備,可直接接收;對于不符合DICOM3•0接口的影像設備,接收經影像采集工作站處理過的已經符合DICOM3•0格式的醫學影像。(2)影像存儲:對于采集來的醫學影像信息,分別進行有損和無損壓縮處理。一般把無損壓縮的影像保存在磁帶機中,作為離線存儲。在目前數據庫服務器中建立病人的ID號與影像內容及存儲位置的對照表,以便能象電子病歷一樣管理病人的影像。
(三)運行條件:基本條件是醫院建立100M帶寬以上的局域網絡,亦可在原有HIS網上加以改造。設備配置:①影像服務器配置:建議中、小型醫院可采用HPLH-3000服務器配100G以上磁盤陣列。展開床位700張以上的醫院可采用HPLH-6000服務器配200G以上磁盤陣列。②影像工作站配置:計算機除了要求在PⅢ500/128M/20G以上配置外,醫學影像診斷對顯示器還有特別的要求。放射科,特別是計算機攝片(CR),需配置2k×2k的肖像型顯示器,其余科室可采用19~21英寸高分辨率(1600×1200,點距為•25以下)的顯示器。
二、PACS的應用
我院是一所擁有1200張床位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1998年開始建立了以WINDOWSNT為平臺、光纖通訊為主干、“軍字一號工程”軟件為基礎的網絡系統,先后運行了護士工作站和醫生工作站,開通了網上圖書館、網上情報檢索等電子業務。在此基礎上與某公司合作,于2001年1月開發建成了PACS,并開始運行至今,全院基本實現了無膠片化管理和圖像信息資源共享(門診病人需帶片到外院會診,亦可通過共享洗片機洗出膠片),達到了預期的建設目標。目前,我院的PACS系統已將國內外9大廠家生產的、具有5種接口的CT、ECT、MRI、CR、數字放射(digitalradiolgy,DR)、彩超及病理等10多臺影像設備順利與HIS融合,將醫學圖像以全數字化的方式傳輸到全院28個科室的220個醫生工作站和院業務領導與有關部門的管理工作站上,實現了醫學影像全數字化采集、存儲、處理與傳輸。實踐證明:運行PACS后,減少了病人就診環節及占床等待檢查的候診時間,為搶救急、危重病人的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臨床醫生能同時調閱病人不同時間、不同檢查的影像資料進行對比,影像科室醫技人員可調閱其它影像資料來修正自己的診斷,從而大大提高了影像診斷質量。系統還為影像科室提供了常用模板和自定義模板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醫教研工作和機關統計工作,實現了全院資源共享。同時,PACS的運行對于提高醫務人員的計算機水平及豐富影像知識大有助益。據我院近3年的統計數據,每年用于膠片、顯、定液和套藥等的消耗約100萬元左右。實施無片化后,不但可節省上述經費,而且可節省大量儲存膠片的費用,同時還可避免膠片丟失、蟲咬和霉變等損害。國際上,遠程醫學在80年代后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通過衛星和綜合業務數據網,在遠程咨詢、遠程會診和醫學圖像的遠距離傳輸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1]。我們的實踐證明,PACS能大大提高遠程會診的質量和速度。
三、PACS開發應用的啟示
(一)醫院應將PACS建設提到議事日程:現代數字化醫院基礎的PACS系統已成為當前熱點[2]。以往由于微機性能不足、高速網速率不夠及工作人員的信息觀念和操作技術水平有限,更由于PACS的整體價格使絕大多數醫院難以承受,所以PACS的建立,尤其是與HIS實現整體鏈接的高性能的PACS的推進在國內仍處于起步階段。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高速網絡、大容量存儲設備及高質量顯示、打印機設備的逐步普及,醫學影像設備普遍都有數字化標準接口,這使建立實用的醫學影像管理系統成為可能[3]。
(二)積極創造條件、依靠自己的力量建好管好PACS:在PACS建設中要選擇適合中國國情、醫院院情的技術與品牌。目前有些國外產品難與國內HIS融合,在技術接口上,有些只能接90年代后的DI-COM設備;在二次開發與升級維護上,缺乏及時性;在價格上,普遍比國內同類產品高。國產PACS有它的許多優點,只要充分考察技術及國內醫院運行情況,并選準技術合作的公司和品牌,是可以建設好先進實用的PACS的。醫院信息系統是一個動態工程,不管是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需不斷修改、升級和擴充,尤其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和明天,這種更新和擴充會更快、更頻繁[4]。因此,那種希望等到完全完善、成熟了再開展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三)醫院PACS的運行與管理必須適合自身的管理模式:PACS實施方案的設計優劣,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整個系統的建設成敗。為此,我們著重把好了“三關”。
1.建設前必須搞好解決方案,把好設計論證關。我們組成了由計算機工程技術人員、影像科室專業技術人員、機關相關人員和院領導的多學科“論證組”,在對本單位影像設備、HIS現狀等實際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應用標準框架模式設計》和建立醫院PACS的總體原則,即:要以“病人為中心”,與醫院管理方案和影像科室工作程序緊密結合;有較好的系統穩定性和可擴展性;有與HIS融合的無縫連接性;有性能/價格和效益比的優化性。
2.建設中必須搞好關鍵環節,把好與管理網融合關。醫院實施PACS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與合作單位密切配合,共同探討,遵循“整體設計、分布實施、便于擴展”的原則,把著重點放在關鍵技術上:如與PACS連接的非DCIOM3•0設備如何轉化為DCIOM3•0格式;PACS與HIS無縫連接的“中間件”技術(XML—可擴展標記語言與HL7—醫療環境中電子數據交換標準)怎樣有機融合;融合后圖像信息與管理信息間怎樣才能進行順暢交流等[5]。經過反復實踐及檢測,效果滿意。衛生部組織有關專家及領導考察驗證后都給予了很好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全軍醫院PACS的建設標準與規范,準備在全軍推行。
3.建立后必須搞好機制運行,把好運行管理質量關[6]。系統建成后,我們及時將工作的重點轉移到PACS的運行與管理上。首先要改變觀念,統一認識。其次是抓好全員培訓,持證上崗。第三,制定PACS管理的有關規章與制度,如操作合格標準、PACS技術操作手冊、無膠片化管理規定、操作安全規則及存儲檔案質量管理等配套管理制度與運行機制,確保PACS系統的正常運行。
(四)我國PACS發展的思路:PACS自20世紀80年代出現以來,各國研究和發展各具特點。美國的研究和開發是在政府和廠商的資助下進行的;歐洲則由跨國集團、國家或地區的基金來支持;日本將PACS的研究和開發列為國家計劃,由廠商和大學醫院來共同完成;韓國的PACS是在大型私營企業資助下完成的。由于社會、技術及商業等種種原因,PACS本地化的過程是艱難而漫長的。我們認為,我國發展PACS,應以自主開發為主,立足現有條件,著眼國際水平,采取逐步發展的策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