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骨巨細胞瘤影像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結果
13例骨巨細胞瘤發病部位:脊柱4例均累及單個椎體,2例誤診為椎體結核,1例誤診為神經源性腫瘤,1例誤診為骨髓瘤;其余9例均為單側發病,發生在髂骨3例,恥骨2例,跟骨2例,坐骨及下頜骨各1例,誤診為骨囊腫4例,動脈瘤樣骨囊腫3例,嗜酸性肉芽腫1例,轉移瘤1例。
1.1X線表現:病變邊緣清楚的8例,呈膨脹樣破壞,皂泡樣改變較典型,偏心性表現不明顯,破壞區有少量分隔,病灶周圍骨皮質變薄,邊緣無硬化。邊緣欠清的囊狀骨破壞透亮區5例,其中周圍見鉆孔樣改變者3例,周圍軟組織間隙模糊。累及脊柱者其中2例椎體附件骨質破壞,3例椎體破壞呈楔形改變。
1.2CT表現:7例患者中,髂骨2例,恥骨2例,脊柱2例,下頜骨1例,CT表現均為骨質膨脹性破壞,主要為囊性或不均勻的軟組織密度影,CT值為20~65Hu,其中4例可見骨性分隔,可以顯示出病灶邊緣的骨質硬化。2例脊椎腫瘤僅表現為溶骨性骨質破壞,椎體附件及椎間盤無破壞;發生在髂骨者周圍軟組織可見腫塊,脂肪間隙模糊,1例位于髂骨者腫瘤實性成分居多,軟組織腫塊較大,誤診為轉移瘤。
1.3MR征象:6例行MRI檢查,脊柱2例、骨盆2例、跟骨2例。病變呈囊狀膨脹性改變,在T1WI呈均勻低信號或中等信號,在T2WI表現為高信號或混雜的中等及較高信號,部分可見分隔,表現為典型的鵝卵石征。發生于脊椎者病變信號相對均勻,本組病例均累及1個椎體,不同程度呈楔形改變,邊界較為清楚,2例合并軟組織腫塊,其中1例腫瘤偏惡性,實性部分居多,表現為T1加權像上的不規則狀軟組織信號影,椎管及椎間盤受累及,增強掃描后病變明顯為不均勻明顯強化信號。2.4右側髂骨骨巨細胞瘤影像學表現。
2討論
骨巨細胞瘤是臨床上常見的骨腫瘤,好發年齡為20~40歲的青壯年,無明顯性別差異。腫瘤組織來源不明,主要成分為多核巨細胞和梭形間質細胞,多數學者認為,該腫瘤起源于單核基質細胞,而非巨細胞本身[2]。病理上將骨巨細胞瘤分為3級:Ⅰ級為良性,Ⅱ級為侵襲性即生長活躍的骨巨細胞瘤,Ⅲ級為惡性或惡變,惡性骨巨細胞瘤又稱為骨巨細胞肉瘤[3]。常規通過X線可對發生于股骨下端及脛骨上端的骨巨細胞瘤進行初步診斷,但是對于發生在其他不規則骨的骨巨細胞瘤由于組織相互重疊,且周圍組織結構細小,或解剖部位復雜,單純依靠X線易造成誤診及漏診。CT能更清晰地顯示病變部位的骨質破壞范圍、位置及程度,通過多平面重建及容積再現圖像可以直觀顯示腫瘤形態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于骨皮質變薄、中斷、病灶內分割的具體形態的顯示明顯優于X線,平片所示典型的皂泡樣改變在CT上表現為骨質破壞區內殘留骨小梁形成的骨嵴[4],CT對骨殼的完整性及軟組織腫塊的正確判斷影響到骨巨細胞瘤的分級,良性骨巨細胞瘤邊緣骨殼完整或部分消失,主要是膨脹性生長,溶骨性破壞,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侵襲性骨巨細胞瘤表現為蟲蝕樣、鉆孔樣骨質破壞,腫瘤邊緣不規則,向周圍軟組織浸潤,因此對腫瘤的診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MRI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能更清楚地顯示出腫瘤的邊界,尤其是對于發生于脊柱部位的侵襲性骨巨細胞瘤,可判斷腫瘤對椎管、神經根的累及程度。MRI對骨皮質、骨嵴及鈣化的顯示不及CT及X線敏感,因此不能完全依靠MRI檢查做出診斷。
位于不規則骨骨巨細胞瘤的影像學表現與長管狀骨大致相仿,表現為囊性膨脹性骨質破壞或溶骨性骨質破壞,而溶骨性破壞更為顯著,病灶內無鈣化,可局部形成軟組織腫塊。本組2例發生于髂骨的病例骨殼殘缺,形成的軟組織腫塊與骨膨脹程度不成比例,當腫瘤突破骨質向外生長,形成的軟組織腫塊較大時會影響到診斷的準確性,與長管狀骨骨巨細胞瘤相比有以下特點:腫瘤呈膨脹性生長但偏心性表現不典型,破壞的骨質邊緣欠光整;腫瘤形成的軟組織腫塊較大時侵犯鄰近組織結構,失去骨巨細胞瘤固有特征[5]。本組病例中僅發生于髂骨的3例表現為典型的皂泡樣骨質改變,并可見骨性分割,位于其他部位者由于部位不規則,骨巨細胞瘤的典型表現難以表現。骨巨細胞瘤血供豐富,尤其是實性成分居多時,增強掃描后腫瘤內部及間隔多明顯強化。筆者認為,不規則骨骨巨細胞瘤由于缺少特征性表現,部分病變經強化后可顯示出特征性的“皂泡樣”改變,而且腫瘤血供豐富的特點易與其他良性骨腫瘤性病變相鑒別。MRI應行常規平掃加增強掃描,對于腫瘤周圍軟組織的顯示可以更加清晰顯示,結合CT多平面重建圖像就可以更準確地觀察腫瘤的范圍及軟組織侵犯情況,有助于病變的定性診斷,同時可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在不規則骨發生的骨巨細胞瘤表現不典型時,應注意與以下病變鑒別。
①動脈瘤樣骨囊腫:膨脹性表現呈多房型的骨巨細胞瘤易誤診為此病,動脈瘤樣骨囊腫常發生在20歲以下,發生部位以椎骨及扁骨多見,CT和MRI顯示的多個液-液平面為特征表現,且病變實性成分少;而骨巨細胞瘤發病年齡相對較大,出現液-液平面者較少,有文獻報道當骨巨細胞瘤合并動脈瘤樣骨囊腫時可出現此征象[7]。②嗜酸性肉芽腫:好發于兒童和青少年,顱骨多累及,表現為溶骨性骨質破壞,一般見不到鈣化灶,在顱骨常呈特征性的“地圖樣”骨質破壞,發生于椎體者需仔細鑒別,病變很少侵及附件,一般不形成明顯腫塊,本組病例中1例發生于下頜骨,表現為溶骨性骨質破壞,周圍未見硬化,CT診斷為嗜酸性肉芽腫,病理診斷為骨巨細胞瘤。③脊柱結核:針對位于脊柱的病變,當影像學表現為溶骨性骨質破壞及局部軟組織腫塊時易誤診,但結核形成的冷膿腫位于椎旁,椎間盤常有破壞,骨巨細胞瘤的軟組織腫塊與骨質相連,與結核病變不符,本組病例中2例出現椎旁軟組織腫塊,術前CT及MRI誤診為結核。④轉移瘤:多見于有原發腫瘤病史者,病灶常多發,呈溶骨性骨質破壞的轉移瘤因出現膨脹性破壞及軟組織腫塊,轉移瘤往往以浸潤性生長為主,膨脹性改變少見,邊緣不清,因此當骨巨細胞瘤位于椎脊柱時,腫瘤溶骨性破壞嚴重導致椎體壓縮,單純依靠X線檢查易誤診為轉移瘤。⑤骨髓瘤:脊椎及顱骨多見,多發骨髓瘤容易鑒別,常表現為穿鑿樣及蜂窩狀骨質破壞,依靠X線、CT基本可以鑒別診斷,位于脊柱者約5%為單發,與骨巨細胞瘤表現相似,呈溶骨性破壞,但常合并骨質疏松改變及病理性骨折,形成軟組織腫塊者少見,椎體附件一般不受累。總之,發生在不規則骨的骨巨細胞瘤多數具有長管狀骨病變的一般特征,但由于其病變部位及影像學表現不典型,在X線初步篩選的基礎上,結合CT、MRI可提高本病診斷的準確性。
作者:楊學榮趙貴郭艷孫自發李建國袁志祥劉建軍單位:新疆沙灣縣人民醫院放射科新疆烏蘇市人民醫院放射科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醫學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