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藥復方化學成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藥復方是中醫治病的主要臨床應用形式,復方中的化學成分是中藥發揮藥效作用的物質基礎。進行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在闡明中醫的方藥理論,揭示中藥的配伍規律和作用機制,優化制劑工藝,制定質控標準,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并走向國際市場等方面均具重要意義。筆者就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進行綜述,以供參考。
1研究方法與途徑
迄今,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無論在思路還是在技術與方法等諸方面仍處探索階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觀點和構思,如余亞綱的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系統分離與鑒定的三元設計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藥復方多成分經多途徑協同作用的霰彈理論〔2〕以及周俊的中藥復方天然組合化學庫與多靶作用機制〔3〕等,這些對于如何開展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參考價值。關于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研究方法與途徑,目前可歸納成如下3個方面:1)以單味藥有效成分為指標,對全方制劑進行定性與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對全方化學成分進行系統提取、分離和鑒定。3)以藥效為標準追蹤復方活性部位與有效成分。
2以單味藥有效成分為指標定性與定量
確定單味藥主要有效化學成分作為指標性物質(markersubstances),采用各種分離與分析技術,對復方全方、各藥配伍及各單味藥制劑中指標性物質(成分)進行定性與定量,并探討制備條件(藥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時間、煎煮時間、煎煮次數、加熱溫度、包煎與另煎以及先煎與后下等)、制備方式(單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劑型等對指標性物質(成分)質和量的影響。此類研究工作開展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
四物湯由當歸、地黃、芍藥和川芎組成,袁久榮等〔4〕采用多種分析方法測定了四物湯各藥單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種微量元素、17種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結果表明在加熱條件下合煎時,各成分間具有增溶效應。鐘立賢等〔5〕測定并比較了小青龍湯(由麻黃、桂枝、芍藥和甘草等組成)各藥單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黃堿的含量,結果顯示合煎液中麻黃堿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與麻黃堿作用產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與分煎液的藥效并無顯著差異,說明雖然甘草酸與麻黃堿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體內仍具藥效,因此對中藥復方煎煮過程中產生的沉淀應慎重考慮其取舍。四逆湯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組成,張宇等〔6〕對附子與甘草、附子與干姜及三味藥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進行了定性與定量,結果表明附子與干姜配伍時,具毒性的烏頭堿類含量升高;而附子與甘草配伍時,烏頭堿類含量降低,說明中醫“附子無干姜不熱、得甘草則緩”理論具有一定科學依據。
六味地黃湯為補陰名方,嚴永清等〔7~9〕對其化學成分進行了初步分析,結果表明同一方劑因制備工藝不同,其化學成分的質與量也不盡一致;復方化學成分不等于各單味藥化學成分的簡單加和;合煎液中化學成分種類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發現生脈散水煎劑中人參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顯高于單味人參水煎劑,由此推測在加熱煎煮過程中發生了人參皂苷的水解轉化,結果使原來在單味藥中屬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復方中成為主要成分。嚴永清等〔7〕則在比較生脈散中人參、麥冬和五味子合煎與分煎液化學成分差異時發現,合煎液中人參總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動力學以及對心肌作用和臨床療效觀察上,合煎液效果優于分煎液,據此推測人參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該方某些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對小半夏加茯苓湯及方中各單味藥的化學成分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復方中生物堿含量低于半夏單味藥,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單味藥,認為高含量的氨基酸對發揮該方的和胃止嘔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種中藥提取制成的一種殺菌劑,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對其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發現其富含酚類、苯甲酸類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積歸一化法計算了各類有效成分的相對含量。枳術丸由枳實和白術組成,羅尚鳳等〔13〕采用GC/MS法測定了其制備過程中蒼術酮、蒼術內酯、羥基蒼術內酯和脫水羥基蒼術內酯等4種有效成分的含量動態變化,結果發現在炮制時白術中的蒼術酮可氧化生成蒼術內酯和羥基蒼術內酯,而在與枳實組方時蒼術內酯和羥基蒼術內酯又可還原成蒼術酮,并討論了這一化學變化的原因。
3用植化法對化學成分提取、分離與鑒定
將中藥復方視為一個整體,采用植化方法對全方化學成分進行系統提取、分離、純化和結構鑒定,可全面分析復方化學成分是什么,與單味藥成分比較有何區別以及有無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報道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