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臨床資料
21例病例均為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齡44歲~73歲,平均63.32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7.25年;壞疽發生7d~4個月,平均63.50d;壞疽三期I級4例,三期Ⅱ級6例,三期Ⅲ級11例;中醫辨證分型:氣陰兩虛型3例,濕熱下注型8例,熱毒熾盛型7例,陰寒偏盛型3例。
2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藥口服以自擬通脈愈疽湯為基本方,藥物組成:全蝎10g,牛膝10g,當歸10g,金銀花10g。氣陰兩虛型加黃芪20g,黨參10g,麥冬10g,石斛10g;陰寒偏盛型加干姜6g,熟附子6g,肉桂6g,炙甘草20g;濕熱下注型加黃柏10g,薏米10g,赤芍10g,蒼術10g;熱毒熾盛型加連翹10g,地丁6g,蒲公英10g,貫眾10g。局部處理:局部紅腫未形成膿腔者,局部用金黃膏外敷。形成膿腔者,應及時切開,充分引流。壞疽與健康組織界限比較清楚時,逐步清除壞死筋膜、肌腱,用雙氧水、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局部濕敷有效抗生素紗布(如慶大霉素等),周圍紅腫處用金黃膏外敷。微循環得到改善,大部分壞死組織清除后,局部用生肌玉紅膏換藥。全身治療:根據血糖監測情況,皮下注射胰島素,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4mmol/L~8.0mmol/L;0.9%生理鹽水250mL加入脈絡寧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1次/d,2w為1個療程。間隔5d~7d,可連續治療3個~5個療程。感染嚴重者,根據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應用敏感抗生素及支持療法。
3結果
3.1療效標準
治愈:壞疽創面完全愈合,已形成痂皮或瘢痕。好轉:壞疽潰瘍局部分泌物減少,壞疽組織大部分脫落或部分肉芽新生,創面顯著縮小。無效:創面無明顯縮小,分泌物無明顯減少,局部無顯著變化或惡化者。
3.2療效觀察
所有病例治療后治愈15例,好轉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0.48%。
4討論
糖尿病壞疽屬于祖國醫學“消渴”、“脫疽”范疇,消渴病日久不愈,陰損及陽,致陽氣不達;加之毒邪外襲,凝滯血脈,經脈瘀阻,四末失于溫煦濡養,故有肢體發涼、怕冷、麻木、疼痛等證。寒凝郁久化火生熱,加之脾失健運,濕熱內生,火熱與痰濕互結,下注于肢體,可見肢端紅腫潰爛,甚者變黑壞死而成為“脫疽”之證。本病病機為本虛標實,錯綜復雜。本虛以陰陽氣血不足為主,標實以瘀血、寒邪、濕熱、火毒為主,病機關鍵在于瘀阻經脈、血行不暢。臨床上患者均有血瘀證的表現,表現為肢端青紫、劇痛或麻木,舌質紫暗、有瘀點。治療以活血化瘀為基本原則,此類藥物能夠有效地改善血液流變學狀態,擴張血管,促進側支循環,改善肢體血運,使血液瘀滯狀態好轉。根據中醫辨證論治,我們將本病分為氣陰兩虛型、陰寒偏盛型、濕熱下注型、熱毒熾盛型,治療時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配合益氣養陰、溫經散寒、清熱利濕、清熱解毒等法,標本兼治,療效顯著。對本病的治療,局部處理很重要,如果局部處理不當,就會造成壞疽加重,甚至導致截肢等嚴重后果。局部未形成膿腔,全身應用抗生素,局部用中藥金黃膏外敷清熱解毒。治療過程中如發現膿腔、腱鞘感染,應將膿腔、病變的腱鞘全部切開,逐步清除壞死肌腱、壞死組織,使引流通暢,局部選用敏感抗生素。大部分壞死組織清除干凈,感染控制后,則應用中藥生肌玉紅膏祛腐生新,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創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