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醫藥期刊學術影響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既主導作者的投稿趨向,又左右作者的引用行為¨J。影響力高的期刊吸引高質量的論文,高水平論文增加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從而進一步促進期刊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目前關于醫學期刊學術影響力研究的報道較多忙,3J,但鮮見經過嚴格選擇的國內一流醫藥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動態分析報道。
1方法
1.1期刊選擇
影響因子與總被引頻次是國際公認的評價期刊影響力的指標,他引率I>0.80比較合適”J。因此,以200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cJcR)"1中醫藥衛牛科技期刊的引證指標數據為依據,選出總被引頻次與影響因子均排位在前10%(55/549)且他引率≥0.80的期刊,共22種,見表1。其中預防醫學與衛生學2種(2/40),基礎醫學與醫學綜合1種(1/92),藥學1種(1/35),臨床醫學1種(1/48),婦產科學與兒科學2種(2/22),護理學1種(1/12),內科學4種(4/44),外科學5種(5/47),眼科學與耳鼻咽喉科學1種(1/16),腫瘤學2種(2/22),中醫學與中藥學1種(1./43),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1種(1/24);醫科大學學報、保健醫學、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口腔醫學4個領域共104種期刊沒有。基礎醫學與醫學綜合比例最低(1/92),外科學比例最高(5/47);中華系列雜志有18種,占81.8%(18/22)。
1.2數據收集、分析
以2004—200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CjCR)”。9’為源數據,分析上述22種醫藥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數、擴散因子、學科影響指標、學科擴散指標、來源文獻量、基金論文比與國際論文比共10個指標數據的變化趨勢;并與2007年CJCR收錄的549種醫藥衛生期刊和1765種科技期刊做比較,用SAS9.2軟件做Knmkal—WallisH檢驗。同時采用學術影響力動態評估模型分析期刊的影響力變化情況。其中2004年版無學科影響指標與學科擴散指標。
2結果
2.12003—2007年的總被引頻次與影響因子
22種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幾乎都平穩上升,只有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在2006年到2007年由3352輕微降低至3181。5種期刊的總被引頻次翻番,其中中華護理雜志、中華肝臟病雜志、癌癥的增長率較高,分別為142.2%,142.8%,144.3%;增長率較低的為中華骨科雜志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分別為30.2%和37.4%。5年的平均總被引頻次在2000一3000的有10種期刊;<2000的有6種,其中中華創傷雜志和癌癥較低(<1700),分別為1618和1520;≥3000的有6種,其中中華護理雜志和中華醫學雜志居領先地位,分別為“3l和3878(表2)。大多數期刊(16種)的影響因子處于波動狀態,其中波動較大的有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與中華消化雜志,其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別為0.963與0.552;3種平穩上升,3種一直上升。有4種期刊增長率較高(>30.0%),即中華護理雜志、藥學學報、癌癥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分別為30.9%,74.1%,89.8%,36.2%;9種期刊呈現負增長,包括2種波動大的,其中中華肝臟病雜志、中國實用外科雜志和中華內科雜志降幅較大,分別為26.7%,20.9%和22.4%,中華醫學雜志降幅最低(0.8%)。表明大多數期刊影響因子進入低增長期或處于調整狀態。5年的平均影響因子>1.O的有14種,其中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與中華護理雜志較高(>1.5),分別為1.513和1.521;在0.8一1.0的有5種;余下3種較低,即藥學學報、癌癥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分別為0.737,0.672和0.740(表2),該3種期刊的影響因子一直處于上升狀態,增長率也居前3位。2種期刊每年的平均總被引頻次均呈上升趨勢(表3)。2007年的平均總被引頻次為3278,高于549種醫藥衛生期刊的868,也高于CACR收錄的1765種科技期刊的749(表4)。每年的平均影響因子呈輕微波動狀態或比較平穩(表3)。2007的平均影響因子為1.071,遠高于549種期刊的0.435與1765種期刊的0.469(表4)。
2.22003—2007年的他引率
22種期刊每年的他引率都比較穩定或穩中有升,均≥O。82。5年的平均他引率≥0.90的有16種期刊,其中≥0.95的有中華骨科雜志、中華兒科雜志、中華消化雜志、中華婦產科雜志、中華內科雜志,分別為0.96,0.95,0.95,0.95,0.97;在0.86—0.90的有6種(表2)。22種期刊每年的平均他引率穩步上升,由0.91升到0.93(表3)。2007年的平均他引率為0.93,遠高于549種期刊的0.82與1765種期刊的0.81(表4)。
2.32003—2007年的引用刊數與擴散因子
引用刊數指引用被評價期刊的期刊數,可反映被評價期刊被使用的廣泛程度;擴散因子指被評價期刊在當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數,是一個用于評估期刊影響力的學術指標,顯示總被引頻次擴散的范圍。22種期刊每年的引用刊數都平穩上升,增長率>50.O%的有8種,其中中華護理雜志、中華肝臟病雜志、癌癥的增幅較大,分別為91.7%,73.3%和73.9%;中華骨科雜志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的增長率較低(<30.o%),分別為27.3%和24.4%。隨著引用—一846—一hap://zgkjqkyj.periodicals.net.en/刊數的增加大多數期刊的擴散因子一直呈下降趨勢(16種),下降幅度較大的有5種期刊(>25.0%):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6.2%)、中華肝臟病雜志(28,6%)、中華檢驗醫學雜志(34.0%)、癌癥(28.7%)、中華醫學雜志(28.3%);4種較平穩;中華消化雜志和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種處于輕微波動狀態。5年的平均引用刊數<200的為中華護理雜志和中華眼科雜志,分別為181和191;在200—300的有9種;I>300的有11種,其中藥學學報、中華外科雜志、中華內科雜志和中華醫學雜志較高(>350),分別為381,359,385和505(表2)。平均擴散因子>10.0的有18種期刊,其中中華檢驗醫學雜志和癌癥較高,分別為19.25和22.07;其余4種<10.0,其中中華護理雜志最低,為4.20(表2)。22種期刊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數平穩上升而平均擴散因子逐漸下降(表3)。2007年的平均引用刊數與擴散因子分別為357和11.63,549種醫藥衛生期刊分別為184和31.25,1765種科技期刊為162和32.38(表4)。表明引用刊數在增加,而擴散因子在降低,這種影響力的反向變化說明“擴散因子”這一指標存在某些缺陷¨引,應用該指標評價期刊影響力時需慎重。
2.42003—2007年的學科影響指標與學科擴散指標
學科影響指標是期刊所在學科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占學科內全部期刊數的比例,可反映期刊在其學科領域內的地位,其值越高,表明其在該學科領域內的影響力越大。在4年中,中華護理雜志、中華腫瘤雜志和癌癥3種的學科影響指標維持l,中華流行病學雜志與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上升并維持1,而其他17種期刊均呈輕微波動狀態,增長率為一16.5%一12.O%。平均學科影響指標≥0.80的有12種期刊;在0.6~0.8的有6種;中華骨科雜志、中華消化雜志、中華肝臟病雜志和中華泌尿外科雜志4種較低,分別為0.52,0.54,0.56和0.46,不過中華骨科雜志和中華肝臟病雜志的增長率居前(分別為9.8%和12.o%),另2種呈負增長(分別為一5.3%和一5.9%),見表2。學科擴散指標是在統計源期刊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量與其所在學科全部期刊數量之比。4年的學科擴散指標一直上升的有3種:藥學學報、中國實用外科雜志和中華眼科雜志,其增長率也較高,分別為42.7%,12.6%和31.2%;一直下降的為中華腫瘤雜志,下降率也最大(26.1%);呈輕微波動的有3種: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中華醫學雜志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其余15種均是上升后趨于穩定或輕微下降。4年的平均學科擴散指標>10.0的有11種期刊,其中中華護理雜志、中華腫瘤雜志與癌癥較高,分別為19.14,20.13和20.56;其余11種期刊<10.0,其中中華骨科雜志、中國實用外科雜志、中華泌尿外科雜志、中華創傷雜志與中華醫學雜志較低(<7.0),分別為6.00,6.13,5.99,6.10,6.10(表2)。22種期刊每年的平均學科影響指標比較穩定,平均學科擴散指標先升后略降(表3)。2007年兩指標的均值分別為0.8l和10.73,均高于549種醫藥衛生期刊的0.55和5.09,也遠高于1765種科技期刊的0.52和4.69(表4)。
2.5加03一枷7年的來源文獻量
來源文獻量上升后趨于穩定的9種,一直上升的4種,較平穩的5種,呈波動狀態的4種。增幅超過1倍的有中華檢驗醫學雜志、中華外科雜志和中華內科雜志3種,增長率分別為134.O%,165.4%和117.5%;呈波動狀態的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中華消化雜志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的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別為120,124,168,163。5年的平均來源文獻量<200的只有中華骨科雜志(192);200—400的有18種期刊;3400的有3種期刊:中華護理雜志沖華外科雜志和中華醫學雜志,分別是440,445,793(表2)。22種期刊每年的平均來源文獻量呈上升趨勢(表3)。2007年為369,略高于549種醫藥衛生期刊的356,遠高于1765種科技期刊的257(表4)。
2.620帕~2007年的基金論文比與國際論文比
幾乎每種期刊的基金論文比都呈波動狀態或波動性降低。平均基金論文比<0.20的有5種期刊,其中中華護理雜志與中國實用外科雜志較低,分別為0.12和o.05;在0.2—0.4的有12種期刊(中華醫學雜志為0.394);≥O.40的有5種期刊: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中華肝臟病雜志、藥學學報、癌癥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分別為0.44,0.40.0.58。0.48和0.43(表2)。22種期刊的國際論文比幾乎都呈先升后降或平穩下降或波動性下降趨勢,到2007年有14種為0,6種為0.Ol,1種0.02,1種0.06。每種期刊的平均國際論文比都很低,>10.02的有16種,其中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和中華骨科雜志較高(>0.04),分別為0.044和0.050;<0.02的有6種期刊,其中中華婦產科雜志和中國實用外科雜志較低,分別為0.010與0.008(表2)。22種期刊每年的平均基金論文比呈波動性變化或震蕩(表3)。2007年的平均基金論文比為0.28,略高于549種醫藥衛生期刊的0.25,而低于1765種科技期刊的0.46。每年的平均國際論文比在前4年比較平穩,到20cr7年陡降至0.006(表3);甚至略低于2007年549種醫藥衛生期刊的0.009與1765種科技期刊的0.010,只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4),表明國際論文比對期刊影響力的作用已大大減弱。
3學術影響力動態模型評價表5列出了22種醫藥期刊2003—2007年學術影響力動態評估計算結果,其中I為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評估值,I,是對l進行修正后得出的相對評估值,為相對學術影響力,更便于比較和排序,具體的計算公式見文獻[11]。l一直呈上升趨勢的有6種期刊,其中1種的I,>1.O(1.26),2種的增長率>O.5(均為0.51);上升后趨于穩定(或先升后略降)的有10種,其中4種的I,>1.0(分別為2.0,1.02,1.15,4.25);呈“V”形變化或波動上升的有5種期刊,其中2種的I。>1.O(分別為1.44和1.20),且增長率均較高(0.71和0.75),表明這些期刊在調整后增長勢頭良好,其中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與中華消化雜志呈“V”形變化;在高位震蕩的只有中華內科雜志,其I,接近l(0.96),但增長率較低(0.07),表明該刊一直處于調整狀態。I,≥1.0的有7種,中華護理雜志與中華醫學雜志處于領先地位,分別為2.0和4.25;在0.5—0.99的有10種(其中中華肝臟病雜志為0.99);I。<0.50的有5種期刊,其中中華泌尿外科雜志、中華創傷雜志和中華眼科雜志較低(<0.40),分別為0.34,0.38和0.39。學術影響力增長率>0.50的有4種,其中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與中華流行病學雜志較高(>0.70),分別為0.7l和0.75;在0—0.50的有16種,其中中華腫瘤雜志和中華內科雜志較低(<0.10),分別為0.09和0.07;<0的有2種,即中華護理雜志和中華兒科雜志,分別為一0.05和一0.08,推測該兩種雜志很快或已進入調整期。
4討論
4.1影響力發展趨勢呈現多樣化
從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數逐年上升看,所選期刊的影響力在逐年升高,2007年各主要評價指標均值也遠遠高于549種醫藥衛生期刊與CJCa的1765種科技期刊。該22種期刊的影響力變化趨勢存在以下特點。(1)主要評價指標(除國際論文比與擴散因子外)的數值較高,但增長幅度或增長率較低,相對學術影響力增長率也無>1.0的。(2)指標變化趨勢以比較平穩或輕微波動或先升后趨于穩定為主,因此這些高影響力期刊的影響力增速已減緩,大部分期刊快或已進入調整期:部分在調整后增勢較好;少部分期刊一直處于上升期,如藥學學報與癌癥的多項指標數值較低,但增長率居前。學術影響力動態模型評估結果也顯示,該22種期刊影響力的發展主要呈現4種趨勢:一直呈上升趨勢(6種);上升后趨于穩定(10種);呈“V”形變化或波動上升(5種);在高位震蕩(1種)。影響力一直上升的可以中華外科雜志為代表,其I,較高(1.26),列第四位,影響力增長率居中(0.33)。其總被引頻次與引用刊數分別為3425與359,分別列第三、第四位;來源文獻量居第二位(445),其增長率最高(165.4%);他引率與學科影響指標也較高,分別為0.94和0.98。第二種趨勢是上升后趨于穩定或略有降低。這類期刊目前的影響力均較高,可以中華護理雜志和中華醫學雜志為代表,其I,居領先地位,分別為2.0和4.25;但增長率較低,中華護理雜志呈負增長(一0.05)。其主要評價指標(總被引頻次與來源文獻量)居領先地位;中華護理雜志的影響因子居第一,中華醫學雜志的引用刊數居第一。2007年的總體影響力降低可能與國際論文比大幅降低有關,也可能與其來源文獻量增加的影響已遠遠超過總被引頻次增加的作用導致影響因子降低有關。第三種趨勢是呈“V”形變化或波動上升。可以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為代表,其I,較高(1.44),居第三位,增長率居第二位(O.71)。部分主要評價指標居前,平均影響因子(1.513)居第二位,總被引頻次(3195)列第四位,引用刊數(334)列第五位;但其影響因子波幅最大(0.963),來源文獻量的波幅也達120,學科影響指標與學科擴散指標也呈波動狀態。最后就是中華內科雜志呈高位震蕩,其I,接近1(0.96),但增長率只有0.07。其影響因子呈波動狀態(波幅為0.451),但平均影響因子>1.0;平均他引率最高(0.97);引用刊數(385)居第二位;學科影響指標與學科擴散指標呈波動狀態,但平均學科影響指標與平均學科擴散指標較高,分別為0.98和13.07;其國際論文比與基金論文比均呈波動性降低,盡管其總被引頻次與來源文獻量一直呈上升趨勢。指標變化趨勢與動態評估模型評價期刊影響力各有特點,后者計算結果的數據比較直觀,便于總結規律;前者比較感性與分散,可用于解釋與印證所總結的規律。
4.2影響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第一,受期刊學科性質的影響pJ。無論從引證指標的絕對數值看還是從影響力動態模型評價結果看,中華護理雜志都是一種影響力較高的期刊,其平均學科影響指標和學科擴散指標均最高,但是其平均引用刊數最低,僅為181。這表明該刊影響力已極大地受到其學科性質或刊載內容范圍的限制;而刊載大內科、大外科與綜合醫學的中華內科雜志、中華外科雜志和中華醫學雜志,其引用刊數均居領先地位。另外,單一器官或系統專業期刊的學科影響指標和學科擴散指標也較低,如中華泌尿外科雜志出現雙低,其I,也最低。作為綜合類的中華醫學雜志,僅總被引頻次、來源文獻量、引用刊數居領先地位,而其I,最高(4.25);其學科擴散指標較低與其學科內期刊數最多(92種)有關。第二,受期刊刊載論文數量與質量的影響。學術影響力動態模型計算結果顯示居前二位的中華護理雜志和中華醫學雜志的來源文獻量均居領先第位,其中中華醫學雜志的基金論文比較高(0.394);l,列第五位的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其基金論文比與國際論文比均靠前;所選22種期刊的基金論文比均值也高于所有醫藥期刊。這些結果表明論文的數量與質量均和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有一定的正向關系。但夏朝輝的研究結果表明基金論文比對期刊影響力的作用是有限的¨21。
4.3基金論文比與國際論文比有待提高
基金論文比總體水平很低,2007年的平均基金論文比為0.28,雖略高于549種醫藥期刊的0.25,但遠低于1765種科技期刊的0.46,這表明國內的優秀醫學論文外流現象已很嚴重。提高基金論文比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學術影響力[13],本研究中基金論文比較高的中華醫學雜志和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其相對學術影響力分別列第一、第五位;而基金論文比列第一位的藥學學報,其I,較高(0.84),增長率也居第三位(O.51)。優秀醫學論文外流現象可能與我國現有的一些政策導向有關,導致一些好作品投向國外的、英文版的、SCI收錄的高影響力期刊。國際論文比總體水平很低,且在2007年又大幅降低,大多數期刊甚至未刊登國際論文或海外合作論文,導致平均國際論文比低于所有醫藥期刊與總體期刊的水平,說明在目前的政策導向下,國際論文比對期刊影響力的作用已大大削弱。我國期刊國際影響力低是一個普遍性問題㈦“。引,這有語言文字障礙等的客觀原因,更有政策導向的問題與管理體制滯后、編輯與編委會缺乏競爭意識、科研人員自身積極性不夠的原因[2.161。另一方面,影響力居前的中華護理雜志的基金論文比與國際論文比均靠后,反映出護理行業的科研活動與國際交流合作相當薄弱,國家相關部門需加大對護理行業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