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學對衰老過程的認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醫學認為,進入中老年,隨著年齡的增加可出現一系列衰老表現和老化征象,主要表現為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還出現心理、社會適應方面的變化。對衰老形態結構變化的描述,主要體現在面部、頭發、牙齒等形態結構變化和外在表現。《靈樞•天年》云:“四十歲……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素問•上古天真論》描述四十歲左右及以上“面始焦,發始墮”,“面皆焦,發始白”,“發墮齒槁”,“齒發去”等表現。《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腎虛,發失所榮,故變脆、變白、易落;齒骨失充,故牙齒松動脫落。對衰老生理功能的變化,認為主要是臟腑衰老的體現。五臟是形體強壯的根本,若五臟衰敗則有相應的表現。隨著五臟的衰老,則發生形體、肢體功能的衰敗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頭傾視深”,是精神衰敗壞之征象;“背曲肩隨”,是心肺失強之征象;“轉搖不能”,是腎臟衰敗之征象;“屈伸不能,行則僂附”,是肝臟精氣衰敗之征象;“不能久立,行則振掉”,是腎精虧損之征象。衰老時耳目等官竅的功能也發生明顯的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曰:“殘軀六十有五,耳目半失于視聽。”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說:“高年下焦陰弱,六腑之氣不利,多痛,不得大便。”中醫學同時強調“形神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思想,認識到衰老時心理、社會方面的表現。如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曰:“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
2中醫學對衰老年齡的初步界定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指出了開始衰老的年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曰:“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丈夫……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靈樞•天年》云:“四十歲……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靈樞•衛氣失常》篇謂:“人年五十已上為老。”均提出衰老的年齡自四十歲及以上開始。
3中醫學對衰老機理的認識
《內經》已經建立了關于衰老的學說,后世醫家又進一步探討完善,并提出了豐富的中醫衰老理論,從而形成較為完整的中醫衰老理論體系。4.1先天稟賦說這一學說從整體觀念出發,強調人的衰老進程和壽命長短取決于先天稟賦,即父母的遺傳基礎。《靈樞•天年》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基墻高以方……百歲乃得終”。所謂基、楯、基墻即指父母的身體基質,這說明中醫學自古就很重視遺傳因素對衰老和壽命的影響。后世醫家進一步繼承并予以發展,都認為人的壽命與其先天遺傳有關。這一理論與現代基因遺傳理論一致[2]。
3.2陰陽失衡說陰陽之間的變化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據,同時也是生命生長、發育、衰老以至死亡的根本原因。機體衰老的過程也就是陰陽失去平衡,出現偏盛偏衰或陰陽兩虛的過程。《素問•生氣通天論》言:“生之本,本于陰陽……此壽命之本也。”隨著年齡增長,人體陰陽逐漸失去平衡,陰陽虛損,加速衰老。《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指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3.3氣血失和說氣血調和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基礎。《靈樞•營衛生會》說:“壯者之氣血盛……故晝精而夜瞑,老人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隨著年齡的增加,血氣不和而引起衰老,“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多種原因而致氣血不和、血氣衰少、血脈不通,則導致人體的衰老。
3.4臟腑虛損說人的生命現象是以人體臟腑功能及其之間協調為基礎的反映,人的生老病死均與各臟腑功能的強弱盛衰息息相關。《靈樞•天年》說:“五臟堅固……故能長久。”衰老是一種全身性、進行性衰弱的狀態,臟腑虛損為衰老主要成因,五臟皆衰是衰老的最終的整體特征。
3.5精氣神的虧虛精氣神虛衰:中醫學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是生命的根本,其狀態標志著一個人的健康,精充、氣足、神旺即是健康,精虧、氣虛、神萎則衰老。《靈樞•本藏篇》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然有其獨盡天壽,而無邪僻之病,百年不衰。”氣化減弱:氣化指精、氣、血、津液各自的代謝及其相互轉化。伴隨年齡的增長,臟腑氣化功能日趨低下,無論任何一個臟(腑)氣化異常都可最終導致三焦整體氣化失常,氣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不暢,陰陽平衡失調、臟腑功能低下,從而導致或加速衰老。韓景獻認為三焦氣化失常是衰老的根本機制[3]。元氣虧虛:元氣是激發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和原動力。清代徐靈胎提出:人的生、長、壯、老、已“當其受生之時,已有定分焉。所謂定分者,元氣也”。程靜等認為元氣與衰老密切相關,顧護元氣是延緩衰老的關鍵[4]。精血津液虛衰:中醫學認為,衰老與精血耗竭密切相關。《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衰老的機理在于腎中精血和真元的耗竭,隨著年齡增加,首先是精血不斷衰耗,繼之氣虛、神散、形壞等諸老態至矣。
3.6痰濁瘀血說中醫同時重視五臟虛損所致病理產物痰濁、瘀血,認為其為導致機體衰老的因素。侯俊林認為痰瘀是衰老過程中的病理產物,又可加速衰老進程,是導致人體衰老的重要因素[5]。因此,筆者認為,衰老的機理可概括為先天和后天兩方面,虛和實兩大類。人的衰老進程和壽命長短取決于先天稟賦,即父母的遺傳基礎;同時強調后天的重要性,后天因素致衰的機理有陰陽失衡說、氣血失和說、五腑虛損說、精氣神的虧虛說和痰濁瘀血說。虛為臟腑、陰陽、精神氣血津液的虧耗,并且以腎脾虛損為主。實主要是瘀血痰濁。虛實夾雜是導致衰老的最重要的基本病機,本虛是衰老的本質,以腎虛和脾虛為主,標實是衰老的征象,為痰瘀互結,其發生率與臟腑虛證呈正相關,并隨增齡呈正相關增長。而這種虛實夾雜的病理改變是一種由輕到重,由單一到復雜的循序漸進的變化過程。
作者:梁治學 胡燕 單位: 甘肅醫學院